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正> 迄今为止,人们只注意研究矛盾的地位、作用、内部结构、特点等,而不大注意研究矛盾的形成方式.从时间的角度看,矛盾的形成方式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大类.一、矛盾着的双方在同一个统一体内同时产生事物是发展的.当着旧的统一体要解体新的统一体要产生时,当着旧的阶段要结束新的阶段要开始时,当着一事物要向他事物转化时,便会在旧的统一体内部,旧的阶段之中,一事物内部孕育、形成新的矛盾.这种新的矛盾双方是同时形成的.形成以后,便会加速旧的统一体的瓦解,旧阶段的结束,一事物的终了.有的新矛盾还会在这其中起主导的作用,并在新的统一体内,在新的阶段中,在他事物中成为主要  相似文献   

2.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提出:“相反皆相成也”。这包含着矛盾着的两个方面互相连接起来获得同一性的思想。世界上任何互相联系着的双方,都是又对立又联系,组成对立的统一体。矛盾的一方假如没有和另一方形成对立关系,它自己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矛盾着的双方除了表现为相互依存的关系之外,还呈现出其特有的复杂性。如:哭泣常常是软弱的表现,但有时却预示着坚毅与顽强的进发;笑是愉悦的迹象,又能是内心空虚传达在脸上的痉挛;直率可以是心地坦荡的表露,也可以作为简单粗暴的代名词;老实是做人的美德,也是无用的别称。所谓“长歌当哭”、“大智若愚”、“男愁唱,女愁浪”,对这些矛盾的双方所表现的复杂性的深刻认识、理解与把握,有助于我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 ,人类是按照一定的思维方式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和平、发展的时代环境 ,人们实现双赢、多赢的目标以及哲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都呼唤一种能够实现协同并举的新思维方式。本文以中介为第三方 ,提出以矛盾双方与中介三方共同构成的“一主二基”新思维方式。在“一主二基”思维方式中 ,介方为主导方 ,矛盾双方为基点方。作为主导方的介方为两基点方的协调发展建立桥梁 ,为矛盾双方提供共同的作用对象 ,实现矛盾双方及介方三方的协调发展。“一主二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理论上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4.
略论矛盾的极性、关系与发展形态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由于未明晰地区分矛盾的极性与关系这样两个基础性概念,使得矛盾的发展形态问题长期以来一直也未得到明确的提出和阐发.本文拟就此略述管见.矛盾的极性与关系是两个概念.矛盾的极性,主要指单方而言,它是基于矛盾双方的背景侧重于表述单方的性质,是个性质范畴.矛盾的关系,主要就双方而言,它是在每方极性的基础上侧重于表达双方之间产生的作用,是个关系范畴.矛盾的极性与关系不可混淆.但现今流行的哲学教科书往往将它们不加区别地论述.典型说法如:“任何矛盾,矛盾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包含着不同性质的两种因素或趋势,因此它们之间必然是互相反对的,其中一方总是要限制和否定对方,同时又总是力争打破对方对自己的限制和否定.”①这里将矛盾各方的极性与矛盾双方的关系混在一起阐述,而客观的事实是由“不同性质的两种因素或趋势”未必就能推出“它们之间必然是互相反对的,其中一方总是要限制和否定对方,同时又总是力争打破对方对自己的限制和否定”.矛盾单方的极性与矛盾双方的关系未必如此简单.  相似文献   

5.
方鸿渐作为旧中国都市的知识分子,在接受了西方现代化新思潮的洗礼后,成为特定时代下中西文化碰撞中产生的"畸形儿";正因如此,使其在性格上产生了很大的矛盾性.这种矛盾使他在爱情上一败涂地;婚姻上穷途末路;事业上一筹莫展.在其悲剧形成的同时方鸿渐的形象塑造也具有很强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6.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6条允许合同当事人排除该公约的适用,因此,对于《销售公约》在何种情况下应予适用在实践当中常常存在分歧意见。排除《销售公约》的适用必须基于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同意,而不能只是一方当事人的同意;当事人既可"明示"排除《销售公约》的适用,也可以"默示"排除《销售公约》的适用;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的约定优先于《销售公约》的规定;无须作出明示的合同条款效力优先于《销售公约》的约定。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把矛盾同一性明确地表述为矛盾双方共处于统一体中和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两种含义。但近几年来,学术界有种观点认为“同一性”不包括互相转化,而主张把同一性的第二种含义修改为“互相贯通”。这种意见是值得商榷的。一、离开转化不会有“互相贯通”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互相贯通”作为同一性的第二种含义,包括三层意思;矛盾双方的互相包含,矛盾双方的直接同一;矛盾着的对立面彼此相通,包含着互相转化的趋势。让我们分别对这三层意思作一点分析。说矛盾双方互相包含,这无疑是正确的。任何矛盾,其对立双方总是存在共同的基础和  相似文献   

