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三十年代的“左联”乡土作家群中,有一位来自南国边陲的青年,他就是白族作家马子华。 马子华祖籍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出生在昆明。父亲马标是白族,曾留学日本。马子华在二年时期,同时接受了中西文化的熏陶。在云南省立第一中学读书期间,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思潮的冲击。他回忆说:“新文化运动和革命思潮,象惊涛澎湃,冲击着封建落后的边远山国,这地区的人民,外受英法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压迫,内受封建军阀、买  相似文献   

2.
《他的子民们》 马子华著,中篇小说,1935年上海春光书店出版。小说反映云南边疆少数人民在土司、头人残酷剥削压迫下的痛苦生活和他们的反抗斗争。作者在《跋》中写道:“这个中篇是在一九三三年初冬开始动笔的。那时,我受到了一点意外的变故,事后带着失望和感伤的情绪写它。内容上,描写上,无意间受到的影响很深,把整篇小说渲染上无限的灰色的气氛。以后重读一遍颇不满意,但是为题材的对象这方面着想,仍  相似文献   

3.
“华虫”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四年十二月出版、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注释的《柳宗元诗文选》第24页,《吊屈原文》“华虫荐壤兮”,注(5)条下,“华虫”注为“华——原指大象;虫,指野鸡。这里指绣着象、鸡等图案的衣服”。这样来注释“华虫”一词,不知何所依据?“华”指大象,古今字书,从来罕见。“虫”作为一个单词,“指野鸡”,亦所未闻。今按此词,原出《尚书》《益稷》篇“华虫作绘”一语,“华虫”是一个复合词,不能拆开来解释。应依蔡沈《书》注,解为“华虫,雉;即野鸡”。较为有据。  相似文献   

4.
唐初诗人上官仪的创作实绩使他成为唐诗律化的先驱,他的诗歌理论专著《笔札华梁》也沾溉后世。根据现有文献可知,上官仪《笔札华梁》约当唐元和(806)之前流传到日本,并为弘法大师空海所引用。《笔札华梁》内容有“八阶”、“六志”、“属对”、“七种言句例”、“文病”、“第四病”、“论对属”等,上承齐、梁以来探求音律的遗风.下开元兢、崔融等人的理论,在诗歌理论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唐初诗人上官仪的创作实绩使他成为唐诗律化的先驱,他的诗歌理论专著《笔札华梁》也沾溉后世。根据现有文献可知,上官仪《笔札华梁》约当唐元和(806)之前流传到日本,并为弘法大师空海所引用。《笔札华梁》内容有“八阶”、“六志”、“属对”、“七种言句例”、“文病”、“第四病”、“论对属”等,上承齐、梁以来探求音律的遗风,下开元兢、崔融等人的理论,在诗歌理论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韩愈一生以复兴儒学为己任,成为历史上的卫道巨擘。《原道》是韩愈复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也是他儒学思想的纲领。在《原道》中他提出了“明先王之道”的教育宗旨;在《原性》中提出了他的“性三品说”,作为学习仁义道德和“明先王之道”的理论依据;在《师说》中强调了儒家学者传道的意识与精神,以重振儒学之尊;在《进学解》中具体论述了学习儒家之道应有的态度和方法。他的教育思想蕴含着对教育活动的精微阐释,研读以上教育名篇,对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必有启发。  相似文献   

7.
让·雅克·卢梭(Jean—Jacgues Rousseau,1712—1778)是法国十八世纪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我国对卢梭及其教育思想的研究,不乏其人,褒贬不一。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新月派”梁实秋就曾骂过卢梭“缺德”,他在《复旦旬刊》创刊号上发表文章攻击《爱弥儿》这部书,说卢梭“论教育无一是处,唯其论女子教育,的确精当”。当时鲁迅先生在《语丝》第四卷第四期上发表了《卢梭和胃口》一文,指出“许多问题大抵发生于胃口”,“合吾人之胃口者则容纳之,且从而宣扬之”。反之,则为“无一是处”。新中国诞生以后,学术界对卢梭及其著作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一般都肯定卢梭思想对推翻法国旧制度和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所起的重大作用。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仍有分歧,譬如对卢梭提出的“返于自然”和教育上“顺于自然”就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卢梭主张人类重新回到他所  相似文献   

