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标公司反收购决策权归属问题的法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公司兼并收购问题,我国已有立法的明文规定,但对于反收购问题,公司是否有权做出反收购决定、公司的何种机构有权做出反收购决定,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均未做出明文规定,即反收购决策权归属问题我国的立法一直有意无意地回避了。而国外的立法对此有何规定,公司法较为完善的英国和美国等国对该问题做出了截然不同的规定,这些规定,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国应该允许反收购,收购权归属应由股东会控制,而董事会应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我国证券市场将面对全流通的新环境。在上市公司壳资源仍很稀缺,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使许多公司的市值被严重低估的背景下,敌意收购发生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并且实践中已经发生了诸多反收购的实例,但我国反收购的法律制度却不尽完善,缺乏有效地监管,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反收购制度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3.
上市公司反收购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市公司反收购是与上市公司收购相对应的一种防御行为。通过反收购措施可以帮助被收购公司(目标公司)抵御乃至挫败收购人的收购行为,特别是恶意收购行为,从而达到维护公司控制权或避免公司利益受损的目的。在公司并购已成为一种国际化趋势的今天,反收购制度能够被确立并广泛应用到法律实践中,其制度自身存在一系列的理论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我国对目标公司管理层反收购行为的规制 ,可借鉴英国的立法模式 ,但应允许在一定情况下自主采取反收购措施。即相关立法应在自由和必要之间达成一种平衡。在防止反收购措施滥用的同时 ,保障积极合法的防御 ,以维护收购者、目标公司股东、目标公司管理层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5.
目标公司反收购的决策权模式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收购是一个公司获得另一公司的控制权而使之成为自己附属的法律行为,面对公司的收购,目标公司采用反收购措施时,究竟是由董事会决定还是由股东决定,目前有英国和美国两大决策模式,我国应该在保护股东利益的同时,还要保护公司的利益,采取由董事会行使提议权和股东大会行使决议权的双层决策模式  相似文献   

6.
我国股份制改革进入发展阶段以来,敌意收购不仅影响着股票市场的运行秩序,而且还挑战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平衡稳定发展,为了限制敌意收购的负面作用,亟须法律进行权威性规制。然而,近年来我国现行的立法在敌意收购和反收购的法律制度上仍存在不足,甚至处于空白状态,这就需要我们借鉴和学习国外一些先进的立法经验,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7.
在美国,"毒丸"是目标公司反收购中一项虽有争议但很流行的抵制敌意要约收购的机制,一般通过发行"毒丸"证券来实施。由于"毒丸"可能限制公司控制权市场,破坏公司的外部治理场景,因此不能冒然将"毒丸"适用于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实践。"毒丸"的防御机理以及一国立法取向,是"毒丸"防御制度确立的前提。此外,需要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和完善相应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8.
试论对中国上市公司反收购行为的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得益于收购、反收购的政策解禁 ,中国的并购市场日益活跃。同时 ,反收购对中国监管当局与市场的挑战也越来越大。提出了对中国上市公司反收购行为规制的基本原则和若干重点。  相似文献   

9.
收购和反收购是证券市场中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两种常见的手段,催生了资本市场无数的波澜,使得证券市场越发成为资本激荡的中心.上市公司股份具有的流动性使收购行为的存在具有更多的合理性,相比之下反收购行为的存在是否具备合理性以及进而如何对反收购行为进行监管却是一个观点不一的问题.如何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允许一定的合理反收购行为存在是证券立法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上市公司收购作为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之一,受到各国法律和政策的肯定与鼓励。收购市场的活跃引发目标公司反收购的激烈。但是,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法律规制方面的立法相对粗略,理论研究也不够系统和深入,因此,本文希望通过论述上市公司反收购法律规制的重大意义,明确上市公司反收购法律规制的重点,从而提出适合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具体反收购措施。   相似文献   

