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题目 :科举革废与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导师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刘海峰教授一博士论文提要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各项改革中 ,科举考试改革是全局性的 ,它对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论文以高等教育基本理论为指导 ,围绕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主题 ,着重对晚清科举考试变革与新式高等教育发展的消长互动关系作具体的历史考察和深入的理论分析 ,从一个侧面揭示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发展规律与基本特征 ,力图在理论研究与历史探索上有新的突破。在引言部分 ,简述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及全文总…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明代亚洲部分外国来华留学生参加我国科举考试的概况及其影响作了分析 ,着重论述了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对越南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 ,并进一步对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部分国家的影响方式作了归纳。  相似文献   

3.
从人才培养选拔看科举考试的得失程有为科举考试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选拔人才充任官职的主要途径,从隋唐时期产生,到清末废止,前后实行达1300年之久。它不仅对当时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盛衰起到了某种促进或阻碍作用,影响到中国历史的发展进...  相似文献   

4.
一般认为,科举考试是一种确立于隋唐时期的考试制度,然而其起源并不始于隋唐时期,其某些特征在两汉时期就已显现出来。本文针对最能反映科举考试特征的分科考试、士人投牒自进、黜退之法等几个方面,指出分科考试肇端于两汉时期开始的察举制度,投牒自进萌芽于南北朝时期,黜退之法最迟开始于北朝晚期。科举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上述特征的同时具备,它脱胎于察举制度又与察举制度有本质的区别。文章最后还对科举考试现象和科举考试制度在概念上进行了区分,指出其现象虽然出现很早,但制度的确立依然是隋唐时期  相似文献   

5.
科举考试思想是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是科举制度日趋完善、走向成熟的时期。相应地,科举考试的相关理论和思想较之前代也更为丰富、深刻。具体言之,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科举考试的主导思想,在科举考试的实施过程中,为保证其公平公正和实效性,分地选拔、职前培训、立足实用综合考核,科举与学校一体化、科举必由学校以及反舞弊等一系列规章、举措得以实施,在人才选拔上,明代科举考试坚持宁缺勿滥,不以一试定优劣的原则。总之,明代科举考试思想在选拔标准、选拔途径、考试内容、取录方法诸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6.
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在以往中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 ,介绍新发现的近 5 0种 1 870年以前记载有关中国科举的西方文献 ,指出到 1 9世纪中叶 ,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已为欧洲知识界普遍知晓。史料明确说明英美等国建立的文官考试制度曾受到科举制的启示和影响 ,科举西传说可以确立。科举制的“公平竞争、平等择优”原则是其被西方借鉴的根本原因。科举考试西传欧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进程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明代尤其是中后期,科举考试和出版业都特别发达。科举考试用书在出版结构中占有很大比重,市场上不仅充斥着首场八股文范本和写作技法类的图书,而且还有大量二、三场考试的范本和答题技巧的图书,这些图书大多数都是书坊刊刻,是纯粹的商业行为。科举考试用书的大量出版乃至泛滥削弱了官方对科举考试的绝对主导权,但是对促进商业出版的发展以及思想的多元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宋娟 《北方论丛》2005,(2):62-65
古文运动与科举制度的出现有共同的历史背景.唐代古文家对科举考试中的时文多有批评,但实际上古文家与科举考试有着相违与相依的双重关系.从宋代起古文渐渐在科举考试中发挥作用,"唐宋八大家"的出现正反映着古文与科举的这种双重关系.  相似文献   

9.
“入世”对中国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抓住“入世”的机遇、应对随之而来的挑战,已成为高等教育界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分析了“入世”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研究了新形势下有关高校学生培养的几个关键问题,这对进一步保证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参加科考获取功名成为士子们的毕生追求。为了一朝高中,广大士子从蒙童时期就开始为科举考试作准备,学习方式枯燥,学习备考内容以儒家经典和时文坊刻为主。入闱考试是士子科举考试活动的关键时刻,不仅要经历赶考的行程之苦,入场还要经受搜身之辱,进入考场参加考试也会面临诸多艰辛。考试结束中式士子的欣喜与落第者的悲怆形成鲜明对照,反映了科举考试对士子的摧残。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期,发轫于欧美的大学导师制被引入中国,成为当时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期间,在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大学导师制经历了由院校自主模式至政府导向模式的中国化历程,其外延与内涵逐渐发生适应性转变,由仿效西方逐步过渡到以本土化为核心,从而转化为具有本土特质的大学制度,并对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产生突出影响。该时期大学导师制中国化的历程,作为近代域外高等教育经验在中国移植与转化的一个缩影,不仅揭示了中国高等教育对域外经验学习借鉴、主动改造乃至实现本土化的演进规律,亦对当前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兼有历史价值与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形成于划分文武职官和专制主义的集权统治确立之后。春秋战国时期,由当朝文武官员推荐官吏逐渐成为制度;秦汉以后先是实行征辟制度,后来实行“九品官人法”;隋唐开我国科举考试选官之先河,明清更是把科举考试发扬光大,使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构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是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的构建现状与双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之间尚存在一定差距,需要从整体上进行规划和考量。为了推进构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在社会层面要维护双边稳定的社会环境,为构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奠定基本前提;在经济层面要深化合作,为构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提供根本动力;在文化层面要交流互鉴,为构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搭建有益桥梁;在法治层面要完善制度建设,为构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儒家经典作为封建社会后期科举考试的必备教材,清政府曾多次进行修刻.清代对中国儒家经典刻印的官方版本主要有:<孟子>白文;<四书章句集注>和<孟子注疏>这三个大的系统.  相似文献   

15.
蒲松龄出身于世代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从小接受正统儒家思想教育.少年时代便热衷功名,痴迷举业,立志通过科举考试,走人仕途.实现自己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蒲松龄少年得志,十九岁初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籍籍诸生间”。这使他对科举考试更加踌躇满志,激情满怀,抱有必胜的信心和坚定的信念,  相似文献   

16.
宋朝是中国封建时代科举制度的重要转折时期,已然变化了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对科举考试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宋朝科举考试打破了门第限制,以个人才能为录取标准;同时,考场规则进一步完善,考试内容更关涉治国安民之策,以便于选拔到真正有用的人才。科举制度的这些变革,对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也产生深远影响,形成公正平等、崇文重学、经世致用和忧国忧民的价值观,并以此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7.
一、安徽籍状元知多少? 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选官制度,始于隋,历经唐、宋,延至元、明、清,终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诏令废除,计1300多年。科举考试是分科考试,设有很多种类和科目,最重要、最难考、影响也最大的是“贡举”中的“进士科”。进士科一般分为三级考试,所谓“三年大比”,即考试分三年举行,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1973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提出了著名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说,即随着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的发展将从精英化经大众化达到普及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为精英教育阶段,15%—50%之间大众型高等教育,50%以上为普及型高等教育。所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指高等学校在校生数占应入学的该年龄组总人数的比例。《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规定了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10年达到15%的目标,在中国教育“十五”规划中又将这一…  相似文献   

19.
姜波 《北方论丛》2003,(3):116-119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这个目标还相距甚远,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教育、技术和经济的发展。纵观世界上许多实现或基本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国家中,私主高校对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的起到了主导作用。本立足中国的国情,在借鉴世界私立高等教育发展之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加快发展我国非国有高等教育,并着重对可行性、策略和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以翔实的数据及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入分析,对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广阔空间和前景做了探讨。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