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众多哲学流派的思想家都试图通过对人性的分析和探究来获得对宇宙、自然和人类自身本源的认识.与其他哲学流派不同的是,道家从"真"与"伪"的维度对人性进行界定和分析,展开了对"真"的追问和探索,把保持和尊重人的天性作为人类的立身之本,凸显出道家人性论的思维特质.道家对"真"的认识,直接指向回归人性、顺应人性,这一点对于在现实世界改变人生态度、实现人生理想、提高人生价值以及升华人性,显然是有其理论价值和优越性的.  相似文献   

2.
自由自觉的人类对“真”的探索与追求是一个永恒的不断丰富的过程,“真”的千彩纷呈阐释“人性”的淋漓尽致。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无疑以自己年轻的生命,丰富的体验,执着的心灵为“艺术之真,美之真”的自觉添上了自由的翅膀,他对美与艺术所营造的想象的可能世界的强大信心充盈着“艺术之真”“美即是真”的“真”命题。本文通过了讨论济慈为何,缘何,何为来补写我们对济慈真实观的认识的空。  相似文献   

3.
“自然无为”的思想是老子救世的真精神。他希望人们能深刻体会到“自然无为”原则的可贵,从而超越现实,消除现实社会中异化现象,使人性复归于自然本真……要想自然而然地生活,只有等到人类不再以自然界的征服者自居、不再肢解自然,而是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才能实现。本文拟从顺物自然不妄为,慈爱利物不私为,俭奢有度为善为三个方面对道家“自然无为”思想内涵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分析济慈的“逆向接受”的唯美主义出发,对人们在善恶评判标准失衡后重新回归人性主义进行了阐释。当人性缺失的时候,人们始偏离人本身。人类、社会、现实都可以假定、虚构和复制,真、善、美被无情的抛弃。对此,“逆向接受”的唯美主义诗人济慈,沿着人性主义通道找到了“美即真,真即美”。   相似文献   

5.
建立当代新道家学说,是时代的需要。我们要站在时代的立场,发扬历史上道家思想的优良传统,重构道家思想体系,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当代新道家的宗旨是实现“三回归”,即“回归自然”(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回归朴实”(倡导自然朴实的人性,反对人性的扭曲 )、“回归和谐”(倡导自然、社会和人的精神的和谐)。要实现这一目的,首先要发扬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人的思想和行为要遵循道、理(客观规律)办事,而人的本质在于追求自由创造,自由是对必然规律的认识与实践,同时一个人的自由的获得,又在于对现实生活的超越,没有超越就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成为自由自在的人。  相似文献   

6.
美在自然美在和谐——试析汪曾祺小说中的道家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汪曾祺的小说描写了自然状态下世界的美和人性的美,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美。这是一种超越功利超越世俗,在精神领域更高层面的追求,也是人们向往能生活得更美好的一种“桃花源”式的理想。在市场经济竞争异常激烈和越来越强调人自身全面发展的今天,研究汪曾祺小说中道家文化呈现出来的这种美就变得很有意义。本文欲从“生活空间”“人性人生”“精神境界”三个方面对汪曾祺小说中所表现的道家文化进行分析,进而认识其始终生机盎然、经久不衰的奥秘。  相似文献   

7.
罗安宪 《东方论坛》2007,(1):9-12,74
道家对于人性的探讨,重在于分析和说明人的本性.老子所突出者,为性之本然、自然,庄子则更强调性之本真、自由.在道家看来,人之本性即是自然、自在而自由.自由而自在不仅是性之本然、本真,同时也是人性、人生之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先秦道家“道法自然”、“天人一体”和“上德无为”等哲学观点与现代生态哲学的自然中心主义、人类回归自然和遵循自然规律等观点之间相似性 ,认为先秦道家是生态哲学的先驱。西方传统哲学中“征服自然”的人文主义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应为人类掠夺性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现代生态危机负责。以先秦道家为代表的东方传统哲学中蕴涵的尊崇自然、师法自然的生态智慧 ,是实现人类与自然长期和谐共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宝贵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
培根的“假象论”不但揭示了人的认识产生谬误的种神根源,更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理智可能具有的局限,引发了后来的一些哲学家对“假象”及其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本文即从培根对“四假象”的分析和批判入手。重点探讨了后世哲学家(波普尔、伽达默尔)对这一学说的解读、批判及其解决,以及这一学说与康德的先验幻相和当代语言分析哲学流派的相关性,以此彰显培根的“假象论”对后世哲学的影响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自然空间的伦理性考察是大卫·哈维空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类生活的天然场域,自然空间深度融合了人类的伦理维度。哈维对自然空间的伦理性考察,正是着眼于其与“人性”相伴相随的亲密关系,从自然空间的“利用”、“破坏”与“退隐”的历史进程中,哈维梳理出了一条“人性”从启蒙觉醒到堕落腐化的独特路径,其不仅为认识自然空间提供了重要参照,也为反思现代人性提供了宝贵启思。  相似文献   

