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康永义 《阴山学刊》2001,14(2):44-46
倪瓒在诗歌方面推崇陶渊明平淡自然的诗风,在绘画方面赞同米芾的观点,追慕董源的平淡画风。他的山水画和题画诗,具有平淡萧散、无雕饰的简朴风格,表现了大自然清幽、静谧、恬淡的美。这既得之于老庄的虚静恬淡,又得之于禅宗僧人求得“净心”的禅悦、禅趣。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发表的一些研究庄子审美观的文章,一般都认为他具有崇尚自然朴素美的思想。本文拟就此问题提出一些质疑。 一 不少论者常常抓住《庄子》一书中“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天地有大美”等个别词句,而认为庄子有“崇尚自然美”,赞美大自然的审美观。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 其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所表现出来的是虚静无为的思想。《天道》篇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成玄英疏云:“无为虚静者,实万物之根本也。故所尊贵,孰能与之争美也!”就是说,天道是无为的,做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庄子的文艺美学思想表现在:一、崇尚自然之美,反对人工雕琢;二、重视精神美;三、“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四、“虚静说”。并分析了其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维生活的年代,佛教的中国化已极近完成,中国佛教诱引诗歌承当起"传达佛理,表现悟境"的新使命。这对于以"不立文字"为宗旨的南宗禅是至为合乎逻辑的选择。佛禅之于诗的仰赖,亦催动了诗风的变易,"以身命付之"且"亦官亦隐"的生存状态,导致了王维灵魂的皈依,后期与南宗禅结缘,不仅给王维以学理的满足感,其简括斩截的表达,也是一种诗风革命的示范,王维持风成熟的标志是,主客体世界的等比若一,深得"有"无"之旨,赋尽"动"静"之妙。其对自心、自性和时空深刻独到的体悟传达中,并无教义、宗旨的说教,连禅语佛典亦不再出现,却生机勃勃,禅意盎然。"清丽"、"旷淡"、"含蓄"、"浑成"的诗风,到底也体现了大唐气象。  相似文献   

5.
王维“闲”“空”意趣的禅学再确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绍良 《文史哲》2002,1(3):98-102
追求“闲”、“空”之趣是中国传统自然诗的一般特征,陶渊明和王维是典范作家。但由于王维深受禅宗义理的影响,其“闲”、“空”之趣的生成方式较陶渊明还是有所不同。其一,在对自然和社会的审美观照方面,王维突玻了陶渊明“非A即B”的模式,形成了一种由“非A非B”到“即A即B”的模式。其二,在这种模式的引导下,王维诗歌也一改陶诗的“去俗”之趣,以“合俗”的姿态来对待自然和社会生活,进而表达一种“不言言”、“不物物”的真意。  相似文献   

6.
道家关于自然、全美、虚静、坐忘、虚实结合、得意忘言的美学思想,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的"道"、"心"、"悟",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意境的自然美、融合美、超越美的特征,造就了李白自然、奔放、淡远的诗风.  相似文献   

7.
以钟惺、谭元春为主的竟陵派受佛学浸润颇深,“幽深孤峭”之中也有禅趣在。同写空寂之境,王维多摹状自然物境,竟陵文人以注重表现“性情渊夷,神明恬寂”的心境而更得禅定之趣。钟惺“静”与“厚”的诗学范畴都与佛学有关,两者的融合形成了一种沉潜浑穆的美学追求,虽然这在其创作中表现得不很充分。钟惺诗歌中“静”理的直豁,与明代后期的“说”禅风气有关。钟、谭笔下的自然山水往往森然冥、落落瑟瑟,与其浸润佛学、深悟苦谛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8.
王维诗歌的思想性主要体现在对社会不公 ,俗人升官 ,贤人放弃的愤懑与不平 ;坚持国家统一 ,反对民族分裂 ;对贤明政治的拥护和向往。其诗歌艺术美主要体现在意境之美 ,雄浑之美 ,自然之美 ,冲淡之美等方面。王维的诗歌为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9.
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同时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其无欲无为的佛家思想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时时流露出来,突出表现在“空”字的使用上,而这“空”,一类是在对自然的描写中间接表现的,另一类是以禅喻诗直接表现的。此类诗歌又大多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所以,在领略其诗情画意之美的同时,应避免受其消极思想和颓废情感的影响,吸其精华,弃其糟粕,真正达到欣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王维情感结构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之所以能将宗教体验转化为审美情趣,形成独特的诗歌风格,关键在情感结构。《与魏居士书》透露其亦官亦隐生活方式不但受释家出世思想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儒家“不废大伦”原则的制约。二股力量的矛盾促成王维既“超脱人生”又“入世情深”的情感结构。外部世界经由这一情怀之酿造,遂产生出富有禅意的王维诗,与之相应的则是抟虚成实的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1.
王维与追求诗境明秀之美的其他盛唐诗人,将山水田园诗的创作,由早期的巧为形似之言,变为兴象玲珑的意境创造。王维擅长于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孟浩然则在写澄淡纯净的水乡景色方面更胜一筹;以王、盂为中心,形成了诗风相近的盛唐山水诗派。他的诗歌创作,受隐逸之风和禅宗思想的影响较大,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与禅的静默观照合而为一,神会于物.超入禅境,能于空静中传出动荡,平淡里透出幽深,有一种冲淡空灵的缥缈神韵。被视为古代山水诗创作的正宗  相似文献   

