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政治学领域 ,“行为主义”既可指称行为主义政治学派 ,也可以指称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从发展历史来看 ,行为主义政治学可谓是昙花一现 ,但它对世界各国包括中国政治学的影响却极其深刻而广泛。但迄今为止 ,中国学者还没有系统地对行为主义政治学进行过专门研究。因此 ,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研究方法论体系的角度来说 ,研究行为主义政治学 ,尤其是研究行为主义政治学的方法论 ,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政治学领域,“行为主义”既可指称行为主义政治学派,也可以指称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从发展历史来看,行为主义政治学可谓是昙花一现,但它对世界各国包括中国政府学的影响却极其深刻而广泛,但迄今为止,中国这者还没有系统地对行为主义政治学进行过专门研究,因此,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研究方法论体系的角度来说,研究行为主义政治学,尤其是研究行为主义政治学的方法论,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20世纪西方政治学:形成、演变及最新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政治学的研究传统是古希腊的圣哲们所奠定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伴随着社会科学分化的一般趋势,西方政治学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学科框架,完成由传统政治研究向现代政治科学的转变。20世纪中期,行为主义及后行为主义政治学成为西方政治学的主导范式,它的孕育、兴盛和衰弱经历了大半个世纪。“二战”以后,西方政治学研究出现了三种范式或元理论(本体—规范的理论、经验-分析的理论和辩证-批判的理论)共存的局面。在当代西方社会科学的杂交化、整体化大趋势下,世纪之交的西方政治学出现了政治经济整合研究、政治学现实性增强、政治哲学复兴、由国家焦点向全球视野的转变等新趋势。  相似文献   

4.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兴起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新制度主义是在批判行为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反对把个体行为作为政治学研究的中心 ,重视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新制度主义内部“分化”成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  相似文献   

5.
出于对传统政治学研究方式的不满,早期行为主义政治学在研究方法和内容上发生重大转变。早期行为主义政治学不仅经历了从价值研究转向事实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的过程,其研究内容也从制度研究逐渐转向政治行为研究,并深受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影响。但是,早期行为主义政治学并没有大量运用定量研究,也没有从根本上摒弃价值研究。  相似文献   

6.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行为主义政治学的比较视角对政治社会化方法论进行了比较研究。首先,对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政治学理论及政治社会化进行了比较分析;其次,从两类政治学方法论来比较政治社会化方法论问题;再次,对以行为主义政治学为理论指导的西方政治社会化方法论的局限性进行剖析,指出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为指导的我国政治社会化方法论对前者的扬弃与超越。  相似文献   

7.
行为主义政治学在20世纪中期的兴衰,反映了政治学研究方法内在的矛盾性、特殊性和复杂性,这集中体现为研究对象和研究主体之间的矛盾、研究目的与研究手段之间的矛盾、科学方法与意识形态之间的两难关系.为此,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新的政治学研究方法论,必须正确处理好这几对矛盾关系.这种新的方法论,应该是多元的、开放的.就其理论主张而言,它既强调政治学研究的政治性,又强调政治学研究的科学性;既能客观反映现实政治生活,又能倡导政治生活的理想.  相似文献   

8.
行为主义政治学在20世纪中期的兴衰,反映了政治学研究方法内在的矛盾性、特殊性和复杂性,这集中体现为研究对象和研究主体之间的矛盾、研究目的与研究手段之间的矛盾、科学方法与意识形态之间的两难关系。为此,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新的政治学研究方法论,必须正确处理好这几对矛盾关系。这种新的方法论,应该是多元的、开放的。就其理论主张而言,它既强调政治学研究的政治性,又强调政治学研究的科学性;既能客观反映现实政治生活,又能倡导政治生活的理想。  相似文献   

