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本文试从鲁迅一生创作的三部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篇》着手,分析这几部小说中流露出的自然人性描写及其变化,从这一角度透视鲁迅作为该时代的一位优秀的启蒙主义人文知识分子对历史和人性的思索。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鲁迅小说《示众》的研究,说明该小说以三为结构支点,通过三次叫卖声串联起整篇小说的框架,用三组人物构建起立体艺术空间,并分别用三组细节塑造简洁、精确的人物形象。尚三性是鲁迅创作小说《示众》时的一种潜意识,而这种独特的描写艺术也是鲁迅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叙事手法。  相似文献   

3.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描写青年爱情生活的小说。如同《彷徨》中的大多数作品一样,它的结局是一场悲剧。那么,这场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呢?鲁迅创作这篇小说的主旨何在?这是评价这篇小说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也是《伤逝》研究中人们长期探讨、至今仍然争论不休的问题。如果我们把各种观点略作归纳,大致可以概括为这样四种意见:第一是“社会黑暗”说,即认为造成子君、涓生悲剧的根本原因是旧中国的黑暗制度,它不仅剥夺了这对青年的爱情自由,也不给他们以生存的权利,使他们无论怎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都是描写知识分子生活遭际和思想状态的短篇小说。这三篇小说写成于二四、二五年。这时候,五四革命的浪潮已过去,新文化统一战线发生了分化,成员中有的高升、有的隐退、有的前进。原来那“充满了革命的呼声和无情的剥露”群愤高涨的年月,已被沉闷阴冷的空气,一切都为颓唐、麻木、虚伪所替代。有不少原先的革命的战士失去了前进的方向,成了迷路的羔羊。就是鲁迅本人,在当时也有“成了散勇,布不了阵”的感觉,呼喊着“新的战友在哪里?”这几篇小说描写的正是当时这种犹如寂寞荒凉的古战场般的社会现实和在这环境中的现实人物。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中国二十年代革命低潮时期,知识分子苦于找不到出路的“多余人”——傍徨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明天》、《祝福》、《离婚》是鲁迅反映劳动妇女命运的三篇小说,主题都是写在黑暗的宗法制度和吃人的封建礼教的迫害下,中国劳动妇女的苦难、挣扎和奋斗的悲惨遭遇。和鲁迅描写其它劳动人民的作品一样,这三篇小说也不是孤立地描写妇女的悲剧,而是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社会关系里发掘她们受迫害的根源,一方面写她们由于经济剥削带来的痛苦生活,一方面写她们在封建思想毒害下的精神弱点,从而为她们的悲惨命运发出强烈控诉,向社会提出了妇女解放问题。  相似文献   

6.
《伸冤》是鲁迅和瞿秋白继《王道诗话》之后,合作的第二篇杂文。这篇杂文也是先由翟秋白执笔写成,然后由鲁迅作文字上的修改,请许广平誊抄后,署上鲁迅的笔名——“干”,寄给《申报·自由谈》发表的。翟秋白写作的日期是一九三三年三月七日,发表的日期为三月九日。翟秋白原来的题目是《苦闷的答复》,鲁迅改题为《伸冤》。《苦闷的管复》今收入《瞿秋白文集》第二卷,《伸冤》当对即由鲁迅编入自己的杂文集《伪自由书》。《苦闷的答复》是什么意思?原来,一九三三年二月,国联调查团团长李顿,在巴  相似文献   

7.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两大题材———农民题材和知识分子题材的开拓者。他描写的知识分子小说一篇一个境界,尤其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达到了他的时代的最高哲学深度。他刻画了三代知识分子:清末下层知识分子、辛亥革命时期的知识分子和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当五四时期的众多作家以感伤和自怜作为基点来描写知识分子的众生相时,鲁迅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自身的残缺和人格的分裂,并深邃地画出了“他的血和肉来”,其实这也是思想家的鲁迅的内心矛盾的艺术显现。能否寻找出实现知识分子自我人格的途径?鲁迅似乎并未找到  相似文献   

8.
《孔乙己》主题新解王多治《孔乙己》是鲁迅小说中最短的一篇,(如果不算《一件小事》的话)全文不足三千字。精炼如诗,动人如歌,鲜明如画,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这篇小说几乎没有故事,也没有什么曲折动人的情节,有名有姓的人物也只有一个,可它的内涵却十分丰富,意...  相似文献   

9.
在鲁迅小说中,《狂人日记》与《长明灯》两篇是比较特殊的。这不仅表现在它们与其他诸篇的不同,而且还表现在它们之间的多处相似,这使它们在鲁迅小说中形成一个特殊的单元。更耐人寻味的是,它们又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小说集,《狂人日记》为《呐喊》的开篇,《长明灯》则编入了《彷徨》,而这两本小说集又反映着鲁迅不同的心绪。如果我们对这两篇小说作一比较分析,不仅可以领悟到鲁迅小说更深刻的思想内  相似文献   

