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政府的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要素,江泽民指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有的发展进程、历史条件决定了政府的宏观调控具有双向职能:既要弥补市场缺陷和局限,是市场的校正器和替代物;又要促进市场发育和完善,做市场的保护伞和助推器。一、弥补市场缺陷─—政府宏观调控的一般职能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后的几个世纪,其政府普遍奉行自由放任政策,基本上不干预经济运行。绝大多数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2.
社会保障领域中政府职能的界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社会中,市场机制的失灵是难以避免的.为克服市场机制下收入分配的缺陷以体现社会公平,政府要介入到社会保障领域并发挥其特定职能.在社会保障领域中政府的主要职能包括为社会保障提供完备的法律框架,对社会保障进行整体规划,为社会保障提供财政支持,对社会保障进行产权界定.现阶段我国政府在社会保障领域中所应发挥的重要职能是完善社会保障立法,建立社会保障特别预算制度,适时加大调整社会保障政策的力度和推行社会保障社会化.  相似文献   

3.
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其自身所固有的局限性决定了需要政府通过财政活动来进行干预和调节,受计划体制的影响,我国目前的财政职能还存在着错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的财政职能应界定为: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社会稳定和经济稳定等。  相似文献   

4.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引进市场机制 ,按照合理分工与成本 ,绩效的关系 ,政府持有和加强宏观决策的职能 ,让渡出微观的具体的执行职能  相似文献   

5.
宏观调控:建立我国市场经济机制的关节点刘云龙,傅国华,林哲浩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市场机制的运行实施合理有效的宏观调控,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一、宏观调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是政府的经济职能,是政府对国民经济所实施的总...  相似文献   

6.
政府的主导作用被视为东亚国家经济取得成功的重要"秘诀"之一,也被视为东亚模式的主要特征之一。然而,东亚国家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给东亚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本文探讨了在当今东亚模式进行调整的过程中政府调控职能的转变,即由过去的过度干预转为适度干预。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职能在于培养成熟的市场机制,引导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方面可能出现的“市场失灵”现象,主要表现在效率的背离、分配的不公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几个方面。政府的经济职能应以“市场失灵”为标准,从纠正和克服“市场失灵”现象出发,确定政府的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稳定经济职能,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的调节 ,能够提高和优化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 ,但市场机制又不是万能的 ,市场机制的功能缺陷就称之为市场失灵。宏观调控的政府介入 ,可以消除和弱化市场失灵之负效应 ,并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相似文献   

9.
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也要发挥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由于市场作用带有自发性而政府职能具有自觉性,因此政府必须正确把握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与运行机理,才能最大程度上克服市场机制的消极作用,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功能。现实表明,我国政府在一些领域夸大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另一些领域又抑制了市场机制的功能。为此,只有科学把握市场机制,才能既发挥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又发挥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论政府的经济职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的经济职能随经济社会发展而变化,不同时期不同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不同,本文论述了政府经济职能的演变过程,分析了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与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差异性,最后从理论上阐明了当前我国政府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中应发挥的经济职能。  相似文献   

11.
虚拟经济的发展来源于实体经济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但虚拟经济是把双刃剑,对实体经济同时具有负效应,对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会产生破坏作用.本文对虚拟经济的负效应以及我国在发展虚拟经济的过程中必须警惕的泡沫风险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我国应对虚拟经济负效应的战略对策,以更好地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实体经济水平的稳固提升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核心,当前大量金融资本投向虚拟经济领域,造成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失衡,影响了市场经济的长远发展。从我国当前的实体经济企业“脱实向虚”、实体产业空心化的宏观经济现实出发,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原因可知,保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合理比例取决于市场的机制,必须走金融支持发展路径。通过对金融体制、财税政策的宏观调节,建立评价机制、跟踪警示制度,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范畴的科学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学界对循环经济内涵的认识尚不深入,对循环经济外延的界定尚不清晰.循环经济的内涵包括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三个基本原则.循环经济内涵是界定循环经济外延的依据,既不能把循环经济等同于废物经济,也不能把循环经济的外延作过于宽泛的理解.根据循环经济的内涵,人们可以对循环经济分别做出狭义和广义的理解.科学界定循环经济范畴,是深化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基础,也有助于更好地推进循环经济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关于虚拟经济内涵界定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虚拟经济就是通过虚拟资本的买卖来获取利润的交易活动的总和 ,金融市场是虚拟资本运作的主要载体。从本质上看 ,虚拟经济乃是虚拟资本运作的实体化。虚拟经济从概念上讲是相对于实体经济而存在的经济形态 ,而从运作上讲 ,则是附着在实体经济之上的经济活动 ,因此对于虚拟经济内涵的把握 ,应着眼于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正确理解上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将逐步替代工业经济成为国际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创新型经济,既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又对生产力提出新的要求。知识经济条件下,作为2 l世纪先进生产力主体的网络生产力,以互联网和信息交换为依托,呈现出信息化、技术化、效益化和高度智能化的特点和优势,对我国现代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解决“三农”问题与发展小城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城镇对于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小城镇经济具有增长极效应,小城镇经济的繁荣必然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而壮大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之所以不采用国际通行的城市化,而是采用城镇化,其重要原因就是强调不能忽视小城镇的作用。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和“三农”问题的解决及小城镇作用的发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开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农村经济就繁荣不起来,城乡差别就不可能缩小,更谈不上有条件把“农民工”转变为市民。  相似文献   

17.
商品经济与明清民族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明清中国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商品贸易交流日益增多,社会经济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给整个社会的商品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有利的因素。但商品经济与明清民族经济的有益互动,势必受到明清社会自然经济大环境的干扰,进而影响了各民族社会的正常发展和变迁。  相似文献   

18.
商品经济既是封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而封建经济又可以容纳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中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是相互依托 ,互相制约 ,互为条件的一种综合性经济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 ,要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不仅应当改变原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而且应当实现公有制形式的重大变革 ,构造崭新的市场型公有制形式。这是因为 ,我国传统的公有制形式即国有制与集体所有制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公有制形式 ,它们与市场经济存在着无法克服的根本矛盾。在这些传统的公有制形式下 ,无论怎样改变企业的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 ,都是难以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的。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我们应当对传统的公有制形式进行根本的改造 ,构建新型的、现代的公有制形式。根据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 ,现阶段我国公有制的主要形式应当而且只能是以劳动者个人所有权为基础 ,以劳动者个人所有权的自由的社会化联合为基本特征的各种类型的“劳动者个人联合所有制”。为了广泛发展各种形式的劳动者个人联合所有制 ,从而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 ,在当前及今后的公有制改革过程中 ,我们应当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转变改革思路 ,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 ,使广大劳动者成为企业的所有者 ,全面确立劳动者个人所有权  相似文献   

20.
关于新经济的争论 ,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新经济能否保持长期增长的趋势、经济周期是否已经消失及经济增长的源泉何在。传统经济学家把新经济看作是旧经济在新环境中的延伸 ,否认出现了超越原有经济的新规律。新经济的支持者则认为 ,当前经济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和转型。因此 ,与传统经济相联系的经济现象、经济特征、经济概念和经济理论必然发生变化。该文对某些新经济现象做出了解释 ,进而得出结论 :全面认同新经济还为时过早 ,应该在扎实的实证检验基础上 ,冷静、客观地分析新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