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岳麓书院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的取材特色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其与当时的律令有着密切的关联,与同性质的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等有着很大的相似性,说明它们都是当时"学吏"制度的产物,其内容是"为吏"者必备的基本知识.  相似文献   

2.
云梦秦简反映了自商鞅变法至秦始皇统一初期的秦官吏考核情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秦立法中的官吏考核思想;二是考核内容,包括以忠、正、礼、爱为基础的道德修养,以通晓法律、高效处理政务和驾驭百姓为内容的综合能力,以及农业收成、牛马饲养情况为主的政绩;三是考核方法,除按考核主体分类外,更突出了对地方经济管理机构的双重考核;四是官吏考核的特点,包括考核对象的全面性和考核制度的严密性。  相似文献   

3.
《为吏之道》是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独具特色的简牍作品,具有诸家融合的鲜明倾向,但地位各自不同,简略概括为:法家的一断于法基调,儒家的谨己亲民色彩,道家的处柔防反思想。《为吏之道》和战国时期的一系列作品相似,具有综合诸家、集聚众说的共性,但立足点是法家思想。与秦国至秦朝初年的法家比较,则体现了法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因此,它总体上折射出秦思想文化发展的趋势和脉络。  相似文献   

4.
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在其思想体系中蕴藏着丰富的行政组织思想。他的行政 组织思想包括\  相似文献   

5.
秦代曾颁发“以吏为师”的政令,施行的情况却于史无征。里耶秦简编号为J1⑨1~J1⑨12的12支简,简背面都抄有一条相同的公文,此种现象既非正式公文的形式,也不会是留存档案的资料,可以认为是学习抄写公文的练习简,故而是目前仅见的“以吏为师”的实物证据。  相似文献   

6.
云梦秦简中的《为吏之道》主要说明官吏应具备的品德修养,以及官吏治理人民的政治道德;将其与儒家传世经典文献进行比对,可以看到其吸取了儒家宽裕忠信、修养身心、安贫乐道的思想,这表明,秦代在治民方面虽然实行严刑峻罚,但是在政治道德建设方面却重视儒家的内圣之道;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秦代并不完全排斥儒学。  相似文献   

7.
王安石以"道"求"治"的政治哲学,是从早年到晚年演进深化的过程.在其早年,王安石认识到分裂的先王之道无法言治,于是从"道之不一"转而"求道之全".在学术中期,其以诠解经书、诠解经义的方式"求道",但因其释经行为存在主观性,传播方式存在强制性,使得他所阐发的道,并未得到士人的认可.至晚年退居金陵,他通过著《字说》诠解文字本义,来确保所诠经义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但王安石为把治世观念注入经义,导致《字说》中的文字诠解,往往牵强附会,故而由《字说》挖掘经义,由经义呈现圣王治世之道,再由道求治的政治哲学建构并不成功.  相似文献   

8.
新近面世的清华简(捌)《治邦之道》,整理与研究者均认为合于墨家思想。细绎该篇简文,"治邦之道"这一题旨力斥治国"在命"的观念,既印证《墨子》一书《非命》篇的非命强国论,也符合《七患》等篇所述忧患意识及国家治理的切实问题。《治邦之道》主张"兼利而爱",胪列节用之法,吻合墨家"兼相爱,交相利"的治道,与倍人、节葬、反质诸说同符合契。其倡导冲决血缘贵贱的"使贤、用能"之法,倚重才能经验为任贤标准,设计官员考核方法程式,亦匹配《尚贤》篇异于儒家"举贤"的贤能政治理念。《治邦之道》确为深富墨学特征的珍稀文献,亦不啻探寻儒墨辨异的崭新门径。  相似文献   

9.
为吏品格与执法公正是儒法两家思考的重要问题。韩非“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思想,推崇法治的根本意义,强调官吏执法教民的治国理念。睡虎地秦简中出现的两种不同“吏道”思想,以及汉代循吏与酷吏的急剧分化,则揭示了韩非“以法为教”思想的终结。《说苑》儒法结合的“为吏之道”为执法公正提供了坚实的人道基础。  相似文献   

10.
高昌礼 《社区》2013,(35):56-57
第一,娘亲的为人之道。(一)任劳任怨,甘愿奉献。在我的记忆里,娘亲的身体很瘦弱,但却干活最多,吃的最少,奉献最大。我记事时已是八口之家:爷爷、父母、五个子女,一家老小的吃穿用,全靠父母的操持。  相似文献   