10.
心理描写是作家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思想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段。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从一九一八年四月创作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就十分重视这一艺术手段的运用,此后,他又从多方面不断地进行着新的探索,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应该说,《呐喊》《彷徨》的杰出成就及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开拓性意义,是同他成功地使用心理描写艺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1.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现代启蒙小说。它既是对“五四”时期个性主义与人类主义思潮的回应,也是对鲁迅自身早期思想的一种创造性承续与发展。《狂人日记》更是一篇寓言性很强的小说,它对现代中日启蒙主义必然失败的命运作了清醒预言,并对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健全人格的塑造提供了富有启示性的思考,因而它又是一篇引人深思的启示录。  相似文献   

12.
鲁迅曾酝酿过三部小说,一是历史小说,《杨贵妃》,一是反映红军战斗生活的小说,一是描写中国四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小说。这三部作品虽因种种原因未能写成,但对这一现象的探讨,在全面认识鲁迅及其小说创作上,却有着有可替代的价值。 《杨贵妃》构思较早,大约在鲁迅小说创作进入第一个高潮的前后。为写好这部作品,1923年鲁迅曾购买《唐土名胜图会》六册,《长安志》五册,并作了大量有关考证研究。为获得更多感性知识,1924年7月还亲赴长安(西安)实地考察。1934年1月11日在给山本初枝的信中他曾说起这件事:“我为了写关于唐朝的小说,去过长安。”此外还曾多次向友人谈及此事。郁达夫说:“朋友的L先生(即鲁迅,笔者注),从前老和我谈及,他想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事情来做一篇小说。他的意思是:以玄宗之明,那里看不破安禄山和她的关系?所  相似文献   

13.
《长明灯》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先生的《长明灯》写于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八日,最初分四次连载于一九二五年三月五日至八日的《北京民国日报副镌》上。小说刚刚问世,李大钊同志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鲁迅先生发表《长明灯》,这是他继续《狂人日记》的精神,已经挺身出来了”,①这个评价,可以给予我们很大启示。如果我们细细品尝一下这篇作品,就可以发现,它不仅在创作上有着不同于鲁迅其他小说的独特的艺术成就,而且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社会历史和鲁迅与外国文学的联系,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样是鲁迅留给我们的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相似文献   

14.
《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一篇爱情小说,它描写的是“五四”时期一对具有个性解放思想的知识青年的爱情悲剧。小说意蕴深厚,形式特别,不仅在鲁迅所有小说中,也在当时众多同类题材小说中独放异彩。因而自1925年诞生以来的大半个世纪里倍受人们关注,研究者甚多,论文叠出。从研究的兴奋点看,《伤逝》的爱情悲剧根源及其思想主题一直是过去人们探究的焦点。但其论者多从“黑暗社会”、“经济压力”、“个性解放思想局限”以及“知识分子缺陷”等社会学层面入手作出解读,这既流于表面,也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住作品的复杂意蕴。这一状况随着新时  相似文献   

15.
短篇小说在其文体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由注重情节的传奇性到侧重情感的真实性的转变。《故乡》《我的叔叔于勒》是中外两篇经典性短篇小说,这两篇小说在结构的架构上有相同之处,即都完成了情感转换的环形结构。但在风格上则体现了不同的艺术追求和价值倾向。莫泊桑作为传统小说家,非常注重故事的情节性,并关注小说结构的完美、精巧和完整。而鲁迅的小说散文化倾向明显,语言精练隽永,具备浓厚的情感意蕴和丰富的阐释角度。这不仅反映了两位作家不同的艺术追求和创作倾向,而且也表明了两位作家在艺术天分上的不同特质。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一八年五月,作者第一次署名“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说:“当时还没有第二个同样惹人注意的作家,更其找不出同样成功的第二篇创作小说”。《狂人日记》的主旨不在于写下层人物之受迫害,而是要借着主人公之口抨击几千年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教,所以,这篇小说具有巨大的批判力量,起到了前无古人,后启来者之作用。当时在《新青年》  相似文献   

17.
鲁迅在《孔乙己》中对"茴香豆"展开的细节描写,虽然表现了孔乙己迂腐可笑、死要面子的性格特点,但同时也展现了孔乙己的天真善良、乐观慷慨,以及内心深处的柔软和温热,将社会对孔乙己的冷淡,不慌不忙、很有风度地写了出来。这一细节描写在艺术上取得的诸多成就,是小说能够大获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没有"茴香豆"这一细节描写,就没有《孔乙己》这篇佳作。  相似文献   

18.
鲁迅写于 1912年的小说《怀旧》,虽是文言文,但它是现代文学的先声。它内容上的反封主题,它的启蒙思想,它描写农民与知识分子精神病苦的题材,都显示出很强的现代性;它形式上对短篇小说“横截面”叙事模式的选择,它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它的寓象征主义于现实主义描写中的创作方法,它的重视景物描写与心理描写的表达方式,也都具备了现代小说的基质。《怀旧》的现代性证明了“ 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文学史概念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9.
《三点钟》是美国作家康奈尔·伍尔里奇的经典悬念小说之一,本文试图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从题目、情节、人物心理以及深层叙事结构上对这篇小说的反讽艺术进行分析,探讨这一叙事手法在表现主题和体现作品艺术价值方面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鲁迅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性的短篇白话小说,虽为开山之作,却并不显稚嫩,它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旨在从《狂人日记》主题的反封建意识和忏悔意识、语言的现代性、以及意识流、象征、叙述视角的巧妙运用高等写作手法的运用来探析这篇小说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