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儿 《社区》2013,(26):23-23
教授应邀去一个军事基地演讲,到机场迎接他的是一个名叫拉尔夫的士兵。  相似文献   

2.
《典型的美国佬》描写了一个华人版的“美国梦”。作者有意把小说主人公拉尔夫对“美国梦”的追求摆在一个两种文化即儒家人伦文化和美国个人主义主流文化巨大差异的语境下。透析拉尔夫追求“美国梦”所遭遇的困境 ,可以看出作者对待美国多元文化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国内学术界对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利森及其作品的了解尚不全面,多以为《无形人》是他一生中创作的惟一长篇.其实,拉尔夫*埃利森一生经历了一条漫长的创作道路, 在《无形人》之前和之后,他还创作了许多作品.他耗费近四十年精力创作且在身后方得以问世的第二部长篇《六月庆典》,尤其应予重视.思考和探索黑人的身份及黑人如何争取和捍卫自己的权利,同时又能与美国社会和谐共处,是回荡在拉尔夫·埃利森的整个创作道路中的主旋律.在一定程度上,拉尔夫·埃利森的思考和探索反映了20世纪下半叶美国黑人文学主导思想的发展倾向和演变轨迹.在语言和结构艺术等方面,拉尔夫*埃利森也一直在孜孜探索实验,力求吸收当代小说和其他文学艺术领域的新技巧,在不失自我本色的同时突破自我,展现新的艺术风貌.只有完整动态地把握拉尔夫·埃利森的整个创作道路,并把它放在美国黑人文学发展的总体背景中进行观照,才能对他的文学成就和地位给予准确评价.  相似文献   

4.
郭龙 《百姓生活》2011,(12):16-16
有一位教授应邀去一个军事基地演讲,到机场迎接他的是一个名叫拉尔夫的士兵。教授注意到,这名士兵在给他取行李的途中,先后三次离开:第一次是去帮一位老奶奶拎箱子;第二次是将两个小孩子举起来,让他们能看见圣诞老人;第三次是为一个人指路。每次回来,他脸上都挂着微笑。  相似文献   

5.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生前出版的唯一一部小说,被誉为美国二战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小说。本文旨在从成长的角度,以后现代哲学家拉康的主体理论探讨该作品的自我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6.
正经过半个世纪的反吸烟运动,美国的烟民人数比例从1960年代的大约45%下降到今日的20%上下。1610年,25岁的约翰.拉尔夫随着第三批前往北美弗吉尼亚殖民地的英国移民来到这片蛮荒之地。他们的船只通过詹姆士河口来到了前两批人建立的詹姆士敦,却发现早来的人中十有八九已经被饥荒和疾病夺去了生命。拉尔夫在这里定居下来,并且爱上了当地的印第安公主波卡洪塔斯,和她结了婚,成就了美国历史上一  相似文献   

7.
公众演讲作为一种常见的演讲形式,有其不同于其它各类文体的特点。就职演讲是公众演讲中比较典型的一种形式,由于其对象、目的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可以很好的体现公众演讲的特点。通过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讲的分析来掌握公众演讲的特点,可以有效的提高英语学习的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8.
华裔美国作家任璧莲的《典型的美国人》描写了华人拉尔夫一家移民美国,逐渐被美国主流社会同化,最后成为“典型的美国人”的故事。《典型的美国人》的同化模式就像一杯由“烈性”的美国文化和“调味”的中国文化调制而成的马提尼鸡尾酒,散发出独特的味道。  相似文献   

