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青海出土的彩陶器以河湟流域最为丰富.河湟流域,指今天的黄河上游的河谷地带、湟水流域和大通河流域,古称“三河间”.在大约距今3000——4000年之间,河湟流域水草丰美,森林茂密,气候比较适宜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特别在海拔1800——2200米左右的河谷和丘岭地带,由于当时植被和森林覆盖率比较高,先民们从事狩猎活动,与野生动物关系十分密切,对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也比较深刻.譬如青海卡约文化出土文物中有动物骨骼制成的骨箭簇、骨针等生产生活用具外,还有鹿牙做的项饰,说明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  相似文献   

2.
早期蒙古的狩猎业与生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狩猎业在诸北方民族历史发展中曾经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后来,由于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地位和作用逐渐被取代,成为起辅助作用的经济形式。蒙古民族共同体形成以后,在继承北方民族狩猎业经验的基础上,使狩猎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的狩猎业在军事训练、补给生活所需、消遣娱乐等方面均起过极重要的作用。由于蒙古民族爱惜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泛伦理主义情怀等原因,蒙古帝国和元朝时期形成了蒙古最早的生态保护日和生态保护区。在保护日和保护区内,各种动物都受到法律或习俗的保护,甚至非生命物也成为当时人们保护的对象。这些对当今人们树立良好的动物保护意识、对人与动物的和平相处、为人们留下更多的“朋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叶有人曾经统计 ,当时世界上主要通过狩猎、打渔和采集野果与蔬菜维持生存的人口仅占世界总人口 0 .0 0 3% ,大部分狩猎采集者只有在世界的边沿地区——千里冰封的北极冰原、沙漠和难以进入的森林——保留了他们的传统生活。而在始于一万年前的驯化动物、培育植物之前 ,全人类都必须通过植物采集、狩猎、打渔的某种结合来维持自身的生存。由于人类是作为狩猎采集者而得到发展的 ,所以我们把人类社会与文化的许多特点归功于这种生活方式。萨满教也不例外。萨满教最早发生于狩猎社会 ,这几乎是研究界的共识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狩猎社…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维吾尔族人民古代社会信仰的认识,以及原始社会宗教信仰在史诗《乌古斯传》中反映出来的某些痕迹谈谈自己的看法。原始图腾崇拜在《乌古斯传》中,反映了维吾尔人原始宗教信仰的组成部分一有关图腾的认识。在《乌古斯传》中;乌古斯可汗的全部征战都是由一只苍鬃苍毛的雄苍狼带路的。乌古斯可汗向人民宣告说:“苍根就是我们的标志。”这是很明确的图腾信仰。图腾信仰是人类社会中最早形成的社会信仰。在人类原始社会的某一个阶段中,人们靠采集野生植物和狩猎积存食物。那时,植物和动物就是人类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东西。拿动物来说,…  相似文献   

5.
狩猎采集社会研究一直是社会人类学和考古学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有其独自发展的特点.总结20世纪60年代以来关于狩猎采集社会的研究可知,人类学的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方法都是通过对狩猎采集社会的研究而获得的,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被视为人类社会最自然和本质的生活方式.从进化论到现代性的讨论,狩猎采集社会研究已经为社会和文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诸多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6.
<正> 任何艺术活动,从起源意义上来讲,可以说都是一种思维认识活动,是原始人类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的再现.现有资料表明,原始艺术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大约10万年至5万年的新人(或晚期智人,通常也叫做现代人)阶段.在新人的洞穴里,发现不少壁画.如西班牙阿尔塔米拉(Altamira)洞中的野牛、野马、鹿及其他动物的画象,笔法熟练,有浮雕感,可算是洞艺术的代表作.当时的原始艺术品,内容大都与狩猎活动有关,并且所有“狩猎部落的艺术作品都显出极度的一致性”这表明,原始艺术活动同原始生产活动一样,体现和包含着早期人类的思维认识能力和极其丰富的思维认识成果.  相似文献   