11.
人性包括人的本性、特性、本质三个层次内容。人的物质性需要的本性,决定了纳税人权利的保护首先应该是宪法和税法中对纳税人生存权的保障;受人的特性决定,纳税人的一切纳税行为,皆取决于纳税人的纳税意识,纳税人获得税收教育权在税法中的确立是对纳税人的权利更深层次的保护;基于人的本质,人必然有一种公共意志或共同意志,希望通过某种行为规范体系,来确认、保护和发展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这决定了纳税人权利保护应该在税法通则中予以落实。从人性的维度出发,构建起对纳税人权利的全方位法律保护,不仅有利于实现法的价值追求,也契合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国策。  相似文献   

12.
生态位理论作为生态学中最重要的理论范式,为企业成长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有用途径.我国节能服务产业演化过程的实证研究表明,节能服务产业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后期,在此阶段节能服务企业应该促使生态位分离,针对不同的消费者需求提供不同的节能服务以占据种群空间中不同的生态位.通过构建节能服务企业的生态位拓展模型,指出互为竞争者的两个节能服务企业稳定共存的条件是其生态位不能完全重叠,必须保持一定的差异性.要实现生态位的分离,节能服务企业可采取错位经营战略、价值创新战略和协同进化战略.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阐述我国公司设立原则的历史变迁和公司设立的程序,认为立法应对设立中公司给予更多的法律调整。设立中公司有一定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其法律地位是设立中社团,由于它的过渡性特征,在责任承担问题上也应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14.
经理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无法替代。我国公司法对股份有限公司经理的职权做了相对明确的法律界定,这是我们认识经理法律地位的基础。对经理职权的界定,应当充分重视和尊重公司股东基于章程的自治需求,把对公司经理法律地位的认识建立在公司章程的基础之上。作为公司机关之一,经理在合理授权下(无论是公司章程或是股东会、董事会决议)获得的职权是其发挥价值的制度基础。我们需要一个现实和有效的制度设计,来发挥经理的积极性和作用,又不至于损害股东、债权人、其他利害相关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相似文献   

15.
有限公司股权转让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股权转让的条件和程序做出了规定,但规定比较简略,不够明确和具体,缺乏司法实践的可操作性.本文参照国外和台湾地区的公司立法例,对明确我国有限公司股权转让的条件、完善股权转让的形式和程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企业战略是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全局性谋划,企业必须依靠正确的战略才能在激烈的 市场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取得竞争的主动性。SWOT矩阵分析就是一种评判企业战略 地位切实有效的方法。文章结合沈阳优力维特电梯制造公司的实际情况,运用SWOT矩阵分析 法判断其战略地位,并提出相应的企业战略。  相似文献   

17.
公司退出是私法自治与经济规律的必然,而公司退出又涉及到股东权益与债权人权益的平衡,故公司退出法律机制也应当兼顾私法自治与管制的权衡、股东权益与债权人权益的平衡。在完善公司退出法律机制方面,应当以现有制度为基础,以自治性规范为主体,建立或健全相关具体环节性制度,明确公司、股东、债权人、政府、司法机关的地位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不能完全否认我国的公司退出法律制度,也不能忽视对某些关键环节的完善,并适当借鉴域外相关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8.
我国《公司法》的修改废除了最低注册资本限额,对于如何保障发起人以及股东出资真实性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登记机关退出公司注册资本的实质审查后,公司资本的真实性保障和信用基础需要其他替代机制进行架构。从我国公司资本制度改革的方向上分析,未来我国公司信用体系的构成应当包括民商事实体法(主要是公司法)、公证程序法律制度、法定公证制度、公司登记制度,这是符合当代市场经济信用需求的公司信用制度结构。如今公司登记制度的改革应当将其中欠缺的法定公证制度予以补正,公司章程应当成为法定公证事项,以此防范公司信用风险,进而为我国公司信用机制和公司登记制度的完善提供制度基础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9.
投资公司是我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随着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逐步深入 ,投资公司面临着新的选择和挑战。为此必须确立“二元“投资主体的定位和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 ,通过对组织发展目标、财产组成形式、融资渠道、人力资源开发、治理结构和股份制改造等战略管理环节的制度创新 ,以及确立实现既定目标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使投资公司能够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并获得在新时期持续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20.
公司治理需要法院的介入。许多国家的公司法规定了公司各个主体能够通过司法程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然而 ,我国公司法对此问题几乎没有涉足。我们需要完善公司治理的司法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