9.
翟华 《可乐》2011,(4):74-74
听美国入演讲,很少有打瞌睡的时候。许多入把在会议上演说当成向上司和同僚显示才能的机会,用美国人的话说是作秀。听美国人演讲多了,竟然也摸到些规律,写出来供读者朋友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韩礼德与哈森提出的衔接模型对奥巴马总统的一次著名的演讲中的指代进行分析。在这次演讲中,奥巴马总统向美国民众宣布本.拉登被美国击毙的消息。指代机制的使用不仅使演讲的结构更加完整,而且令演讲获得语义衔接,使听者更好地理解演讲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成长小说的理论角度解读美籍华裔作家任碧莲的长篇小说<典型的美国人>,分析了主人公拉尔夫·张在美国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成长过程及其流变的文化身份,以及他在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形象,旨在说明其成长经历对华裔移民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成长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从小就有登上讲台的愿望. 他是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幽默家等,然而他最为自负,也最令人称道的却是演讲家. 天生好口才的林语堂留下了众多的演讲趣闻.讲台,是他热恋的战场. 在美国成名后,时常有大学请他去演说一番.林语堂基本不拒绝,美国的演讲费高,兴趣和赚钱两不误,何乐而不为呢? 他写演讲稿是快手,礼拜一晚上的演讲,他总是磨蹭到中午,才慢吞吞地点燃烟斗,仰坐在桌前深思默想,一袋烟吸完,腹稿也打完了.  相似文献   

13.
运用语料库技术观察美国历届总统就职演讲得出,文本语言的基本特点有:现代总统演讲的词汇难度比早期的有较大降低;演讲的篇幅和时间受到较为合理的控制;第一人称代词单数"I"的使用,从早期的高频次向现代的低频次变化,而复数"we"的频次正好相反,是从早期的低频次向现代的高频次转变;高频次的关键主题词,早期多以states(指美国)、government、constitu-tion、rights、wars等为主,现代多以world、nations(指美国以外的国家)、freedom、democracy、peace等为主。分析词块共现表明,近几十年的演讲比早期更充满政治色彩。  相似文献   

14.
美国黑人小说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人的主人公的原型被普遍认为源自美国黑人民间传说,然而通过对该小说的分析,本文将试图阐明该作品中存在着多重原型,即美国黑人民间传说中的熊大哥,兔子大哥与《圣经.创世纪》中的亚当。拉尔夫.埃里森对此多重原型的运用,意在体现作者理想中的美国黑人文化在美国多元文化社会中的生存之道,即求同存异。美国黑人文化处在基督教文化与黑人民间传统文化的双重语境之下,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此消彼长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多元并存关系。  相似文献   

15.
夏雨 《华人时刊》2009,(4):64-65
美国的现代演讲与口才事业起步早,水平高,内容丰富,多姿多彩。这次笔者赴美国探亲访友、考察教育之余,同时也得以一窥其门径。在中国,演讲不是艺术表演,而是社会实践,服务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建设。在美国,演讲则主要运用于政治竞选与商务活动。  相似文献   

16.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代表作。文章运用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指出《看不见的人》凸显了存在主义文学特质,从两部分——小说主人公所处的荒谬的极限处境和自我追寻对《看不见的人》进行全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7.
书刊简讯     
《美国哲学会会议录和演讲,1961~1962年》Proceedings and Addresse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1961~1962.(Yellow Springs,Ohio:Antioch Press,1962.pp.171.)据美国《伦理学》杂志1963年7月号评论说,美国哲学会享有联合组织,因此它的会议录每年包括三篇主席演讲。这一年可能是一种巧合(除非它表明哲学兴趣的深刻趋势有某种转变),三位主席好象要致力于极其相似的问题。华盛顿大学的米尔登(A.I.Melden)于1961年9月在美国哲学会太平洋分会的演讲题是“行动理由和事实”;普林斯顿大学的汉  相似文献   

18.
过期的机票     
只要我们活着,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美国魏特利博士是著名的行为学专家。他常常到世界各地演讲,而且总是马不停蹄地一场接一场。有一次,他结束了一场演讲,就赶着回加州。在他抵达  相似文献   

19.
历届美国总统就职时都要在仪式上公开演讲,这些演讲反映了当时的美国国情和国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奥巴马的就职演讲突破原来空洞的政策演说,成为宣传美国精神和意识的重要手段。这启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时,一要注意教育内容的真实性和教育的语言美,二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人格魅力,三要注重选择创造有利的教育情境。  相似文献   

20.
超验主义作为理想主义或哲学浪漫主义的一种形式在19世纪中期的美国具有特殊意义。作为超验主义的哲学领袖,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将其思想演变成一种自由、民主、独立的民族文化影响着世世代代的美国人,他的思想已成为西方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