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麦都思1837年出版的圣经译本《新遗诏书》,不能看作是对马礼逊《神天圣书》新约部分的简单修订,而应被视为是对新约的重译,此译本从核心词汇到翻译理念都截然不同于马礼逊译本。这一译本经郭实腊多次修订、出版,并更名为《救世主耶稣新遗诏书》,最初几版修订本只是对《新遗诏书》作了细枝末节、可以忽略的修订。1853年,郭实腊的1840年版《救世主耶稣新遗诏书》为太平天国所修订、刊印,书名易为《新遗诏圣书》。麦都思主译的"委办本"《圣经》是优于《新遗诏书》的又一译本,这两种译本的不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与麦都思前后期合作译经的中方译者所享有的翻译自由度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2.
广西山川灵秀,举世著称。太平天国一代英豪、正是从这里谱写出悲壮的反封建、反外国侵略的英雄史诗。《太平天国人物》一书就是记述这些英雄的生平业绩。是作者历经三十年的调查研究,辛勤搜集精心撰著,奉献给读者的珍贵瑰宝。这部专著论述精辟、内容丰富,引人人胜,是难得的好书。一、人物评价公允卓见对于洪秀全的评价问题。称之为“贼酋”,横  相似文献   

3.
刘备遗诏浅论梅林陈寿所撰《三国志》,为今人研究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典章制度、民俗特性,提供了第一手真实可信的史料。该书记史翔实,内容极为丰富,非细读不可得其中三昧。近从师方北辰先生研习历史,深蒙教诲,重读《三国志》,收益匪浅,今就志书中刘备遗诏及其反...  相似文献   

4.
光绪帝死后,载沣摄政。康有为梁启超等全力以赴推动载沣杀掉袁世凯。载沣以足疾为名将袁世凯罢免回籍后,康有为梁启超党人为了推动载沣对袁世凯采取进一步的惩治行动,大力制造攻击袁世凯的舆论,在其掌控的新加坡《南洋总汇新报》和上海《时报》刊布了"光绪杀袁遗诏"的内容。"光绪杀袁遗诏"说流行甚广。康梁党人刊布的"遗诏"出现最早。其后流传的各种"遗诏"版本,或照抄康梁所刊布的遗诏,或在内容上与其相似。康梁党人的"遗诏"是有目的地炮制出来的。"光绪杀袁遗诏"没有实物为证,不可信。  相似文献   

5.
“宋太祖死时没有留下传位于太宗的遗诏”,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已久成“定论”。这一“定论”的论据是:“官书正史中未记载过太祖传位遗诏”,“宋太宗即位时未宣布任何遗诏以杜众口之疑”。本文依据《宋会要辑稿》中首次发现的太祖传位遗诏和宋太宗宣布遗诏后即位的记载,说明上述“定论”在史料论断上存在着根本的失误,而在此基础上的所谓“定论”,也就很难成立了。同时,以往以这一“定论”为依据而得出的有关宋初政局的若干学术结论,也不能不重新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6.
如何评价洪秀全一八五三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这是太平天国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图就某些流行甚广的论断提出一些不同意见,以求教于专家。  相似文献   

7.
发生在 1 851年的那场堪称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太平天国旧式农民战争的烽火点燃了半个国土 ,其间的兴盛和破灭 ,造就了无数的奇迹 ,充满着颇多离奇的故事 ,极富戏剧性和神秘色彩 ,至今尚有一些史之谜没有破解 ,诸如洪秀全神秘之死、李秀成伪降之举新说、石达开大渡河惨败的具体史实、天京内讧的真实内幕、曾国藩镇压太平军之情形、天京沦陷后洪氏宗亲的最终命运 ,等等。有关太平天国史的研究国内已持续大半个世纪 ,国外则起步更早 ,可以说 ,太平天国史研究是一门世界性的课题。《太平天国倾覆揭谜———一位新闻记者对太平天国历史…  相似文献   

8.
再论太平天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曾经指出,从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历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向西方寻找真理,比较容易理解;而对于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向西方寻找真理,则存在异议。有一种意见认为,洪秀全和太平天国不具备向西方寻找真理的阶级基础,因为中国农民不可能向西方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9.
洪秀全的失误及洪氏集团的腐败与太平天国的败亡张思恩陕西教育学院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史学界多有探讨,本文拟就洪秀全的失误及洪氏集团的腐败与太平天国败亡的关系,再作一些研究。在争权夺利的天京事变中,洪秀全密诏韦昌辉杀死东王杨秀清,给天国事业造成难...  相似文献   

10.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与历代农民战争的最大区别之一就在于它是在一个领导集团的集体领导之下发生的。从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到冯云山在广西传教,逐步形成了以洪秀全为首的包括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在内的领袖集团。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的兴衰成败与这个领导集团息息相关。过去史学界只注重对太平天国农民领袖进行个案分析,这种分析虽必不可少但却难窥全豹。笔者试图将太平天国前期的领导集团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限于篇幅,本文仪评述其内部关系。1.在定都天京之前,太平天国领袖之间逐步确立了一种以洪秀全为首的、带有朴…  相似文献   

