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早期话剧——文明戏,兴起于二十世纪初,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夕为止,它前后在我国戏剧舞台上,大约活跃了十多年的时间。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它终于由盛转衰,最后与一部分低劣的旧剧合流,走上了末路;以至于后来人们竟把“文明戏”当成了那种庸俗、低劣的戏剧的代名词。文明戏毕竟在性质,内容与形式上,都与我国传统戏剧有着较大的不同,它在反映生活内容上的强烈的现实性,以及在戏剧形式上对长期凝固的我国传统戏剧形式的突破,都应该说是对我国戏剧艺术的一种新的开拓和贡献。它为我国现代话剧确立了雏形,奠定了发展的初步基础。深入探讨我国早期话剧——文明戏的艺术特征,正确评价它在我国戏剧史上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乃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2004年以来我一直立足于戏画的探索与研究,在对历史上的名家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创作了一批关于戏曲戏剧演出的艺术作品,探索出一些表现方法和表现技巧,创立了自己的语言方式。 中国戏画是绘画艺术与戏曲艺术共同繁衍出的艺术之花,是绘画艺术与舞台艺术的集合,它既有戏剧舞台的动态美,又有绘画的形式美。  相似文献   

3.
中国戏剧历经八百余年,传承悠久,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唱、念、做、打和叙事为一体,又有群体表演和群体观赏的便利和锣鼓喧天的热闹气氛,从而成为比诗词歌赋和小说更为大众化的艺术形式。中国戏剧舞台的表演,有“东方芭蕾”之称。它的形式化、程式化、虚拟性、象征性和表现性等艺术特征,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和美学风格。也更吻合毛泽东艺术欣赏旨趣。毛泽东的戏剧思想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瑰宝,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戏剧立场上的人民性、戏剧风格上的多样性、戏剧内容上的创新性、戏剧形式上的民族性,是其戏剧思想的突出特点,为我国戏剧的繁荣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李健吾的戏剧人物多为旧式,性格偏传统一面,带有旧式的温情和感伤,缺乏淋漓的决绝和凄厉的呐喊。李健吾戏剧人物的塑造在不同形式上探索了向善的可能,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和社会价值。李健吾的戏剧人物多呈现一种寂寞的姿态,这种寂寞姿态的艺术反抗,使其孤独与艺术达成了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戏剧传统在大众传媒时代的命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不同的艺术媒介决定不同的艺术形式。戏剧是以演员与观众 共同拥有一个规定的时空环境为前提,是一种场效应。当戏剧被搬到屏幕,在镜头的推拉摇 移下,场效应被破坏。西方戏剧基本上是一种文人传统,悲剧理论的脉络体现了这一点,而 喜剧是渊源于民间戏剧传统的。西方戏剧是文人戏剧传统呈显性形式,民间戏剧传统呈隐形 形式。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交织而成。中国的戏剧传统基本上是以民间戏剧传统为主要表现形 式,是成熟的喜剧文化。比照话剧经验的戏改,割断了传统戏剧与民间的血缘关系。中国传 统戏剧的危机在于它的生态环境已经被破坏。以城市为中心的大众传媒文化取代了传统断裂 的空白。  相似文献   

6.
略论契诃夫剧作内在的戏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契柯夫戏剧艺术与传统戏剧艺术进行从内容到形式的比较,阐明契氏创作出了一种全新的戏剧艺术,这种戏剧艺术有一种不同于传统戏剧艺术的内在的戏剧性,一种含蓄、深沉的美。  相似文献   

7.
中国戏剧的发展经过长期的蹉跎,入元,进入了它的妙龄时代。这一艺术实践活动的大发展,增大了戏剧审美活动的速度,从而使得戏剧审美理论结束了它的萌生时期,以理论的胎体正式分娩了。本文仅对这种理论形成的标志、途径以及理论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粗陈己见,以求正于海内。  相似文献   

8.
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的不断探索和创新,是我国新时期话剧创作的显著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观念和戏剧观念的更新,观众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也发生了变化,戏剧艺术对于表现形式进行革新的要求日见迫切。一批剧作家已逐步认识到形式因素所具有的独立审美品格,在重视题材开拓和思想深化的同时,从传统的戏剧观念和固有的艺术形式、表现手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李渔的戏剧理论是围绕着戏剧的舞台性与娱乐性的中心建构起来的,更多的是从艺术的角度来论述,侧重于艺术形式的总结;孔尚任的戏剧理论,则更多的是从诗人的眼光来论述的,更注意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更富有儒家传统思想的色彩.他们互相补充,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了戏剧创作的特征和规律,从不同的方面为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文人传奇的余势期 ,戏剧创作不仅在题材内容上萎缩 ,而且艺术形式也日趋雷同 ,诸多形式上的因袭使戏曲陷入困境 ,失去了活泼的生命。唐英于此期间创作和改编的包括 1 7个剧目的《古柏堂传奇》 ,自觉吸收了花部地方戏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 ,借鉴文人传奇创作中优秀的关目安排 ,形式多样 ,雅俗共赏 ,极具表演性。本文从唐英剧作在结构上打破传统、角色安排上重视净丑、语言上追求通俗等方面分析了唐英戏剧创作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 ,认为唐英的创作实践在当时为昆曲复苏作出了贡献 ,也对今天探索古代戏曲的复兴与发展之路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德国自然主义运动一方面主要受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植根于本国的现实,其最高成就在戏剧领域,它点燃了19 世纪末德国戏剧发展的革新之火,对于当时和后世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自然主义戏剧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冲破了戏剧艺术的传统成规。它采用社会性主题,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生存竞争以及环境、遗传等因素对人的决定性影响。至于自然主义戏剧的叙事方法,细致的环境与人物描写,大量的舞台提示,开放型结尾,不强加给观众结论,而是诉诸观众理智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叫作布莱希特叙事剧的先驱。  相似文献   

