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同志,于1984年九月来西安,同我省部分领导、经济理论工作者进行了座谈。座谈会上,于光远同志详细了解了我省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回答了同志们提出的理论问题,并介绍了他对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的一些想法和他近期的学术思想。这里,仅就于光远同志谈话的部分内容做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究其实质是为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创造一个优化的制度环境。改革已经八年,它在实现这一目标上取得了多少进展,还存在什么问题?为了实现这一改革目标,改革方案应当如何设计和调整,这是每一个关注中国经济体制和中国经济发展关系的同志都应冷静思考并给予回答的问题。本文仅做引玉之砖,以期引起大家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经济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以及应对“入世”挑战,我们面临的一个迫切之需求是“改政府”———政府转变职能。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四项,即建立公共财政框架、调控经济运行、维护经济运行秩序及承担转轨成本与建立完善社保体系。  相似文献   

4.
前几年,理论界曾有这样一个看法:有计划发展的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应该先绘制一个蓝图,象施工一样按照图纸一步步地去做。但是,经过几年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宏观蓝图并没有绘制出来。从理论上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应有计划地进行,这是毫无疑义的。因为只有把改革的各个环节之间加以统筹协调,改革才能顺利进行。但是,经济体制改革很复杂,  相似文献   

5.
论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改革内驱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体制改革内驱力的缺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各项具体要求不能最终落实的重要原因,增强企业体制改革的内驱力,是新时期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从系统论中关于发展动力体系关键因素--主体行为方式、行为方式的逻辑起点和外在环境压力反映机制--的构建原则来看.强化企业主体意识与竞争观念的体制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制度设计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扩大开放的制度激励是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驱力.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既是革命的理论,也是经济发展的理论。它不仅为我们在发展经济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而且也为我们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理论依据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商品经济及其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客观关系的分析,而如何利用市场经济这个手段,也能从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找到答案。由此也证明了一个真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就其基本理论和方法来说是常青的。  相似文献   

7.
两年多来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然而在某些方面、某些时候却出现进一步又退一步的情况,目前又面临“连环套”而难以采取大的动作。其原因是,当初我们看到了改革将推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一面,却没有注意到改革本身又要受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另一方面,对改革的难度和长期性估计不太够,因此改革的总体思路就不甚清晰,有些近期方案带有理想化色彩和超前性而难以推行。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看,还是从我国现实经济的发展要求来看,着力推进消费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都已经作为一个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任务被提了出来。为此,我们应针对扩大居民消费的几种主要障碍,下决心推进我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从制度上解决与社会主义本质完全背离的国民财富分配不公问题和灰色收入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生产总要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它以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为基础。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基础。要使资本主义生产继续进行,就必须使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统治关系保持下去。资产阶级为此所使用的办法在不同历史阶段上有不同的特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初期,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权力,颁布一系列惩治被剥夺者的血腥立法,迫使他们习惯于雇佣劳动制度所必需的纪律,从而成为自愿地出卖自己劳动能力的人;同时,通过压低工  相似文献   

10.
我国当前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传统经济体制的弊端,完善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增强企业的活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越来越明显,行政体制不适应经济体制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有不少被不适应的行政体制给削弱或吞噬了。我国已经到了不大刀阔斧地改革行政体制,经济就无法高速发展的地步。经济体制改革与行政体制改革是一种什么关系,我国行政体制到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性问题,也就是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性问题。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性以及实现目的的手段,构成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只有首先弄清楚社会主义生产的客观目的性,才能更好地把握社会主义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性,使经济体制的改革更加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2.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完善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机制。为了在实践中达到这一目际,需要深入研究国家本身所具有的基本属性,并且准确把握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一些探讨。 国家这种有组织有系统的强制机关乃是一定社会的集中的衷现形式,或者说,国家是以集中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社会。 国家是怎样刘社会进行集中的呢?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72页)的观点,国家对社会的集中,主要是“把每天重复着的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538—539页)。这个共同规则具有法律的威力,要求人们普遍服从。社会通过国家的集中或概括,便形成一种有规则的宏观结构和一定的社会秩序,从而达到维护统治阶级成员的共同利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如何确立国家和企业的关系,既保证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利于国家宏观调控的实施,又能促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充分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是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关系到整个改革成败的关键。国家和企业的关系主要有两个层次的内容,即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前一阶段,改革的重心在国家和企业分配关系的调整上,如实行企业基金、利润留成和包干、利改税等。现在看来,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已经找到了改革方向——利改税,而  相似文献   

14.
15.
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就中国经济而言,无论是化解或缓解危机,保障经济适度增长,防止大起大落;还是防范危机再生,实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除已采取的各项积极地应对措施以外,关键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变.即从应急化解危机向防范危机再生的战略转变;从经济高增长向经济高素质的战略转变;从主要依靠出口拉动向依靠出口和内需协调的战略转变;从主要依靠资源投入向提高资源效率的战略转变;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转变;从以经济竞争力为主向文化与经济双重竞争力并重的战略转变等.  相似文献   

16.
赵紫阳同志提出,并经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的以大进大出为特征的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引起了全国的震动,一种促进我国经济实现工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新思路——把中国经济摆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求发展的思路正在形成。沿海发展大进大出的外向型经济,必然引起全国东中西三个地带经济格局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作为西部地区的四川省将产生什么影响,四川应采取什么样的战略和对策,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作出新的战略决策。一、中央决定对沿海十四个城市实行开放政策之后,四川省采取的战略和对策基本上是  相似文献   

17.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同志在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形势下,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反思和经验总结。它所包含的丰富的哲学思想、经济学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十个方面矛盾的全面分析,对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论十大关系》,必将推动我国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投资体制状况如何,对合理配置资源,推动经济增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本文仅就我国投资体制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谈一点粗浅看法。(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的投资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投资主体由单一的中央政府投资格局转变为中央、地方政府,国有、集体、个体、私营企业,国内城乡居民,外国投资者投资的多元化新格局;其次,投资的渠道、方式已由单一的国家财政拨款,转变为中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区域经济转变与城市群经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学良 《学术月刊》2013,(7):107-112
"十一五"以来,中国的区域发展重心不断转移调整,改变了过去传统的"东、中、西部"条状区域发展思路,以城市群为单元的"块状"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经济区域由"带状"向"块状,,转变。平均来看,城市群以占所在省份32.28%的国土面积,聚集了所在省份60.66%的人口,创造了75.61%的地区生产总值,中国区域经济已由省域经济向城市群经济转变。当前,行政区经济的弊端日益显现,城市群将是中国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的主要载体,中国区域经济正在由行政区经济向城市群经济转变。在这三大转变基础上,"城市群经济"概念的提出有其合理性,空间聚集已从"产业聚集"演化为"城市聚集"。这时,城市群经济已成为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及运行的一种形式,是基于社会分工深化、市场深度扩张、要素高度空间聚集而演化出来的区域经济形态。城市群发展的当代意义还在于城市群已成为中国城镇化的空间主体,是实现中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引领者。  相似文献   

20.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于当前正在进行的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伴随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我国非公有制经济还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并因此相应地带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外资经济为主和以内资经济为主,是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两种模式,两者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从战略上看,以内资经济为主更具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增强非公有制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创品牌是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形式;建立在高度分工协作基础上的产业集群,是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的制度创新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