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一切对象化活动的目的,归根到底都是为人创造或获得价值对象,即把“自在的存在”变成“为我的存在”。从一般意义上看,“为我的存在”是指人们根据活动对象的客观属性(物种尺度)和人的需要(价值尺度)去现实地塑造外界客体和主体自身,从而不断创造出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世界。然而,在创造“为我的存在”的历史过程中,人类似乎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种怪圈,即同时生产出“反我的存在”。这种现象,就是千百年来人们创价活动中与正面效应并存的负面效应。探讨和把握此类问题,极有现实意义。一、创价结果与创价效应一切社会…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几个方面论证美即对象的功利价值。作者认为,人从根本上说是从功利角度去对待整个世界的。对于宇宙中的一切,对于人的生活、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实践的一切对象物和目的物,人类都永远从是否“有用”和“有益”于自己的角度去看、去想、去做。人类这种被其生命形式所决定的最原始、最根深蒂固、永远不可移易的习惯导出人类两大精神活动类型中的一种——评价活动,即广义的审美活动。在这种评价活动中,人类不断用自己肉体和精神生命的全部功能形式去审辨各种对象的肯定性和否定性的功利价值,而其中的肯定性(即有益于人的)功利价值就是美。  相似文献   

3.
教育过程中人的异化及其扬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说过:“一切作为前提和条件的东西,在过程结束时则必然出现.“异化”思想,作为马克思建构其科学理论体系的一个起点,作为困扰有史以来无数智者的哲学难题,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研究.对认识教育这种以人为对象和结果的人的活动来说.“异化”问题的研究更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文学批评家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在欣赏基础上的理性化符号传达和二度创造的过程,其特征表现在审美体验、审美意向、意义表现三个方面。批评家的审美体验贯穿于从审美感知到艺术理解的过程中,这种体验是一种多元体验,它综合了批评家对对象的全部认知和理解。批评家的审美意向性活动突出了批评对象的特征,它通过简化行为和强化行为两种方式实现了批评活动在批评主体与对象间的连接。批评家的意义表现行为体现于从意蕴领会向理性表述的转换活动中,以“事实性描绘”和“表现性描绘”的手段显示了文学批评的理性整合力和审美创造力。  相似文献   

5.
<正> 方法,就其本体论意义,是指主体与客体的联系方式,是主体能动地作用于客体的形式。因而,方法是受主客体制约的。一、人的活动对象决定着方法的性质,类型和结构层次人的对象存在由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组成。它们既是人类生活的源泉,也是人类活动的对象。人的一切活动都有也一定有某种方法。当人作用于特定的对象时,就会产生相应的方法。由不同类型的对象所  相似文献   

6.
一般地说,个人是审美活动中最常见的审美主体.任何一个能够从事审美活动的个人都以其特定的审美感受,同时对对象表现出特定的价值判断.主体的审美意识外在地表现为对不同审美对象的不同反应,尤其在主体被激起强烈的美感冲动时集中凝炼地表现为行为水平上的,可用观察手段分辩的评价判断过程.只有一个具有审美意识的主体才可能产生审美感受和评价,而特定的审美意识则决定着主体是赞美某一对象还是否定这一对象,以及这种赞美和否定的程度,本琼斯盛誉莎士比亚“不属于某个世纪,而属于所有的时代”,伏尔泰则将莎翁贬斥为一个“喝醉了洒的野蛮人”.有些人喜欢慷慨激昂的赞歌,另一些人则热衷于缠绵悱恻的情诗.白居易称杜甫诗句句是真理,很有点瞧不起李白;后人也有将李白视为诗仙而贬低杜甫.看来,任何一个具有审美能力的主体都在时时刻刻地对客体作出自己的评价,而这种评价的总和必定是主体内心世界中那个深藏不露的审美价值判断体系的特定的外现.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报刊上发表了不少讨论关于“人的价值”的文章。有人说什么“人的价值和人的解放程度是考察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指示器”,等等。这些错误的理论,在客观上起了不好的影响。因此,分清是非,很有必要。“人的价值”是从“人”派生出来的。“人”是什么?一切资产阶级思想家差不多都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去谈论“人”,他们认识的“人”,必然是没有血肉的、单个的、孤立的、抽象的“一般的人”。马克思批判了这种“哲学胡说”,把人重新放到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去考察,于是发现人并非抽象的孤立的个人,而是存在于实践活动中的现实的人。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  相似文献   

8.
(一) 实践就是“人的感性活动”。一切感性活动皆是实践。“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需要坚持物质第一性原理,承认“感性的权威”,承认实践是以客观存在为对象的感性的活动,从而使实践概念建立在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础之上,成为一个有客观内容即有特定物质涵义的概念。感性的证实未必都是最终的证实,  相似文献   

9.
地理环境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恩格斯曾经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行为的对象。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在不断地与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改变着自然界,也改变着人类自己,从而创造和发展前进着。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地理环境。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地理环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特定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毛主席教导我們說:“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須到群众中去,必須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爭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級,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爭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創作过程。”毛主席向作家指出了与  相似文献   