11.
和谐思想产生的现实依据是人类的各种冲突。道家是从字宙秩序层面看待社会和谐的.合道是万物和谐的根本机理。在老庄那里.达到和谐有两条途径:一条是社会秩序向字宙秩序返回.另一条是人心或人性向自然人性返回,字宙秩序和自然人性是道家和谐观的两大支柱。道家和谐观对于处理当今世界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自身的冲突具有普遍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古希腊的德尔斐有一所古老的神庙,庙前的石碑上刻着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这是人类的一贯的愿望。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着人自身,认识人自身。关于人自身的知识,从社会科学角度讲,它的核心是人性问题。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思想家曾经对人性进行过种种的探索,竭力想揭开人性的奥秘。随着人类文  相似文献   

13.
蒙田的随笔贯穿着一条耀眼的红线———人性。他追问人性 ,陈述人性的谬误与悖论 ,但他并非是不可知论者和悲观主义者。其目的在于使人类进一步认识自我 ,从而超越人性 ,完善自我。他超越人性的“生活哲学”具有极为现实的指导意义 ,不乏真知灼见。但又打上阶级的烙印 ,暴露出他作为一个“穿袍贵族”在社会变革面前妥协、调和、折衷的一面。  相似文献   

14.
道德增强技术以不同于传统道德教育手段,降低传统教育的时间与空间成本来调节人类的道德动机,实现人对“善”的目标追求。技术增强的效果促使人类行为无一例外地趋向“善”,这是否是屏蔽人类自由意志对恶的判断能力,是否是对自由意志的反叛?趋于“善”实现人类的进步,预示超人的降临,但是技术加持的超人如同“赛博格”,这是否又是对人性的反叛?两次反叛的重心显示出人与技术的关系问题,技术要以“自然”的道家伦理去实现人,而不是把人作为手段,才能消解两次反叛带来的伦理沉思。  相似文献   

15.
对人性的认识离不开对前提人的分析。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人性不仅被印上了自然的特点,还打上了社会的属性。社会属性对人性的先天自然进行了筛选,造成了人类社会构成的基础分层。在这种道德基础的分层中,将人性的社会需求在实践中表现出来,而表现为一种对应性。所以从这种对应性中,我们来对人性、道德进行一次分析与认识。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理论家们只在一个狭隘的主客观二元对立的框架内探索科学问题。所谓科学,就是对对象化了的客观部分的系统描述、解释,这样的知识应该具备客观性和普遍性,应该能够为人类的“控制”目的服务,人类的“终极关怀”的思索完全被排斥在科学的范围之外。社会工作对这样的科学观提出了挑战,它要求真正的科学必须是“事实的真”与“伦理的善”的完美结合。所以,狭隘的科学观必须扩大,必须向人类关于人性的知识领域开放。  相似文献   

17.
对人性的认识离不开对前提人的分析。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人性不仅被印上了自然的特点,还打上了社会的属性。社会属性对人性的先天自然进行了筛选,造成了人类社会构成的基础分层。在这种道德基础的分层中,将人性的社会需求在实践中表现出来,而表现为一种对应性。所以从这种对应性中,我们来对人性、道德进行一次分析与认识。  相似文献   

18.
老子哲学的生命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生命及其精神的独特的价值取向和理论架构是老子哲学的生命所在。在老子思想体系中 ,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超越生命的有机统一 ,与此对应 ,生命也依次呈现出“真”、“和”、“静”与“朴”的精神 ,它们是道在不同生命层面上的具体显现 ,具有层次性、个体性和本体性的物质。这些精神代表着生命的理想状态 ,指引着生命走向完善 ,走向超越 ,它们经过历史与传统的积淀 ,实际上已成为道家文化的基本精神 ,在人类历史文化中展示出其独特的思想魅力  相似文献   

19.
自我·故我·他人——谈索尔·贝娄的人物塑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索尔·贝娄以“对人类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种理解和分析在人物塑造上则表现为对人的完整认识和对人性的深刻分析。在他的作品中,贝娄将人物的自我作为叙述的中心,在自我、故我与他人的对立统一中塑造自我。本文结合当代哲学的相关理论具体探讨贝娄的人物塑造,和其表现出的对人的本质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20.
正确认识道德的“应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道德的“应当”从认识中提炼出来 ,表明人类对伦理关系和道德生活的自觉。对“应当”的认识 ,就是对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解决矛盾的必要性的反映。道德的“应当”是真与善的统一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它的客观基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及其对人的应然性要求。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应当”的思考和选择。人们作出道德“应当”的选择 ,不仅要靠个人的觉悟和智慧 ,而且也要靠社会或集体的正确、细致、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