9.
新制度主义:人与制度的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政治学中,新制度主义是在批判行为主义和继承旧制度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把制度因素重新纳入政治学的核心范畴,重视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认为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并探讨政治主体与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制度限定个人行为,个人行为影响制度运行。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50年代之后,随着行为主义运动的滥觞,政治发展研究在西方开始兴起,并成为现代政治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70年代以后,制度范式被"重新发现",新制度主义开始崛起,并从经济学向包括政治学在内的社会科学领域迅速扩散。在后行为主义时代,政治发展研究并没有随着行为主义的衰落而式微,而且在新制度主义语境中获得了新的理论分析视角,并逐步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1.
行为主义政治学是以倡导科学方法为特征的西方政治学理论,它主张从个体角度出发对政治行为进行复合研究,但是在政治学研究的态度、目的、具体内容和指导思想等一系列问题上,行为主义政治学都由于其自身的不足而产生了偏差。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它的批判表明,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具体成果可以被借鉴,但科学政治学的基石仍然是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年代之后,随着行为主义运动的滥觞,政治发展研究在西方开始兴起,并成为现代政治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70年代以后,制度范式被"重新发现",新制度主义开始崛起,并从经济学向包括政治学在内的社会科学领域迅速扩散。在后行为主义时代,政治发展研究并没有随着行为主义的衰落而式微,而且在新制度主义语境中获得了新的理论分析视角,并逐步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3.
行为主义革命与政治发展研究的缘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意在讨论政治发展研究缘起的学科沿革背景。作者分析了传统政治学的理论特征及其危机 ,考察行为主义革命对政治学科变革的贡献和意义 ,指出由此产生的跨学科研究和新理论分析模式最终改变了比较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旨趣 ,从而为政治发展研究的兴起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性资源和理论创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4.
美国行为主义政治科学研究以科学主义为特征,是适应关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实证主义在其它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而发展起来的。具有其历史必然性。行为主义研究方法在政治科学领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实证主义的兴起,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行为主义的盛行,以及60年代以后的后行为主义时代。从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以行为主义为代表的科学主义趋势与马克思首次将对于历史的研究变为科学具有一致性。美国行为主义政治科学研究正在经历从统一到分化,再到高度分化和高度统一相结合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相似文献   

15.
以<比较政治学理论--新范式的探索>作为研究文本,从比较的角度对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对其方法论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评价,并尝试揭示出其方法论的限度.  相似文献   

16.
政治学研究业已经历两场研究范式的转换,即从制度的应然研究到实然研究的旧制度主义范式转换和由制度研究向行为研究的行为主义范式转换。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对传统制度主义政治学和行为主义政治学进行批判和超越的基础上,西方政治学者试图进行一场新的政治学研究范式变革尝试即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但由于其兴起时间尚短,能否成为一场新的范式革命还有待于时间的进一步检验。  相似文献   

17.
行为主义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史上有着重大影响,它主张以政治行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强调用科学的经验实证方法动态地研究国际关系;提倡采取价值中立的研究立场。行为主义方法对国际关系理论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遭到传统主义者的尖锐批评。行为主义的长处和它的诸多缺陷几乎是同一问题的正反两面,但对我国国关学界来说,大力倡导科学方法的使用依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政治学研究方法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运用科学主义的方法来研究政治行为被引进到政治学领域,进而兴起了探索政治发展规律的行为主义、后行为主义、制度主义、实证主义等,同时也带动了传统方法的复兴。这些都促进了政治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是对传统政治学制度研究的继承,以及对"行为主义革命"的反思而形成的一种政治学研究范式.它重新把政治制度置于社会的核心地位,认为忽视制度或者低估其作用,都不可能全面地理解政治学理论.作为当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前沿,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主要由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等流派组成.它触及了一系列政治学中关键的理论和经验问题,提高了人们对于政治世界的理解水平,有其重要的理论贡献,但也存在着一些严重的缺陷.  相似文献   

20.
周兴泰 《国际论坛》2012,(4):56-61,81
本文主要探讨了科学行为主义在国家利益研究方面的方法革新,以及这种革新对此后的国家利益乃至国际政治理论研究所带来的重要影响。全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科学行为主义兴起的背景及其核心方法论主张;第二部分在此基础上梳理总结了科学行为主义对国家利益研究方法的三个方面的革新以及基于这种革新的具体理论观点;第三部分则考察了在这种方法革新与观点出新的背景下作为其辩论对手的传统主义者在它们关于国家利益的具体理论观点与研究方法上的修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