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詹姆斯认为情绪反应是由身体引起的,这个理论从问世起就面临着质疑与批判。然而,如果把詹姆斯的情绪理论放到他的整个哲学框架中进行考察,即会发现情绪理论涉及詹姆斯对身体的独特思考,是通往詹姆斯身体哲学的道路。身体被詹姆斯设想为一个超越了心理—物理二元论的本源经验场,拥有和意识流/意识场相同的结构,具身的情绪是身体与周遭环境打交道的方式。詹姆斯同时认为伦理行为是一种高级的情绪性反应,他的具身情绪蕴含具身伦理的可能性,通过对其伦理行为的身体维度的研究将有助于加深对伦理行为本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124-127
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着人类认识和感知世界的方式,在信息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将短视频作为发布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从移动社交短视频用户的媒介使用及依赖情况,媒介信息处理能力、信息生产和参与互动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发现用户对于媒介信息的创造、生产、质疑以及参与能力均存在欠缺,尤其对于真伪信息的判断、政治突发性事件的参与以及使用时间的把控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 相似文献
3.
4.
顾亚奇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0,(3):142-150
社交网络平台上的短视频已成为当前重要的媒介现象,它悄然重塑着大众文化的结构与景观。作为包裹着意识形态的文化产品,短视频改变了人们日常表达的方式,存在使个体形成"易得性偏见"的风险。作为权力再分配的虚拟场域,短视频与政策、资本、公众等多方面形成互动和制约,在消费主义的驱动下,用户的盈余时间被商品化,情感传递代替了真实关系,导致互联网时代"群体性孤独"现象出现。从传播维度看,短视频对算法推荐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迎合了用户"自我表演"的精神需求,也可能异化为隐性的文化霸权新形态。 相似文献
5.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80-89
离身观念曾主导着不同领域学者对传播与身体关系的研究,但他们彼此之间的冲突和张力为具身性进入传播与身体研究提供了理论空间。研究发现,具身性为反思既有的两种传播观念以及关照新传媒技术实践提供了难得的逻辑切入点。首先,批判性地揭示传播传递观所隐含的刺激—反应这一实证主义逻辑,凸显身体及其知觉类型在传播效果研究中的系统性缺席;其次,从符号与现实关系的角度检视传播仪式观的作用机制,尝试以具身视角填补由这一作用机制所造成的学理困境;再次,以具身观念反观新传媒技术及其实践,将虚拟现实理解为具身性的传播实践,借此为彻底离身的技术神话去魅。 相似文献
6.
随着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和4G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应用,以及人们对碎片化和更高媒体丰富性内容形式的消费需求,移动短视频社交平台应运而生。基于价值共创理论的基本思想,以抖音短视频为案例对象,采取单案例研究方法,研究了移动短视频社交平台的价值共创和发展演进机理。研究发现:视频发布者、视频观看者和平台在整个过程中的主导逻辑和价值共创表现;并以“主体–活动–产出”为框架分析了移动短视频社交平台在初创期、发展期和成熟期的主体演变过程,对应的主体活动以及活动的产出。研究结果有助于在理论上认清移动短视频社交平台的价值共创机理和演化过程,在实践上为创新型企业和企业的转型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许先文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3):138-141
本文对从价值论的视角论证语言具身认知合法性的做法进行了反思,认为本体论才是论证语言具身认知合法性的深层路径,并试图对语言以及认知的本质作出揭示。语言具身认知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认知活动。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摒弃了工具主义、计算主义语言观所持的"认知即计算"的观点,视语言为表现人们生存,揭示生命意义,反映人类对自我、对世界认识与想象的社会文化现象,把语言认知看做是认识、寻找以及改变自我与世界的方式。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只有当身体进入认知活动,才能获得对于认知的本真理解。认知是一项身体参与下的创造性活动,在大脑的作用下不仅实现了语言符号信息的转换,也实现了语言的本质价值建构以及认知主体对生存意义与生命体悟的把握。 相似文献
8.
9.
我国居民对身体所处环境污染的具身认知、媒体使用与公众参与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我们在CGSS2021数据库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以现象学具身认知理论为基本的理论框架,把身体在场、身体健康感知、新媒体使用等作为自变量,把污染明证性、气候风险感知、生态伦理等作为中介变量,把气候共识、环保政策认知与环保政策支持作为因变量,考察我国居民的具身认知、媒体使用对环保政策支持影响的双重路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具身认知各变量、新媒体使用通过污染明证性正向影响环保政策支持;新媒体使用与气候风险感知、生态伦理等变量正向影响公众参与各变量。 相似文献
10.