11.
李勣无疑是隋末唐初的风云人物,他戎马一生,战功非凡,但是他历经三朝,却屡屡能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千荣身自保,无论是翟让李密之争,还是玄武门之变,抑或是太宗托孤、立武则天为后的诸多政治事件里,他往往“徘徊顾望”,即便身居宰相高位,也要“抗表求解仆射”。在他的政治生涯里,一直小心谨慎,这与他金戈铁马的沙场之勇形成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12.
道是老子哲学中之核心概念。依据清代哲学家戴震的解释学思想,运用现代语言哲学与分析哲学方法对老子哲学中“道”概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老子哲学中“道”具有多重意义,其中“本原之道”与“规则之道”是老子道概念的基本内涵。作为“本原之道”,意谓道是万物的总根源,可以从存在论与演化论两个角度去考察;作为“规则之道”,意谓道所蕴含的规则属于次生意义,可以从“天之道”和“人之道”两个方面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13.
战国晚期荀子对同时代的名家和墨家提出了激烈批评。他将陈仲、史鰌与公孙龙、惠施归为一类,前者好义高行异于常人,后者擅长怪异难辩之论。二者之行为与思想有"不知止"之蔽,对治他们的办法是止于儒家的礼义之道。墨子非礼乐而尚俭约,墨家一派的宋钘则提出"见侮不辱"、"人之情欲寡"等以支持其非战主张。荀子指出二者的错误在于不知人之性情。人之欲本多,斗起于恶而非辱,礼乐在人性中有深厚的基础。墨子、宋子之说有悖于人情而不能实行。名家和墨家的理论从根本上与荀子的政治主张不合,无益于强调尊卑贵贱之差别的礼义之道的施行。荀子通过驳斥他们的看法以建立自己的名学理论,指出制名与用名的目的是使人获知和践行治理群生的礼义之道,他期望阐明作为"治之经理"的儒家之道以改造当时混乱的政治现实。  相似文献   

14.
桐城张氏父子宰相主要家训堪称诸多家训中的典范,它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影响广泛。"为官第一要廉"是张英、张廷玉家训中治家修身、经世思想的主要内容,张氏父子为官之道的成因,不仅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其他良吏和乡里社会的影响,此外还有传统儒家思想中经世思想的作用。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摒弃封建社会环境下的制约因素,用发展的观点去探求张氏家训思想中能为现代社会所用的廉洁从政思想和为官之道,对于当今党风廉政建设和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某种启示。  相似文献   

15.
老子从自然界的物性和当时的科学技术“天道”出发,抽象出中国独特的唯物哲学概念道,在叙述“天道”特点“无中生有”之后,根据万物平等观提出“道法自然”并演绎出社会伦理“人道”和“科技伦理”“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文章解读了《孙子兵法》中的为将之道,主要是要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这五种素质可以分别解读为:“知彼知己、知天知地、利害变通;辅国以忠、谋业以敬、言而必行;唯人是保、厚而能使、爱而能令;恃智果敢、因形取势、避实击虚;严明教道、严修赏罚、严于律己”。这五种素质可以为教师素质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论孙犁崇尚自然之道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犁晚年形成了以崇尚自然之道为基质的美学思想。在当代文化语境下 ,他将传统的道家美学精神 ,灌注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审美心胸的建构、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自由等有关艺术和审美的众多方面和环节 ,显示了相当的深度和一定的系统性、创造性 ,在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发生学角度展现"和谐"在哲学史上的原貌,集中探讨了先秦时期儒家的和谐思想.从内容看,和谐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自我身心;人与人;人与自然.这三方面和谐互为层进关系,家庭生活是贯穿其中的关键:家庭是培育身心和谐的摇篮;是人与人和谐的最初训练场;并保证了从人和拓展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此相应地,儒家有三个主要的致和之道:诚,身心和谐的保证者;孝与礼,完成人与人的和谐;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赵孟兆页的“古意”是以尊重人性为主体的老庄精神,魏晋精神的复归;这同时又带有近代人文主义解放的色彩,与其它时代的复古有根本的不同,它是一种开放、发展的思维。  相似文献   

20.
李子洲在担任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校长期间,坚持教育“发展个体、服务社会、改造国家”三位一体的办学思想,推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重视优质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全面科学育人,倡导教育服务于社会。他的办学思想和治校之道为“四师”发展成为中等师范教育典范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今依然具有重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