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左"倾错误在党的历史上持续时间长,危害大,难以彻底清除.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核心的毛泽东和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他们都对"左"倾错误进行了批判,并深刻剖析了产生"左"倾错误的根源.但他们在防止"左"倾错误发生上有不同的认识,其结果也各异.认真比较他们对"左"倾错误认识的异同,对防止"左"倾错误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试析庐山会议纠"左"中断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庐山会议是中共中央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后召开的会议,会议的目的是要纠正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左"倾错误.但由于当时对实际工作中"左"倾错误的严重性认识不足,以及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的新发展和对形势判断的错误,加上一些社会历史原因,使庐山会议的纠"左"进程发生中断并转向反右,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刘少奇在土地革命时期纠正查田运动中错划阶级成分的“左”倾错误;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发动群众起来斗争的思想主张,并具体指导了山东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在解放战争时期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平分土地的思想主张,并检讨、纠正土改运动中“左”的错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很好地吸取了土改运动的历史经验教训,刘少奇能够指出“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对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危害性,并提出我国集体农业经 济发展的正确思想.这些思想主张为中国共产党完成土改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理论.  相似文献   

4.
张闻天从维护人民利益出发,检讨自己的"左”倾错误;当他受到错误打击时,仍然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坚持真理,继续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客观规律,与"左”倾错误作顽强的斗争,从不计个人得失,始终为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他不愧为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学习张闻天的崇高思想风范对于我们加强共产党人的修养,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在遵义会议成为核心的历史背景有五个方面:一是其时其势的迫切需要,危如累卵的军事形势下,迫切需要有这么一个军事领袖率领红军走出困境、取得胜利;二是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取得一系列军事胜利以及长征以来的正确军事主张所表现出来的军事天才正是中央红军迫切需要的军事领袖的不二人选;三是毛泽东的正确路线得到了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中央领导的支持;四是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采取了正确的斗争策略,只批判"左"倾军事路线错误,不提"左"倾政治路线错误,易于被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左"倾政治错误的广大红军指战员所接受;五是中央红军电台和共产国际失去联系,去除了受王明等人影响的共产国际的干扰。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产生、发展及结束的全过程的考察,认为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产生的根源在于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而其恶性发展膨胀则与李立三本人的错误思想认识有关,其最终的被遏止则又主要归功于共产国际,但同时共产国际对李立三"左"倾错误的纠正又是很不彻底的。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错误由始及终的全面考察,认为在当时共产国际通过选派代表到中国直接指导中国革命的领导体制下,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错误的产生、发展及其被克服都与共产国际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大跃进时期的“左”倾思想探析翁有为大跃进时期的“左”倾思想,上承1957年的反右斗争,下启1959年庐山会议党内错误批判彭德怀及其后以阶级斗争为纲理论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内领导层认识分歧和“左”倾思想发展的关键点。因之,对大跃进时期。左”倾思想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一)张闻天“犯‘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由来;(二)评价张闻天的功过要从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分析;(三)对于张闻天所犯的错误要具体分析;(四)为什么张闻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会较正确;(五)对张闻天犯“左”倾错误的重新评价.提出张闻天在1931年2月至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出发前这一时期,犯了执行王明“左”倾路线错误.这个错误与他在这个时期所做的较正确的事相比,是次要的。他在这个时期的思想方法是求实的,而不是教条的.他犯错误主要是由于实践经验不足。  相似文献   

10.
曾球民 《老友》2008,(2):14-15
邓小平同志是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受害者。他在1933年2月下旬开始的江西苏区开展的所谓反"江西罗明路线"的斗争中,由于他坚持毛泽东正确主张,抵制王明"左"倾错误路线,与永(丰)吉(安)泰(和)中心县委书记毛泽覃、江西军区二分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三农”思想的主要内容有: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农村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中国农业的改革与发展要有两个飞跃,要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邓小平“三农”思想对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农业具有重要的启迪:要进一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农业生产的不断创新,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闽台农业合作。  相似文献   