8.
1912年,一些同盟会员在广州创办的《民生日报》以《绅士与平民阶级之争斗》为题连载了《共产党宣言》第一部分的译文,此事在辛亥革命史以及社会主义学说在华传播史上都值得一提。该译文是陈振飞从日译本转译的,他是第一位真名实姓可考的把《共产党宣言》译成中文的中国人。这一译文把“资产阶级”翻译成“绅士”,既是沿用了日译本的译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适应中国的现实。中国当时并未形成一个产业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认定绅士阶层是共和国的敌人、社会改造的障碍,希望把新的思想武器用于同绅士的斗争。陈振飞的译文进一步证实广东是社会主义学说在华早期传播的重要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9.
一在冯雪峰逝世十周年的日子里,我读着他留下的纯真而又滚烫的诗章,不禁为他的人格力量所征服,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仿佛一幕壮烈的悲剧刚刚落幕,那崇高的美感占据了我整个的心灵。我一遍又一遍读着他在《火炬》一诗中的句子: 从黝黑的森林里出来, 扎着枯枝点起了火炬, ……这是他1941年至1942年被囚禁在上饶集中营期间写成的作品。简直可以看成是他一生光辉人格的写照,他用自己的生命之火。点燃了一支火炬,燃烧着自己,给人间带来温暖和光明。他立志做一支“永远不灭”的火炬。雪峰一生的诗歌创作,主要是在民主革命阶段,可以分为“湖畔”和“上饶”两个时期。1921年至1923年,他在杭州市浙江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与潘漠华,应修人,汪静之等结成了湖畔诗社,共同出版了两本诗歌合集:《湖畔》(1922年)和《春的歌  相似文献   

10.
本文准备谈谈《鸿门宴》的主题、人物及语言,而以分析人物为重点;在分析人物时,以谈项羽、刘邦二人为中心;在刘、项二人中,以谈项羽为主。 一 《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本纪》记述了项羽的一生,写了他身上的优点,写了他的成功,写了他在反秦斗争中立下的功绩;也写了他身上的缺点。写了他的失败与灭亡。在《项羽本纪》中,最被人称道的是“渡河救赵”、“鸿门宴”及“垓下之围”三部分。其中“渡河救赵”突出了项羽的功绩,在“救赵”中,项羽是一位了不起的盖世英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一生,始终同教育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其中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有十九个春秋。他第一次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是在他做教育工作的第十个年头——一九一八年《狂人日记》,最后一次呼吁“救救孩子”又是在他离开教育工作岗位后第十个年头——一九三六年《立此存照》。这个历史“存照”不能不令人想到:“救救孩子”正是伟大思想家鲁迅教育思想发展的主线。鲁迅是从正在溃败的封建社会冲杀出来的。在那“长夜如盘”的旧中国,他深切地感到中国人民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剥削压迫,灾难深重。旧礼教“吃人”,旧家教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是美国纵观中外形势,汇集各方意见而形成的。《望厦条约》的签订是这一政策的产物。这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特点是打着“和平”的旗号,攫取片面最惠国待遇等在华的侵略特权。美国这一对华政策,为它日后的所谓“合作政策”、“门户开放”政策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儒林外史》是批判科举制度的,一开始就借王冕之口批评明太祖“用《五经》、《四书》八股文”取士的制度说:“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儒林外史》第一回)其实王冕此时已经逝世,并没有说过这个话,而是作者虚构的。作者是个考中秀才后不愿继续应考的大家公子,他看不惯那些通过科举来追求功名富贵的“儒林”中人因而写了这部小说。他认为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文行”并重,而八股文标榜解释经典,“代圣贤立言”,实际上是肢解儒家经典语言,抽去儒家“文行”并重的核心思想,从而批判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败  相似文献   

