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受二元对立认识论哲学的影响,传统译论支持作者中心论和原著中心论,赋予原文与作者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它拟定了一个积极的原文和消极的译文,译文只是原文的临摹或仿拟,必须要忠实于原文,做到与原文完全的对等。女性主义的翻译解构了传统翻译忠实观,质疑原文的忠实地位,否定传统的原文高贵而译文低贱的等级观念,对"忠实"给与了重新表述,认为"忠实既不是对作者也不是对读者,而是对写作方案——一项作者与译者都参与的方案而言的",同时为女性主义译者为借翻译之名建构自我身份提供了最强大的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2.
程佳佳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
传统译论认为“对等”和“忠实”是译者遵循的规范,也是要达到的最高目标,但是其中译者的作用是长期被忽视的.在文化转向的大潮中,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重新解读了翻译,推翻了父权标志的语言,使译者从隐形成为和作者同样重要的翻译主体,强调了译者的主体性,为译者和女性争取了合理的地位.本文同时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策略和意义及其局限性生进行了阐释,也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张林影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后现代翻译研究将女性视为创造精神与自由精神的化身。女性主义同翻译研究的结合诞生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拓展了新领域。尽管后现代翻译理论各派别在立论上不尽相同,但他们有着共同的后现代思维方式。作为后现代翻译思潮重要流派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倡导的是一种差异哲学,强调译者的文化态度和文化语境对文本阐释和翻译策略的影响。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将带动女性翻译实践的快速发展,引发翻译思想和翻译观念的变革。 相似文献
4.
王良存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2):54-57,64
中国作家张洁的<无字>和澳大利亚作家克里斯蒂娜·斯特德的<热爱孩子的男人>这两部作品都运用了女性描写来颠覆传统的父亲和母亲形象,消解爱情神话,通过这些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传统意义上的"家"这一概念进行了解读,从而在反抗父权制的同时传达了女性主义的心声. 相似文献
5.
早期,女性参与社会文化生活的惟一渠道是翻译。作为抵制父权制度的有力武器,女性主义与翻译产生了必然的结合。女性主义译者通过要求平等、对原文的重写和对忠实的重新定义,为翻译研究中的译者主体性带来了全新的视域。 相似文献
6.
7.
在解构与建构之间--论解构理论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宝钧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2):57-61
雅克·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对建构女性主义批评话语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女性主义运用解构理论在性别二元对立的解构、女性特质的解构和语言的解构三个向度上,对传统的男性中心社会秩序进行批判和质疑。女性主义在颠覆和解构的同时并没有陷入虚无主义的解构游戏中,而是非常注重女性批评话语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董海琳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3)
女性主义立场论力图消灭包括性别压迫在内的一切压迫和等级制度,建构一种真正解放的知识论.女性主义翻译家认为,女性生理和女性经验决定了她们特有的与男性不同的观察视角、思维方式以及写作风格,也就是说,女性作品具有明显的女性意识.众多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者特别是女性研究者都在努力地摆脱圣经中那根"多余的肋骨"的阴影.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20世纪后半期兴起的"以文化为转向"的大背景下,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以翻译为手段,立足于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和女性主义都有着巨大的贡献。然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流派众多,许多观点过于激进,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局限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刘莹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74-276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以其鲜明的政治话语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对女性主义翻译实践和策略的分析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女性主义翻译实践不仅提高了女性在文学系统和社会系统中地位,对我们今后的翻译实践也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李梅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6):52-54
冰心是一位具有女性意识的翻译家。鸦片战争后,受到西方的民权学说及男女平等观念的影响,冰心创作了很多具有女性意识的作品。阅读冰心的译本,可以发现冰心独特的女性意识在其译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受其女性意识的影响,冰心在其翻译中极力颂扬女性,消除原文中的性别歧视,提高女性的家庭社会地位。从性别视角分析冰心的翻译观和翻译实践,发现西方女性意识传入中国后对冰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张林影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1):79-83
解构主义翻译观指出,翻译的目的不是为了“求同”,而是“存异”。因此,翻译应尽量反映语言之间的差异。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产生之前,多数翻译理论主张翻译应力求达到译文与原文“对等”。解构主义翻译观消解了传统译论中译作--原作二元对立关系,冲击了传统翻译观中“忠实”原则和“原文至上”的翻译原则,肯定了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新定义了译者在翻译中的地位,对原文与译文关系的处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为翻译研究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3.
石小红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4):131-133
英汉两种语言分别属于两大不同语系,而且有各自的语言文化环境,文化差异的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不可低估,这就要求译者在英汉翻译的实践中,通过对两种文化差异的对比,掌握它们的特点,跨越文化的鸿沟,避免误译。 相似文献
14.
金敬红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535-539
德里达"解构"理论的最重要的概念是"延异","延异"指的是翻译时存在的时间、空间差异.由于两个文本和语言存在的差异,在翻译活动中形成了原文和译文的一种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关系使得翻译过程既改变了原文又改变了译文,因此也使原文及原语得以获生."解构"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不可译性"不意味着译者不应该翻译,而意味着在遵守经济性法则下,在译文中创造原文本的多样性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译文中保留差异就意味着对原文本的保护."解构"理论也存在其自身的局限性,在介绍中国文化时应尽量保留中国文化的异质成分,才是我们借鉴"解构"理论的真谛. 相似文献
15.
郭艳红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Z1):51-53
语言与文化的密不可分性决定了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重要地位,文化差异的存在给人们的语言交流带来了一些障碍。文章从语用学的角度简要分析比较了汉英两种语言文化中所存在的差异现象,并从语用学角度探讨了如何解决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从而证明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小晨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7):94-97
电影片名翻译是影视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最主要手段之一,是和文化紧密相结合的。文章从文化心理差异,语言习惯差异和历史地域差异三方面分析了中西文化差异对于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对唐诗中的模糊语言进行了分析和归类,并从模糊字词/词组和模糊内容两大方面探讨了产生模糊的原因,和唐诗中的模糊语言可能会对翻译造成的困难.从解构主义对翻译理论的启示出发,即打破作者和译者之间的二元对立,不提倡在译作中压抑译者的声音;强调意义是一种语境事件,它无法存在于语境之外,即"语境之外别无他物";充分展示源语和目标语的差异等观点作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与此相对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利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6):182-184
翻译作为语际转换活动,它所进行的不仅仅是不同语言间的转换过程,而且还是文化移植过程。文化在翻译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思维方式、社会政治制度、民族心理这三个方面讨论了汉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以及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女性主义译论早期发展过于强调其政治诉求,翻译只不过又一回充当了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在国内语境中,女性主义译论属边缘话语,为不争的事实。其理论译介数量不多,实践更鲜有所闻。表面看,它持激进反抗姿态,揭露翻译的性别隐喻和种种表征,以实用政治意图操纵文本生产。翻译策略上要重读、重写和妇占文本;翻译目的上要建构女性性别身份。这似乎成为女性主义译论在国内译界的主流形象,可它随后拓展的新疆域和多元化趋势又提醒我们反思前期理论存在的缺失甚而理论译介的偏颇。而新近理论的发展引发的交流障碍亦不可忽视。借助当前国内译界学科反思之风,有必要重新梳理、思考女性主义译论的话语资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