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当韦伯1920年逝世时,他的著作在德国之外几乎不为人所知;而时下他的名字在任何社会学说讨论中则大都放在主要地位。这种转变大部分得归功于一批美国学者,如帕森斯(Talcott Parsons)、格司(Hans Gerth)、密尔斯(Wright Mills)和谢尔斯(Ed-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韦伯是当代西方知识界最有影响,同时又是最有争议的学者之一。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和社会预测家丹尼尔·贝尔曾把韦伯提出的“官僚政治、文化和价值的社会学”作为本世纪以来社会科学的六十二项重大贡献之一。在当代社会学家中间,他所产生的影响跨越了学科和地域的界限。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韦伯的思想和研究还为我国大多数读者所不知。黄晓京、彭强二位同志翻译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的出版,填补了思想界、知识界的这一空白。本书的出版不仅可为研究韦伯思想的专家,学者们提供丰富的原始素材,而且还可以为广大的读者提供一种全新的视野和思考问题的新角度。  相似文献   

3.
许多学者常常从韦伯的理论出发,批评韦伯在科层组织的权威与专门知识的关系上的观点。韦伯认为,“科层制管理归根到底是指在知识的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韦伯热”的冲击和影响下,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在我国早已不再鲜为人知。近一、二年,国内许多学术刊物和杂志都刊登了不少国内外学者介绍和论述韦伯及其学说理论的文章,《史学理论》还专辟了“韦伯专栏”进行讨论。笔者不拟对韦伯及其学说作全面论述和评价,只对一些文章中提出的有关韦伯的所谓“宗教精神决定论”谈谈自己的浅见.韦伯在西方学术界饮誉甚隆,有“资产阶级的马克思”之称,有人甚至认为韦伯提  相似文献   

5.
对人类行为的一种可能解释-韦伯对边际效用理论的参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杨  童潇 《东方论坛》2003,(2):101-104
韦伯是经济社会学中较为偏向社会学视角的理论家,他的经济学理论背景和社会学的关怀使他在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时,呈现出了与以往经济学家的不同之处.韦伯经常参考边际效用理论,此时社会学虽处于前科学阶段,但韦伯贯彻了他独特的理想型概念和个体主义方法论原则,因此在十九和二十世纪之交的那场关于方法的战斗中,表现出来了与以施穆勒为首的主张政策论的正统保守派和以布伦坦诺为核心的力主科学论的学者都不同的观点,这就是"价值中立"或"价值无涉"的原则.韦伯试图与历史学派和传统的边际效用理论学派厘清界限,强调对于社会科学来说,关键在于描述而非预测人类行为.但即使同样采用个体主义分析方法,韦伯关注个人选择如何集合而成宏观秩序,和这种宏观秩序提供给个人选择的可能性,从而形成了他与经济学家、心理学家迥异的观照人类行为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马克斯·韦伯是一位伟大的、杰出的社会学家。法律社会学是他的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与社会》 这部著作中 ,韦伯比较充分地阐述了他的法律社会学思想。而韦伯对法律概念的表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法律社会学思想。本文试就马克斯 .韦伯的法律概念作一评析。  相似文献   

7.
长久以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亲和性所生成的“韦伯命题”是韦伯宗教社会学的一个理论聚焦点,命题的生成是马克斯·韦伯与家庭、同时代学者及所处社会等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这一复杂交错的影响背后尤为体现了马克斯·韦伯长期以来有关“宗教-社会”的思考。在宗教社会学视野下,“韦伯命题”的生成亦使韦伯宗教社会学研究范式得以有迹可循,同时该命题促成的宗教社会学研究范式也为我国现阶段宗教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8.
"民族"问题是德国理论传统的核心议题之一,韦伯在他的社会理论中也集中关注了该问题。对韦伯民族观的理解可以从他对民族属性的判断以及民族的具体内涵两个层面展开。就民族属性问题而言,相较于德国传统形而上学的有机体论民族观,韦伯从经验科学角度展开对民族的考察并赋予民族以经验性;对于民族的具体内涵韦伯的认识中存在文化民族与政治民族的双重设定。对韦伯民族观的辨析有助于进一步澄清韦伯的民族主义观念,因为在韦伯那里同时存在文化民族主义与政治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9.
尽管尼采和马克思以不同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判断和批判,但是,这并没有直接或间接地妨碍人们在学术上作出贡献。韦伯是社会神话的伟大创造者,是一个学者、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一个研究工作者、一个理论家。他致力于探索预言判断的原因,而不是从事于预言的判断。韦伯的工作是对他的社会、他的时代和他的国家作出判断而不是进行预测。他所研究的社会学的全部内容涉及到尽可能完整而不偏不倚地理解这个目标。我们能够理解什么?我们能够理解他人的行为——这种理解或许是不正确的,并非总是确实无疑的,而且我们也可能被他人的行为所蒙骗。即便如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容易受人类行为  相似文献   