11.
论活动方式     
<正> (1)人的活动是人作为一种特定的物质存在的运动.“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的.”人只是活动着,才表明自身的现实存在——“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活动方式,就是人的存在方式,因而也是人展现其本质的方式.如马克思所说,现实的人的本质特征,“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性,而是人的社会物质的存在和活动方式”.人怎样生存,怎样生活,怎样展现其生命,是人的活动方式的基本含义,它包括活动的外显样态、内在模式或格局.在活动的要素、活动的目标、活动的程式、活动的结果等方面,它获得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2.
道德价值与利益原则 在议论改革的时候,一些好心的同志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搞经济改革,强调多劳多得,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会不会导致“一切向钱看”,发生道德败坏的现象呢?我以为,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这里的关键是要正确理解道德价值与利益原则的关系,尤其要注意把这种关系放到我们特定的社会主义现实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的哲学观点的批判似乎存在着某种矛盾性的结论。一方面,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费尔巴哈则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的的抽象物,”②“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他还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③这种人是“不属于任何阶级,根本不存在于现实界,而只存在于云雾弥漫的哲学幻想的太空”。④因此,在人的本质问题上,根据马克思的上述观点,费尔巴…  相似文献   

14.
侗族神性思维模式与混沌时空观和诗意栖居理念有关联。这种观念模式认为,“气”是天地自然的生命表征;世人因脖子细小柔弱,因而要借助天地自然那口“气”来滋养自己;人与天地自然“主”、“客”相尊,“血亲”关联,既要关注自身的生命存在又要追问生态伦理的价值实现;为此,人们要以“傍生”情感体验和生命皈依方式去呵护生命家园里的“亲族”。这种生态生成观,“预见性”地穿越一切时空,与现代性生态哲学观一理相通、互为呼应。  相似文献   

15.
文艺批评标准是为进行文艺批评建立的,因此,只有从文艺批评的主要任务入手,才能找到建立文艺批评标准的直接依据。而文艺批评是为解决传达与接收不相称的矛盾而存在的。换句话说,文艺批评存在的直接依据,就在于它具有沟通作者与接受者的职能,能适应文艺活动开展的需要。沟通,才是文艺批评的本职。所谓沟通,就是把作品中的信息介绍给接受者。而作品中的信息,实质是作者的体验。因此,文艺批评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判断作者是否真有体验和作品是否能传达出作者的体验,而不应该是判断作品是否有利于达到某种功利目的。“体验”是什么?谢松龄《天·人·象》认为“体验”无法定义。这里不妨近似地界说为:体验即人对内外宇宙的感觉、感受、理解、联想等一切复杂的心灵活动。人都有体验,但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的全部体验准确完整地说出来。体验中的一部分,可以用逻辑语言大  相似文献   

16.
人的思维方式是人的思维活动赖以进行的框架、模式。它来源于人的思维活动,同时又反作用于人的思维活动,它既受思维对象的规定和制约,又促进和限定人的思维对思维对象的把握。它是在人的长期的认识世界、变革世界的活动中形成的,具有历史性和继承性。前人的思维方式总会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在后人的思维方式中得到某种保留和积累。但同时,人的思维活动又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思维必然具有特定的内容,而思维内容的不同就会导致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是随着作为思维对象的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演变的,这使思维方式具有时代的特征。把握思维方式的时代特征,阐明思维方式在特定时代的发展趋向,探究思维方式演变的规律,是哲学的任务。当代人的思维方式已经表现出并正在表现着自己的特征,这种特征即——综合的趋向。这种以当代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文化为背景和依托的综合趋向汇集着当代人的聪明才智,展示着当代人思维方式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7.
论实践活动的情感意志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践创造活动中,人是以自己的整个身心、灵肉、全部本质力量去改造对象世界的。因此,人所发动的实践活动对程,既不同于自然物之间的纯粹客观化的运动过程,又与动物同周围世界之间的纯粹本能化的活动过程有本质的区别。人的实践创造活动既体现物的原则,又体现人自身的原则;既存在着物质的运动规律,又包含着精神的活动规律;既涉及到自然世界,又关联到社会和历史。因此,人的实践创造活动有着诸多基本特点。过去,人们一般从客观性、能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角度去界定实践的特点,而忽视了实践自身所独有的内在性特点和实践主体的丰富特性。对于实践自身的内在特性笔者已有诸多论述,此文只侧重谈实践主体的基本特性——情感意志律。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美学发展的新视角──“大众文化与当代美学话语系统”学术讨论会综述马国柱审美本身是一种生命体验和愉悦身心的活动,是任何人(包括人民大众)都享有的自由“权力”。尤其是在商品社会的时代,这种自由的权力对普通大众来说,似乎显得更为重要了。随着社会“冷...  相似文献   

19.
《当代文艺探索》1986年第2期发表了南帆同志的《文学与情感认识论》。文章认为,人们的认识有两种,一种是理智的认识,一种是情感的认识。前者凭借概念、范畴、推理、判断认识世界,其成果是科学理论;后者直接依靠“片断、场面、事件过程”等“感知、了解、判断和体验对象的另一些方面”,这便是“情感认识对象的独特过程”。作者认为,文学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情感认识的结果,艺术典型和抒情意象,都是文学家对于现实生活的情感认识的形式。依照这种理论,作者把文学的发展演变归结为人们的情感认识的发展演  相似文献   

20.
<正> 人是来自于自然界的高等动物.但对于文明时代的一切人来说,与其说他们生活在一个自在的天然世界的“怀抱”中,倒不如说生活在一个由他们自己塑造过的越来越人化着的感性世界里.人类在世代相继的辛勤劳作中,既立足于天然的物质世界,又不断地为自已塑造着这个有别于天然世界的属人的、感性的对象世界.当然,人类在现实地创造着这个人为化的感性的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也同时,现实地创造和完善着人自身.离开了实践创造活动.既没有这个直面于人的现实的感性世界,也不会有作为文明人的人.现实的人,就是实际活动着的人,是不断实践创造着的存在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