12.
成德宁  侯伟丽 《南都学坛》2013,33(3):105-112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我国城乡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矛盾也不断显露出来,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了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过去那种把改革重点放在农村土地所有制上(绝对公有或绝对私有)的传统思路很难使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走出困境。目前我国土地产权结构上主要存在三个问题:农村土地产权在政府、集体和农户之间分割配置不合理;农村土地产权主体不明、产权关系界定不清晰;农村土地产权结构难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动态优化。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应该根据现代产权经济学理论的新发展,从抽象地规定土地所有制转向具体地分割和配置农村土地产权,设计最优的产权结构,主要包括四个步骤:第一,实施农村土地的产权分割。即确立国家和农户作为农村土地的产权主体,并在它们之间详细分割土地产权,明确"所有者保留的产权束"和"使用者可获得的产权束"。第二,实施农村土地的产权流转。即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停止农村土地不定期的行政性调整方式,建立起农户之间土地使用权市场化、常态化的流转制度和机制。第三,实施农村土地的产权交易。即在明确土地产权关系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对土地的总体规划和调控目标,实现城乡之间、农用地与非农用地之间市场化的土地产权交易,消除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第四,促进农村土地的产权组合。即在明确农户土地产权和农户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土地产权的组合,重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引导农户走合作化道路。  相似文献   

13.
印度和中国一样,都是庞大的农业人口分享微薄的农业收入,印度表现为贫困问题,中国表现为农民收入问题。印度的土地私有制度并不成功,50多年的持续改革也不能减缓贫困现象,因此中国不能实行土地私有制。“国有永租制”就是与城市土地制度相一致的土地制度,农地国家所有,农民享有永久使用权。减少承租农地的人数,同时把农业收益留给农业经营者是农地永久使用权制度的核心目标。  相似文献   

14.
农村建设用地流转长期以来不规范,管理较为混乱,不仅使规划指标屡屡突破,而且正常的市场秩序也受到干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今后农村建设用地流转指明了方向。本文从土地法学的角度,分析了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法律基础,并探讨了为建立农村建设用地市场需进一步加强的法律及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5.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是当前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问题,也是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现阶段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普遍存在“三元缺位”特征,即在农村土地流转中由于人为的制度因素导致了土地空间布局的割裂破坏、土地生态的损害和相关规划和制度的缺位,这严重制约了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普遍具有多样性、地域性和民间性的特征。贵州、四川等欠发达地区的改革实践,已经探索建立了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多种范式。政府应注重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统一规划,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维护农户、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企业和土地流转发包方等主体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当下的土地制度改革从长远看必须贯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国家意志。从城乡融合发展的视域来看,虽然"三权分置"制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盘活土地经营权,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这样的制度设计使土地权属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更加复杂化,也不能有效地推进城乡之间要素自由流动。从历史正义和社会公平角度来看,农村土地的根本性质在于保障农民的居住权和生存权,那么在中央政府主导下的"两权置换"的改革方案或许是更佳的选择,即可以使农民用土地承包经营权益置换社会保障权,用农村宅基地所属权益置换城市里的住宅权。这样不仅能够建立起有序的土地退出机制,解除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而且能够支持未来实现地租收益全民共享,真正促成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直接向一元结构转变模式的不适用性及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小城镇发展的必要性 ,分析了影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两大因素 :土地问题 (土地流转制度及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和户籍制度问题 ,并进一步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深化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化改革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不足,是"三农"问题久治不愈的症结所在。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制作为一种典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能够克服现行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的弊端。作为我国农地制度改革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学术界对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化改革问题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本文对当前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化改革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化改革问题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地使用制度改革是我国城乡统筹的重要内容之一,农地产权结构的变化、农地使用权的流转、农地使用制度的创新和逐步完善等,对农村人口城市化、经济组织和经营模式创新、城乡体制一体化产生了一定的正效应。现行农地使用制度中存在的农地使用权流转体系不健全、失地农民收益评估补偿机制不完善、农地保障功能过强等缺陷,对农地资源合理配置、农民城市化能力、农村人口城市化迁移产生了负效应。城乡统筹视阈下,笔者对现行农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建议有三点:一是完善农地使用权流转体系,推进农地流转市场化进程;二是规范农地征管制度,改革征地补偿办法;三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维护农民农地使用权益。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在正式规则和实施特征两方面存在模糊性,正式规则的模糊性主要表现为政府的有意性模糊和两种形式的产权公共域,实施特征的模糊性则表现在渐进式实施和选择性实施两个方面。已有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按照产权由模糊到清晰的逻辑,主要沿着不断拓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内涵和逐步增强地权稳定性两条主线逐步展开。新一轮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仍然需要坚持产权逐步清晰化路径,以土地确权为基础,以“三权分置”为原则,合理细分土地产权;以土地财产权实现为重点,进一步拓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内涵;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为切入点,逐步提高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