12.
老子《道德经》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虚静在《道德经》中不仅是种状态美,而且是种境界美。以虚静为美反映了老子悟道、合道的审美理想,这是他所处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审美思维的折射,浓缩了真善的特质,表现出他对自然、社会、人生之美的渴求,蕴含了对异化文明的批判,为后人寻求美的生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李泽厚先生曾指出:“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美学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①这一观点对我们全面认识我国诗歌美学,无疑是有指导性意义的。但就古典抒情诗而言,在抒情性方面所表现出的道家美学思想则更加浓厚。从整体上看,古典抒情诗歌在虚静、自然、空灵、含蓄、模糊等方面表现出的艺术美,更能见出中国古典美学特色。正如叶朗先生所说:“老子提出的一系列范畴,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②本文试从老庄美学思想对古典抒情诗歌的具体影响,选其一二来谈谈古典抒情性诗歌的审美特点。一、意象的平…  相似文献   

14.
与清初诗坛其他“宗唐”者专意于某一诗人或某一诗风不同,赵执信宗法唐之诗歌精神。在“宗唐”旗帜下,他力图包容诸端、“兼擅并美”。考察赵执信的诗歌创作,与其诗学思想大致相符,即多种风格均擅,阳刚之美虽为主流,但并不偏废其余风格  相似文献   

15.
张毅 《兰州学刊》2008,(4):183-185
杨万里评价陆游“重寻子美行程旧,尽拾灵均怨句新”,历来被解释为陆游诗风似杜甫而爱国思想近屈原,这实际是一种误解。结合陆游本人和他的时代、他的环境对屈原和杜甫的不同认识和评价,把陆游的诗歌放在当时的诗坛上进行比较考察,会得到与传统的解释恰好相反的结论:陆游命运和思想接近杜甫,而诗风接近屈原。陆游与屈原诗歌的共性,在于善“怨”。陆游善于选取具有感伤色彩的素材并在诗中突出其感伤内涵,使诗歌呈现感伤风格。而这一特点在两宋诗坛是一种新异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个体内心之和谐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的前提.王维淡泊心境并非与生俱来,亦如同历代士人由积极用世,经历世事变迁、人生沉浮,转而遁世退守.王维独特之处在于,不同于一般的满足“遁世无闷”的被动退守,王维后期借助佛禅开创独特的生命观、审美观和价值观,倾心营造与自然、社会相和谐的氛围,并缘由此径获得了人格的独立和精神之自由.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美学在传统的自然思维支配之下缺乏真正的反思思维。这里基本的审美形态是“天人和合”;事物之谓美本质上在于它体现了与“天”或“道”,即作为本体的绝对自然之符合;美的主观性意义完全没有被意识到。佛教心性论的传入和渗透,使中华民族具有了一种真正的精神反思。隋唐以后文艺(尤其是诗歌)就有了一种与传统显著不同的审美经验,即所谓“心境交融”。“心境交融”的审美经验结构建立在反思基础上,它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是直接来源于禅佛教的精神反思。  相似文献   

18.
宋代诗人受杜甫的影响很深,诗坛大家无不受其沾溉。中兴诗坛盟主杨万里钟爱杜诗,杜诗对其影响显见。探究杨万里与杜甫及杜诗之关系,对研究“诚斋体”独特诗风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具体讨论杨万里对杜诗的喜好程度以及杜甫诗风对杨万里创新求变,形成具鲜明特色的“诚斋体”的启示意义。杜甫晚年的草堂、夔州的写景咏物的诗歌,是杨万里走出江西,走进活泼自然的学习范本;杜诗跌宕曲折的精巧构思和含蓄蕴藉的深远意味对“诚斋体”艺术表现手法也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19.
李白的诗学观具有儒道兼融的特色,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主张诗要保持“雅正”传统,反对专事雕琢的形式主义文风;二是主张诗贵“清真”,提倡“清新、自然”的诗风,反对因循模拟:三是崇尚“逸兴”、“壮飞”的浪漫风格,追求诗歌艺术表现的闳阔境界;四是提倡“文质并重”,肯定魏晋以来诗歌表现美学的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20.
《鸟鸣涧》是王维《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中的第一首,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中成就最高的诗人,过去曾被某些论者誉为“诗佛”。他事实上也真是一位佛门弟子,连名字都取自《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维摩诘是佛门弟子,却过着世俗地主的奢华生活,王维是亦官、亦隐、亦居士,和他相差不多。这位诗人随着人生态度日益消极和佛教信仰日益虔诚,就日益欣赏生活中和自然中那种与佛教的寂灭思想、隐士的闲适心情相适应的幽静的情趣。静的美简直成了他后期山水诗、也是他大多数山水诗的共同的境界,《鸟鸣涧》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