10.
所有有关韦伯政治社会学的不妥当的流行观点和对他的公民投票民主制的不充分的定论,都说明这些研究者没有全面地研究韦伯的比较历史资料以及与他的其余著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这里,我们将试图阐明,韦伯的政治理论不单单是当时德国形势或他所假设的资产阶级价值观的产物。他所主张的公民投票民主制和官僚科层制,是他深入研究法律历史社会学和统治社会学以及  相似文献   

11.
马克斯.韦伯是现代社会学的伟大奠基者,提出了现代化理论的一系列重大命题。关于民主,韦伯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但在他博大精深的著作中不乏关于民主的洞见。韦伯从现代社会日益官僚化这一前提出发阐述了精英民主观点,认为民主是"公民投票的领袖民主"。韦伯的精英民主理论改变了经典民主理论的发展路径,同时他对大众的作用估计过低;韦伯的精英民主理论极大地影响了现代民主思想。  相似文献   

12.
韦伯第一部重要的社会学著作是《基督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最初于1904—1905年间以文章形式发表)。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从社会学角度对一种独特的社会形态,即近代欧洲资本主义进行分析,并试图通过理想类型的方法来解释欧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情况。到了1904年,韦伯逐渐从历史研究转向社会学研宄,尽管他在著作中仍然使用文化的概念而不是使用社会的概念。韦伯把历史现象的独特性同按照具体的文化价值对这一现象进行的解释联系起来,在韦伯的这种文化意义的概念中,李凯尔特(H.Rickert)  相似文献   

13.
春林同志:你的信件已由《中华魂》杂志转来,来信涉及的问题也是我近来关注的。我想就你在这个问题上的三点疑问讲一些自己的意见。(一)西方的“政治合法性”理论是否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据近来某些报刊上论述“政治合法性”的文章介绍,把合法性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的首推西方学者马克斯·韦伯。他划分了三种类型的“政治合法性”的基础:传统权威模式,个人魅力权威模式,法理权威模式。根据韦伯的观点,现代社会主要以法理型权威为特点,即统治的合法性应当建立在人们普遍认同的法律的基础之上。我认为,韦伯的观点存在着明显的问题。第一,国家…  相似文献   

14.
塞尔     
塞尔(John R.Searle),美国学者,曾在牛津大学执教。从1959年到现在,他一直是美国  相似文献   

15.
韦伯被认为是现代化理论的鼻祖,"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出理性资本主义"及其回答方式,被中国学界称为韦伯命题。韦伯命题是中国现代化研究重要的学术起点和资源,影响着美国、港台及大陆学界中国现代化的研究路向。  相似文献   

16.
韦伯是德国人。他先是取得了法律方面的学位,然后任教于柏林大学,并毕生从事学术研究。韦伯因研究宗教社会学和经济生活社会学,而对文明的历史发展这一广泛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研究所有这些题目时,韦伯所涉猎的领域大得惊人。他研究了世界各主要的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佛教,描述了前封建时代以来的  相似文献   

17.
韦伯在《学术作为一种志业》中将学术的作用归结为帮助人类实现理性化的生活、构成个体生命意义的精神资借,以及最终帮助人们达至清明无蔽的境界。同时,韦伯建议想要在学术研究中取得成就的人,必须坚持学术“天职”观念,奉行立场中立与价值多元的原则。韦伯的思考既彰显了学术研究对于学者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也为当前有志于学术和以教职为业的青年人提供了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18.
谢尔盖·赫鲁晓夫,67岁,以前是苏联的导弹工程师,1991年以政治学家的身份作为交换学者前往美国的布朗大学。1999年成为美国公民。最近他在德国接受了《明镜》杂志的采访,谈起了他的父亲、柏林墙建造和古巴危机等。  相似文献   

19.
青年韦伯从对西方农业社会转型与农业资本主义的分析入手,试图寻见他毕生追溯的资本主义起源。《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是目前少有的介绍青年韦伯农业社会学的汉译作品,文集收录的四篇讲稿分别触及了西方文明的“农村化”、农业工人与农业资本家、农业转型中的国家干预及农业资本主义的风险等议题。韦伯的农业社会学论述既有学理价值又有时代价值,农业社会转型与农业资本化议题极强地观照了中国今日之农业发展方向。回顾近二十年的“韦伯研究”进路,突破既有认知框架,重新走向韦伯的研究起点亦即“韦伯研究”的起点——农业社会学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除方法论迥然有别外,韦伯与法兰克福学派之间非常相似。在概述两者之间关系和比较两者的方法论基础上,发现法兰克福学派社会合理性批判的核心就是对韦伯价值中立批判。但是不同的法兰克福学派学者对价值中立批判的视角并非一致,不同的研究视角获取的研究结论也就存在差异。通过对价值中立和技术中立关系问题的澄明,意欲勘察法兰克福学派内部价值中立批判的逻辑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