8.
拙文《要正确认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在《齐鲁学刊》发表后,有幸得到庞长富同志的回答。他的《“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统一”是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命题——答张明同志》一文(以下简称《答文》),对我颇多启发,但对其中的许多观点,仍觉有再商榷的必要。我想,这种开诚布公的、同志式的讨论,对于弄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是会有裨益的。《答文》否认物质与意识是对立的统一关系,所持的基本观点就是:“什么是‘对立的统一’?根据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对立的统一’的重要含意之一就是矛盾双方各以和它对立着的另一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其中任何一方都不能孤立地存在着,即失去一方,它方就同时失去了自己存在的条件。”(以下凡引《答文》,不再注明出处)他接着说:  相似文献   

9.
"十七年"农村小说普遍存在着显性的政治话语与隐性的民间话语分层与配置的情况,但不同的作家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三里湾》、《创业史》、《山乡巨变》分别代表了话语组合的三种方式:《三里湾》是政治话语和民间话语的有限融合;《创业史》是政治话语和民间话语的深度融合;《山乡巨变》是政治话语和民间话语的分层结合.这些"差异性"的产生既与作家的主观因素有关,又与时代的客观因素有关,真实反映出了作家创作时的矛盾和焦虑心情.顺便提及的是:民间话语的开放性遏制了那个时代作品中常见的过分政治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一我们这里说的矛盾的调和(包括融合、结合、调解、合作、妥协等),是指有些事物的矛盾运动,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最后达到对立面的调和,融合成一个新的事物,或矛盾双方同时并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并不是一方克服另一方,消灭另一方或同归于尽,为新的对立双方所代替.它是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的一种形式和方法,而不是唯一的形式和方法.首先,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各个特殊,但它们都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  相似文献   

11.
社会运动、精神运动是由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层递转化中产生的不同运动形式.所谓转化,就是对立双方各以自己的方式经相互扬弃达到统一,在辩证包含对方于自身的同时也规定了对方;其中前起者一方又"预先规定"了后起者一方."人文学科"是精神运动的形式之一,认为"人文学科"无规律,缺乏历史和逻辑的根据;对规律的否定,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在人的头脑里引起的一种反应形式.  相似文献   

12.
<正>一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了大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志文献。这些涵盖各个历史时期民族的记述是探讨中国民族史的宝贵资料。早在先秦文献中即已出现了有关民族的记述。甲骨文、金文、《诗》、《书》、《春秋》、诸子之书以及《世本》、《天问》、《山海经》等古代史籍中,都包含着民族志的素材。其中《礼记·王制》篇有关"五方之民"的记述最具代表性:"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  相似文献   