11.
洪秀全是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领袖,他的历史功绩是可以肯定的。但是,洪秀全在太平天国革命中也犯了不少错误,对于太平天国的失败,负有重大的责任。本文对他所犯的错误,作一浅论。太平天国初期,洪秀全利用宗教组织群众、号召群众,对太平天国革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太平天国革命不断发展。然而定都天京后,情况就起了变化。本来打下南京后,形势极为有利。太平军“既众且整”、“直望无际”。清军则是“望之夺气”。(汪士锋《乙丙日记》卷一)但洪秀全一进入南京城,就“直入两江总督衙门,以为天王府,改南京为天京,正式于此建…  相似文献   

12.
<正> 今年是太平天国建都天京的一百四十周年。早在金田起义之初,洪秀全就提出了“小天堂”这一理想社会的目标。1853年,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他感到建立人间“小天堂”的诸条件已经具备,便颁布了他所设计的“小天堂”的蓝图——《天朝田亩制度》。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太平天国杰出的农民革命领袖洪秀全之死,不少论著及小册子说法不一,一说洪秀全服毒殉国。如范文澜著《中国通史》中说:“一八六四年六月一日洪秀全服毒殉国”。一说洪秀全病逝。如一九七八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郭豫明编著的《洪秀全》小册子说:“由于长期劳累,斗争紧张和忧愤,洪秀全的健康状况一天天的坏下去。自五月中旬起,他就病了……,六月一日(1864年)这位太平天国的杰出领袖终于与世长辞了。”洪秀全之死,史实究竟如何?希编辑同志将此信转有关研宄太平天国史的同志,对洪秀全之死的问题给予答复。  相似文献   

14.
一由广西、广东联合召开的两广纪念太平天国起义135用年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5月21日至31日举行。参加这次讨论会的有亲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和日本、英国、联邦德国的学者九十多人。这是一次国际性的太平天国史讨论会。洪秀全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国家寻找真  相似文献   

15.
作为太平天国的领袖 ,洪秀全根本不具备领导人应有的政治谋略和军事魄力。对于关系到革命发  展前途和命运的重大战略问题 ,洪秀全没有进行通盘的运筹和规划。指导思想 ,蒙昧落后 ;作战指挥 ,不遵兵法 ;政治策略 ,超出实际 ;战略决策严重失误。洪秀全排斥知识分子 ,不重视人才 ,对内不用贤才佐政 ,对外不招贤纳士 ,致使太平天国朝中无将 ,国内无人。领导人主要的职责是决策和用人 ,而洪秀全恰恰未能做好这两点 ,决策上一误再误 ,用人上一错再错 ,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的失败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史上的太平天国革命,是在洪秀全思想的指导下层开的。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曾把洪秀全与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称为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找寻真理的一派人物,是先进的中国人。对这个评价近年来引起了争议。有人认为洪秀全学的不是中国近代需要的西方资本主义真理,而是西方千百年的历史陈迹基督教,所以他没有、也不可能站在时代前头,指引历史潮流前进,因而算不上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但也有人为之辩解,认为洪秀全在当时新的历史条件下,已经越过以往的  相似文献   

17.
洪秀全、曾国藩功过片论———评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中的一个论点曹念明有关太平天国运动中洪秀全、曾国藩的功过是非,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六册的《自序》中对这个问题作了概括的论述:“洪秀全和太平天国所要学习而搬到...  相似文献   

18.
东王杨秀清,是太平天国革命中仅次于洪秀全的第二号人物,受到太平天国军民的普遍爱戴与尊崇。在南京地区流传的一首民歌说:“洪、杨到,百姓笑,白发公公放鞭炮,三岁孩童扶马鞍,乡里大哥吹号角”。这种把“洪杨”并列的民歌,已收集了十五首之多。太平天国把丙辰七月二十七日东王杨秀清去世这一天,定为国家祭日——“东升节”,也说明太平天国君臣军民对他的深沉怀念。  相似文献   

19.
<正> 在太平天国诸多文献中,《资政新篇》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篇章之一.对这一重要文献,史学界过去主要是从太平天国自身思想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而较少将其置于更加广阔的历史时空之中,探讨它与中国近代西学东渐思想历程的关系.事实上,《资政新篇》与西学东渐关系十分密切,它的诞生、成就及其命运无不鲜明地体现了当时西学东渐的历史性特点.将这一关系加以厘清,有助于进一步说明《资政新篇》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特殊的意义.一《资政新篇》由后期总理太平天国朝政的精忠军师、干王洪仁玕制定,由天王洪秀全旨准刊刻颁行.  相似文献   

20.
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之姓洪,今日已为妇孺皆知之事,但在几十年前却是一椿疑案。清朝的一些官书和私人记载有称洪秀全又姓朱者,有称洪秀全本姓郑而后冒姓洪者,直至三十年代仍有学者认为秀全之本姓郑为毫无疑义。他们认为秀全之所以改姓洪,是为了同会党联系之需要,是为了符合于“复明”的宗旨。1936年简又文发表《游洪秀全故乡所得到的太平天国新史料》,1937年罗香林发表《太平天国洪天王家世考》,他们根据所见的洪秀全族谱介绍了洪秀全家族和世系的一些情况,改姓之说不攻自破,洪秀全本姓洪乃成铁案。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