12.
从万比洛夫的戏剧追寻前苏联戏剧的继承与创新的发展轨迹,论述万比洛夫如何以他与众不同的艺术审美方式刻画当代人物的性格、探索当代人的内心世界、塑造当代人的形象。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前苏联当代剧坛带来了新的人物、新的发现、新的气象。这既得益于他对传统俄国戏剧学的继承,又体现了前苏联戏剧家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开拓与创新。这种继承与创新正是前苏联戏剧依旧生机勃勃的根源与土壤。  相似文献   

13.
文学史中一种文学式样在其发生发展中.必然要与其他姐妹艺术发生相互影响。从莫泊桑中短篇小说创作中对戏剧形式在体裁、结构形式、表现手法上的借用,看戏剧形式对中短篇小说的影响是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是新疆戏剧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在题材选择上表现为关注人、关注人情,敢于表现宗教斗争,展示民族文化;艺术形式上注重表现民族性。但总体来讲新疆戏剧仍然缺乏直面现实生活的勇气与对生活的哲理性思考,停步于现象的揭示;在艺术形式上对新的戏剧形式的借鉴不够,显示了一定的封闭性。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先锋戏剧在艺术层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这其中首先是对传统经典文本进行不遗余力的颠覆与彻底解构;其次是借助多样的表现手法将戏剧进行立体化呈现,使戏剧在娱乐性与思想性、舞台性与现实性之间进行饶有趣味的跳接;最后是彻底打破传统常规的戏剧结构,在对其进行颠覆与解构的同时传达出全新的艺术理念。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艺术是华夏文明几千年来演化汇聚而成的民族遗产,内涵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以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在传统文化舞台上熠熠生辉。从传统艺术中衍生出来的精神元素能够回归到传统乡村中,必然大大增添了乡村景观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气息,更能体现当下乡村景观所展示的传承性、时代性及可持续性。基于洪典村景观规划,以乡村景观作为传统艺术的思想载体,从传统艺术中的戏剧入手,融入其艺术形式及精神元素,探索两者之间的微妙交流以及相互融合的方法,为当前乡村规划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明治维新不仅在经济、政治上引起一场空前革命,在文学艺术上也引起了一场大变革。西洋艺术伴随着西方文化源源流入日本,在戏剧方面,传统的戏剧受到冲击而产生“新派剧”。它是明治中期后在西方戏剧的刺激下为对抗旧剧歌舞伎而产生的新演剧;新派剧最初是一种政治宣传剧,后转为风俗世态剧,而尤以采自欧洲浪漫派戏剧的“翻案剧”和由家庭小说改编的“家庭悲剧”称盛。它在演出形式上采用纯粹对话剧的形式,严整的分幕分场的形式;在舞台的景物造型、人物造型、美术风格上完全按照西方形式。但在审美观念上,在剧中带有浓郁的悲剧情调,表达了日本人所特有的思想情感倾向,体现了日本人特有的审美观念,是日本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积淀的结果。新派剧还深刻地影响了与日本毗邻的中国,在其影响下产生了早期话剧,为中国现代话剧和西方话剧构筑了一道桥梁,发挥了很好的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先锋戏剧中的时间就像魔方上每一个小方块,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被打破原有连贯性,随意拼配,时间混搭、虚实转换间,戏剧正如魔方,被赋予无限可能.形式新颖、时间混搭是表象,先锋戏剧通过这种方式,对传统戏剧的时间结构进行颠覆性的破坏与重建,具有未知的深度与强度,它或者帮助我们反思传统内里,或者极大地开拓全新的时间结构,涵盖了更广阔的生活场景,具有更深的艺术承载力;同时时间的灵活组合,也推动话剧紧紧抓住观众的心理态势,使观众对话剧所要表达的主题与深意有强烈的共鸣与冷静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戏曲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形式,"唱、念、做、打"是该门艺术的基本功。其中,"做"、"打"均与武术有着直接关系,"武戏"的形成更是离不开武术。传统戏曲的早期形态——傩舞、百戏均受到武术的影响。由唐代至明朝,中国戏曲在表演形式上也借鉴了武术的格斗技法。由于传统戏曲在表情达意上的直观性,使之不仅能天然地吸纳武术动作,而且还能补充戏曲表现手法,推动戏剧情节的展开。  相似文献   

20.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姚一苇戏剧创作的强大根系,他不但在戏剧形式上借鉴传统曲艺,将采茶戏、莲花落、道情、数来宝、快板(书)、木偶戏、皮影戏、相声、京剧、地方戏等中国元素,创造性地糅入自己的戏剧创作,实现了中国传统曲艺/戏曲的现代转型,而且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呈现在舞台上。民族之“根”成就了台湾剧作家姚一苇,而姚一苇对中国民族之根的形塑,则让优秀的传统艺术形式和民族精神在舞台上鲜活起来。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对姚一苇有着吸引力,与他的生命体验及创作的使命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