7.
一人类的社会文明,需要时代的强音,更需要充满活力和能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食粮。而舞蹈摄影艺术便是其中的精神食粮之一。当人类从荒原远古走来,无论是北方草原红山文化的岩画,还是江淮下游龙虬庄出土的陶器;它们刻画着跳跃起舞的狩猎放牧舞姿,或是制作一件件绘...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西藏阿里改则县岩画为田野调查对象,对境内的三个岩画点进行了系统调查。改则岩画集中分布在先遣乡那日松巴村热加索康山一带,图像包括动物、人物、植物、日、月、雍仲符号等类型,制作方法为敲凿和线刻,遗存形式均为地表大石。改则岩画风格虽受到北方草原文化的影响,但大部分还是以反映本土族群狩猎生活为主。根据岩画的制作方法、遗存形式、题材内容、动物特征和典型图像,试将改则县岩画考古年代推测为公元前1200年前后到公元700年前后。  相似文献   

9.
哥伦比亚考古学家最近证实,16400年前在哥已有人类和大型哺乳动物乳齿象及大懒兽存在。 1980年,哥在第比托曾发掘出土美洲马和乳齿象化石以及古人类打磨的石器、骨器和用火遗迹。 据当时对发掘物的考证,哥古人类的存在可追溯到1000年前。 目前,经放射性碳检测,哥古人类的出现可上推到16400年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了新疆鄯善洋海墓地出土的10例人类牙齿标本,通过对牙齿颊侧面条痕状的磨耗痕迹进行微观形态的观察与分析,我们得出样本的水平方向条痕平均长度与垂直方向条痕平均长度的平均比值为75.2%,与以狩猎采集经济为主要生业方式的人群较为接近,推测洋海先民的食物结构兼具肉食和素食,但其中肉类食物的摄入比例相对较高,这与出土遗物所反映出的文化特征以及人骨稳定同位素研究的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1.
动物考古学是研究考古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的学科。动物遗存的研究有助于考古学家探究古代人类与动物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影响,进而更完整地解释古代人类的栖息环境、生存对策、经济互动等不同层次的考古学问题。亚洲动物考古发展历程的回顾表明:亚洲动物考古虽然在20世纪初发展较快,但是各地区发展并不平衡;在亚洲,西亚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的总体研究层次还有待大幅度提高;亚洲动物考古在有关农业起源、动物驯化、社会复杂化以及文明进程等重大考古学问题的探究中,应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畜牧渔猎经济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由狩猎到畜牧业  在中国远古时期 ,由于农业不甚发达 ,先民的生活来源主要是依靠渔猎和采集植物 ,所以 ,有人把这一时代称之为“肉食时代。”① 随着社会的进化 ,农业生产的发展 ,人类逐渐摆脱了饮血茹毛的生活 ,野兽被家畜所代替。农业和畜牧的发明 ,是人类社会经济的巨大飞跃 ,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但是 ,对于农业和畜牧业谁先产生的问题 ,至今人们的看法还未完全统一。东半球的农业 ,按照摩尔根的观点 ,是在畜牧业发明之后。当时人们种植谷物 ,是为了饲养家畜 ,马克思据此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  相似文献   