李静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57-65
短视频作为新兴的传播与互动媒介,正成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身体展演的重要平台和族际互动的具身场域。长三角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入区域,以快手平台上长三角地区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媒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媒体在短视频个人场域中的多层次身体展演,探究短视频公共场域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媒体与各民族用户之间的身体间性,旨在推动民族间的广泛交往、全面交流和深度交融。 相似文献
11.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37-44
随着传播技术发展,国际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发生改变,获取信息的渠道从传统媒体转移到社交媒体,主流媒体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阵地也相应从传统媒体平台转移到社交媒体平台上来。在新的传播平台上,对外传播特点、新闻生产方式、用户访问习惯、媒体与用户关系都发生显著变化,因而国家形象的塑造机制随之发生改变。从新闻生产看,用户参与是社交媒体新闻生产的核心,体现出迭代增殖的特点。从用户关系看,社交媒体中的国家形象塑造仍是以媒体为主导的用户参与模式。我们应在充分了解用户的角色和作用基础上,结合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各自优势,协同塑造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2.
13.
陈玉霞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5):33-36
二十一世纪中国现代化的百年主题进程中,新媒体将扮演着急先锋的角色。通过新媒体平台构建的社会民意,势将对社会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也使得一国一地区的政府行为更加透明,信息更加公开。新的媒介形态的不断涌现,为我们构建着一个全新的传播秩序,为几乎每一个人提供了交互信息、娱乐、购物以及个人服务不断扩展的世界。 相似文献
14.
吴靖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6):144-152
“凯利事件”所引发的英国政府与公共服务广播BBC的对峙 ,导致BBC作为一个机构和一种理念都陷入了严重的生存危机。BBC所引以为豪、并且被大众普遍接受的“中立、客观、独立”的原则在层层盘问、质询之下显示出其脆弱、矛盾的理念基础。本文将借“凯利事件”逐个分析“中立、客观、独立”这些通常不被置疑的媒体专业主义元叙事背后的历史、话语、权力的构建因素 ,解构其普遍主义的神话。本文认为 ,媒体专业主义所规定的原则只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主导社会机构之间形成的意识形态合意 ,在极端事件的参照中便显示出其本体论合法性的危机。法律的介入使得危机得以暂时平复 ,并且恢复了现存秩序。但它并没有 ,实际上也无法解决现存秩序所依据的合法性理念已经失去普遍性共识这一深层次的危机 ,只是借法律所具有的权威性和更加广泛的社会认同将其搁置起来 相似文献
15.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148-156
随着互联网平台的迅猛发展,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数量和种类呈现爆炸性增长,不同类型信息的扩散对投资者交易行为和资产价格行为的影响日益凸显。利用股吧用户数据,分析社交媒体异质性信息扩散对个体投资者交易行为和股价联动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交易行为的中介效应分析,探究异质性信息扩散影响股价联动的途径和机制。研究显示:股吧间的公司特质信息和市场行业信息的扩散均能引起个体投资者趋同交易和股价联动现象,且公司特质信息扩散的影响更大;个体投资者的趋同交易对股价的过度联动具有显著正影响;在异质性信息扩散影响股价联动的过程中,个体投资者的趋同交易行为能够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佳卉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27-32
在我国开展社会建设事业,目的即在于要给予具有独特运行逻辑与发展需求的社会以充分的发展空间;亦是在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构。而在这一目的之下探究社会建设,我们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即是明确何谓社会建设的主体。只有明确了建设的实践主体,才能进行有效的社会动员,最终顺利实现社会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张晗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6(6)
新闻报道被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客观真实.根据公共议题生命周期理论和有关消息来源的学说,可以看到媒体如何在各方势力此消彼长的社会结构中建构公共议题:在医疗改革议题的新闻报道中,我国媒体已逐步在传达政府意志之外,增强了公共议题"舆论场"的功能.营造了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意见表达通道,成为二者实现互动的主要社会机构. 相似文献
18.
新闻传媒:社会公平正义的推动力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公平正义是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为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新闻传媒应当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氛围;进行卓有成效的舆论监督;反求诸己,努力让自身成为体现公平正义的平台;参与塑造合格的现代公民,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论媒介与社会关系在发展中的交互促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盈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社会关系与媒介是交互为用、共同发展的.社会关系的不断发展、日益复杂和由此产生的强劲需求,有力地推动着媒介日新月异的发展;而信息传递手段的进步、传递层面的增加,也推动着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紧密和整体化,使人类社会关系从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业缘关系发展,直至现在形成了第四种关系--网络社会的虚拟社会关系.在网络社会的发展中两者的交互促进更加强劲,现阶段无论是媒体还是社会关系都处于一个急剧发展的时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