14.
理论观点在《知识和控制:教育社会学的新方向》一书中,扬(Young)宣称:“本书的主要目的是为教育社会学研究提供选择的方法和开辟卓有成效的方向。”他认为我们不应该把教育社会学看作是和知识社会学完全不同的研究领域,他认为“人们对教育社会学的主要兴趣已经转变为对教育机构中的社会组织或社会知识的研究。”把知识或者“算是知识”的东西看作是由社会构成的这种观点导致了众所周知的“新”教育社会学的形成,这种情况在英国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15.
“马子”意义源流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的新新人类常用“马子”一词指称女朋友或情人,一些表示追逐、寻觅、玩弄或调戏女性行为的词语也随之而生。本文以“马子”在汉译佛典、唐宋笔记、清人著述及近现代作品中的运用情况,阐释了该词意义演变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6.
屈原“乘龙”的神话背景与巫术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屈赋中曾大量涉及“乘龙”,我们暂且不论屈原描写的神灵的“乘龙”,仅是他描绘自己“乘龙”的例子,就有如下一些:“驷玉虬以乘翳兮,溘埃风余上征”;“为余驾龙兮,杂瑶象以为车”(《离骚》);“驾青虬兮(虫参)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涉江》);“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远游》)。就这些用例来看,我们要考虑的是,这些专供乘  相似文献   

17.
百科瞭望     
“华夏”我们中国人常常自称为华夏族的后裔,那么,“华夏”是什么意思呢? 我国古书中对“华”和“夏”的解释并不算少,但一般都是分开来说的。如《左传》中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之说;而且《书经》疏注中也说:“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可见,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华”和“夏”到后来才被人合称为“华夏”,是古人对祖国的一种美称,盛赞祖国疆土的广袤和颂扬讲文明、讲道德、讲礼貌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南山)“酒吧”是酒馆的代名词,但最初它只是一根横木的英语译…  相似文献   

18.
粉碎了“四人帮”,批判了他们的“文艺黑线专政”论,祖国文苑阳光灿烂,春意盎然。恰值庆新年迎新春的喜庆日子,英明领袖华主席又批示同意《诗刊》发表了《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真如东风送春雨,点点入心田,在无比喜悦与振奋中,我们捧读再三,受到巨大的教育和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宗白华先生于 1 92 0年 5月赴德国留学 ,先后在法兰克福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和美学。1 92 1年 2月 1 1日《时事新报·学灯》刊登了他给李石岑的一封信 ,题为《自德见寄书》。这封信现在收入《宗白华全集》的第一卷。宗先生在这封信中首先描述当时德国学术界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日益增长 ,出版了许多介绍中国文化的新书 ,《老子》的译本已有五六种。接着宗先生表示他在德国期间准备以“文化”为研究的总对象 ,对自然科学 (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 )、哲学、艺术细细研究一番 ,“回国后再拿一二十年研究东方文化的基础和实在 ,然后…  相似文献   

20.
闻一多是我国著名诗人,在他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首先坦荡无拘地抒写“真我”;继而为人类寻找光明,写了《红烛》;当他看清自己所处社会的腐朽本质时,写了《死水》等诗集。这些诗作,留下了五千年古国文化的灿烂光彩.闻一多出身书香门第,自幼熟读诗书,并接触新学;清华九年期间,他努力吸取西方文化的同时,更注重继承本国文化遗产的学习,他曾大声疾呼“扬吾有华”;留学美国后,闻一多如饥似渴地学习拜伦、雪莱、济慈、坦尼森等人的作品,从中受到深刻的启迪和影响。不过对西方文化,闻一多接受的是与传统文化有亲缘关系的精髓,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