13.
转龙藏遗址位于包头市东河区转龙藏公园以北的台地上,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也是我区河套地区经过发掘,并发表了报告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遗址内有篝火痕迹、堆积约为3米的袋形灰坑和厚及半米的文化层,反映出当时人类的居住是相当稳定的。 遗址内所出的生产工具,石器中打制石器有斧和刮器,磨制石器有斧,铲、刀、锛,细石器有刮削器、尖刻器和镞等。其中,磨制石器占全部石器的绝对多数。骨器中有刀、铲、锯、锥、针。陶刀是用陶片改制而成。同这些遗物共存的,还有用于谷物加工的石磨盘和石磨棒。这些,都是说明当时人们的生产活动,是以农业为主而兼营畜牧和狩猎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雄伟峭丽的阴山山脉,象一座天然的屏壁横亘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古往今来,有无数狩猎、畜牧族部落和民族在这里交替出现过,并创造过在当时世界上堪称先进的猎牧业文明。然而,由于资料缺乏,人们对于猎牧民历史的认识一直是比较模糊的。近几年来,由于大批狩猎岩画的发现,为我们探索阴山古代的狩猎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本文拟通过阴山狩猎岩画、细石器遗存和文献记载,对古代阴山狩猎时代的社会经济形态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文献的记载表明,春秋时期的狩猎活动仍很频繁。其原因在于兽源丰富、贵族领主祭祀和娱乐消遣、衣食军需等资料来源、保护农田等社会生活之必需。狩猎的过程方式可分为贵族领主的大规模车猎和一般平民的小型狩猎。狩猎的对象遍及对于人们衣、食、用等方面有用的飞禽走兽。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夏鼐、王仲殊作<考古学>一文检讨考古学的性质、定义、研究对象、目标和任务、理论与方法、内外部关系等.认为考古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发掘出土的人类"文化遗存"及其他相关出土物而非"物质的遗存",其目标、任务是复原历史或为"历史科学"提供科学资料.由于考古学理论、方法存在重要缺失,尤其是缺乏探讨"...  相似文献   

17.
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三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分别出土了砍砸器、雕刻器、尖状器等石器标本.与地域相近的齐齐哈尔昂昂溪大兴屯旧石器时代遗址在时间上相同或略晚.当时,大庆市是草原动物与蒿、藜为主的干冷的疏林草原环境;先民们过着依"丘岗为猎,傍河水而鱼"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封面图片绿地狩猎纹缂织带1996年和田山普拉墓地出土。汉晋时期。长59、宽22厘米。为裙边饰带,缂织图案为带翼动物及持弓骑士。色彩搭配和谐艳丽,动物及人物造型图案化又具有写实风格,人物面部突出了硕大前突的鼻子,发型、服饰特点鲜明。封底图片立羊柄铜镜2003年新疆特克斯县叶什克列克墓葬出土。镜面直径10·6、厚0·2、通长17·5厘米。背部有一小纽。柄端站立一圆雕北山羊,粗大的双角向后弯曲的弧线优美而富有力度,双耳直立,短尾下垂,体态健硕,造型流畅简洁,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是早期游牧民族对他们生活中熟悉的动物形象的艺术提炼和概括…  相似文献   

19.
<正> 恩格斯指出:“商品交换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之前就开始了.”因此,要探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根本原因,就有必要回顾一下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直到野蛮时代的初级阶段,人们通过采集和狩猎获取的物品也仅能养活自己.到了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畜牧业的驯养获得较大的发展.游牧部落有了较多的剩余物品,这就第一次使经常的交换成为可能.铁器的出现,给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条件,“随着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这两大部门,便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随之而来的是贸易,不仅  相似文献   

20.
黎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人口120万,聚居海南岛的三亚、通什、东方、琼中、白沙、乐东、昌江、保亭、陵水等市县,部分黎族在檐州、万宁、屯昌、澄迈等市县同汉族杂居.黎族是农业民族,是开发海南岛的最早居民,在中华民族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黎族开发海南岛的先躯功绩自古以来,黎族是开拓和捍卫海南岛的先民,为开发建设海南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我认为黎族的元气,具有高昂的民族气质和饱满的民族精神.根据黎族社会调查材料和考古发掘考证,黎族在海南岛是多元的民族体,不是单元的民族体.1992年和1993年间,考古工作者在海南岛三亚落笔洞文化遗址考古发掘出土人类14颗牙齿化石和人类采集狩猎时期食物骨髓堆化石,考证在一万多年前海南岛三亚地域就有了人类的活动,定为“三亚人”.“三亚人”就是今天黎族的先民.而后来东南亚半岛的马来人或小黑人的人群迁徙,“北上”到海南岛.“北上居民”,具有东南亚文化圈的特征,他们就是黎族先民的一员.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三千五百年前,我国南方古越民族的“骆越”一支,从两广“南下”迁徙到海南岛.“南下居民”,又是黎族先民的一员.由于海岛文化圈为纽带所致,以“三亚人”为主体,结合了“北上”和“南下”居民,形成完整的民族体,即今天的黎族.在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