13.
高孝才先生在《宁夏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发表如题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一是统一性是矛盾的最基本的性质。作者认为,矛盾对立双方的不可分性和同一性制约着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的最基本的性质;二是善于利用矛盾的统一性解决社会问题。作者认为,刘少奇利用矛盾的同一性及其双方一切优点解决社会矛盾的哲学观点,对指导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特别是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创造性运用和突破性发展;三是主观对客观矛盾所起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在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在《矛盾论》中第一次提出了“事物矛盾精髓”的理论。可以说,矛盾问题精髓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的哲学概括,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贡献。 一 《矛盾论》是在1937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党内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矛盾论》中有一个贯穿全书的基本思想,这就是毛泽东同志称之为“事物矛盾精髓”的东西,即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相互关系的原理。 事实上,《矛盾论》中所论述的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许多原理及其相互关系都是围绕着这个基本思想展开的。例如,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相互联结、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贯通,具有同一性,这是普遍性,但不同的矛盾或同一矛盾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矛盾双方是怎样同一的,其形式和情形又是不相同的,具有特殊性。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它在内容上有着最大的普遍性和概括性,这是共性,在形式上有着无限多样性。这是个性;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讲的是矛盾的共性、绝对性,而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正> 在一九八二年第一期的《学习与探索》上,庞长富同志的《物质与意识不是对立的统一》的文章(以下简称《庞文》)认为:一、物质与意识的对立面的统一关系“与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是根本不相符合的,它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不仅没有任何根据,而且早已遭到批判;”二、物质与意识两者是“相适应”的,但是,“‘相适应’或相统一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非笼而统之地都是对立的统一的关系”;三、“意识统一于物质所讲的‘统一’与对立面的统一所讲的‘统一’,是两个形声虽同而涵义具有原则区别的两个概念。前一个‘统一’讲的是世界的本质问题,是意识统一于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而对立面的统一所讲的‘统一’的重要内容之一,却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串通、相互依赖或依存,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失去一方它方就不能存在……”。归纳起来,《庞文》的观点是,矛盾的对立面的统一,必须是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一方失掉它方即不能存在,而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却是物质在先,意识在后,物质能够脱离开意识而独立的存在,因此,两者构不成对立面的统一的关系。我认为,这—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6.
当我们考察自然界、人类历史和我们自己精神生活的时候,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灭。而这些又是由事物自身的矛盾产生、发展和消失所决定的。因此我们研究矛盾问题,不仅要区分矛盾性质上的差别,考察矛盾发展的过程,同时还要具体地研究矛盾的生成和消失。 一 就具体的、现实的矛盾的存在而言,起码必须具备两个东西:其一,矛盾双方必须具备同时性、同范围性(即时间空间上的一致性)。其二,矛盾双方必须进入双重的关系:既是不相容,又是不可分,既相反,又相成。但是,就具体的,现实的矛盾双方的发生而言,却未必都是同时产生的,有的同时产生,有的非同时产生。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形。  相似文献   

17.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简称《婚姻法解释(三)》)中有关夫妻财产关系的部分规定体现了现代婚姻家庭法平等、自由、公平、安全与效率价值取向。但其婚姻期间夫妻一方请求分割共同财产的法定事由范围较窄;双方父母赠与夫妻的不动产由夫妻双方按份共有;养老金期待利益及夫妻一方的工作单位为该个人补充缴付相应部分的养老金未纳入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范围;未区分个人婚前财产婚后所生孳息是否包含夫妻一方或双方劳动而一律规定为个人所有;未优先保护婚姻家庭的住房权而否定夫妻一方擅自处分家庭共同生活居住用房行为效力等,不符合现代婚姻家庭法的价值取向,应当予以修正。  相似文献   

18.
1978:“拨乱反正”中围绕鲁迅的纷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革"结束之后的"拨乱反正"之际,围绕鲁迅曾经发生过一场纷争。矛盾的双方在历史风雨中离去的时间不同,归来的时间也不同,时间差造就了优势与劣势。捷足先登者要按照自己的意志重写文学史,而已经去世和迟迟未归者的同情者却不能认可。双方的争论既包含着历史的恩怨,也体现着时代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矛盾”,这是在一个系统中两极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有其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有机的、直接联系和关系;具有其与生俱来,并与之共存亡的两种最根本的固有属性,即同一性与斗争性。那么,为什么矛盾双方会具有其同一性与斗争性呢?这是因为.矛盾双方各别性和独立性的存在,从而也就存在着它们的离心力、排斥力。这就是矛盾双方固有的斗争性的存在基础。所以,斗争性就主要表现为矛盾双方在彼此相互关系中产生同  相似文献   

20.
清季官方以存古学堂为主要形式的保存国粹办学努力,是当时"新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而非其对立面.但在日益激进趋新的世风中,官方的努力遭到了在野一方的质疑和批评."迂腐庸陋"、"窒塞新机"等皆成为存古学堂的常规"形象",影响着时人对官方办学旨趣的认知,尤其左右了很长时间里后之研究者对存古学堂的理解和定位.实际朝野双方的主张有明显的共性,多数时候是分享共同的思想资源,趋新士人的批评也与官方保存国粹的办学旨趣及其实际办学运作有相当的距离.重建清季在野一方质疑和批评官办存古等保存国粹学堂的相关史实,可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增进对清季停废科举后官办"新教育"的全面理解;以回向原典的方式考察当时朝野双方因趋新程度不同而形成的对立,应能推进对那个时代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