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生态足迹模型通过一组基于土地面积的量化指标,测定现今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量来评估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一种用来衡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论文基于对乐山市五通桥区生态足迹的测算,从供需平衡状况、供需结构等方面定量分析了五通桥区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状况。结果表明:(1)2003年五通桥区人均生态赤字2.001hm2/人,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影响己超出了其生态承载力,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亟需调整;(2)五通桥区人均生态足迹的供需结构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可用于人类消费的可供生态空间类型结构较为单一;(3)人均生态赤字的存在,进一步揭示了当前人地关系紧张的现状。  相似文献   

2.
生态足迹模型通过一组基于土地面积的量化指标,测定现今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量来评估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一种用来衡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论文基于对乐山市五通桥区生态足迹的测算,从供需平衡状况、供需结构等方面定量分析了五通桥区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状况.结果表明:(1)2003年五通桥区人均生态赤字2.001 hm2/人,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影响己超出了其生态承载力,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亟需调整;(2)五通桥区人均生态足迹的供需结构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可用于人类消费的可供生态空间类型结构较为单一;(3)人均生态赤字的存在,进一步揭示了当前人地关系紧张的现状.  相似文献   

3.
海南省2002年的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对海南省2002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计算与分析,结果显示:海南省2002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960 6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329 6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631 hm2,生态足迹是生态承载力的1.47倍。这表明海南省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已经超出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海南省的发展具有不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生态足迹方法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是一种定量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法.该方法能够定量衡量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计算和分析了辽宁省2002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并且在时间维上对近18年化石燃料用地和建筑用地足迹需求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2002年辽宁省人均生态足迹2.426hm2/人,人均生态承栽力0.878 hm2/人,生态足迹需求是该地区生态承栽力的2.8倍.当前辽宁省发展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状态,出现生态赤字1.548 hm2/人.近18年化石燃料用地和建筑用地足迹需求基本呈线性增长趋势.针对辽宁省具体情况提出了减少生态赤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辽宁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当务之急是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逐步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居民消费生态足迹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潮流,居民和谐消费是构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单元。对2001—2007年湖北省居民消费的生态占用状况的测算表明,居民消费的生态赤字总体呈上升趋势,在生态承载力波动幅度不大的情况下,生态赤字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不断上升的生态足迹,这说明湖北省居民消费需求已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范围,并且呈不断上升之势。化石燃料用地、草地、耕地和水域的供给均有不同程度的生态赤字,而林地和建筑用地的生态供给则略有盈余。建议增强土地利用率,提倡和树立和谐的消费理念,以减少湖北省居民消费的生态赤字。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引起各类生态系统类型、面积以及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针对宝鸡市在2002-2007年5年间,林地面积增加,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引起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区域人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这一现象,进行了定量化的研究,论述了宝鸡市土地利用方式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动态联系,为衡量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有益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重庆市生态足迹动态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足迹是近年来定量评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法.以重庆统计年鉴为主要数据来源,对重庆市2000-2007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时间序列的测度,并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对重庆市2008-2012年生态足迹做出预测.结果表明:2000-2007年,重庆市人均生态足迹从1.162 226 hm2增加到1.576 941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487 810 hm2下降到0.447 831 hm2;生态赤字从0.674 416 hm2增加到1.129 111 hm2,生态赤字持续扩大,预测2012年人均生态赤字将达到1.617 362 hm2.对此提出了一些对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增加科技财政投入,提高单位面积生物生产量;控制环境污染;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规模;引导人们合理消费,提高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8.
采用民勤县2010—2014年统计年鉴数据,运用生态足迹和承载力模型对该县近5a的生态足迹供需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灰色预测理论建立GM(1,1)模型,以研究荒漠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特点、变化趋势。研究表明:第一,人均生态足迹从2010年的2.3221 hm~2逐年增至2014年的3.5906 hm~2,增幅达54.63%。人均可利用生态承载力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基本维持在0.7295 hm~2—0.9441 hm2之间。民勤处于严重不可持续状态,生态赤字逐年扩大。第二,化石能源和草地对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影响最大,草地过载导致的草地退化成为其承载力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第三,预测结果表明,生态足迹将持续增加,造成生态赤字的继续扩大。因此,要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优势农业,加大技术投入;合理规划,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坚持生态文明道路。  相似文献   

9.
以黄石为例,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对资源型枯竭城市生态发展状况进行研究,通过生态计算,发现黄石生态足迹远远大于其生态承载,从2008年至2013年,黄石的人均生态足迹持续增加且增速较快。而生物承载力一直保持相对的稳定,造成生态赤字还在不断的增长中,处于不可持续的发展状况。能源的快速消耗是黄石生态足迹快速上升的主要因素。要缓解资源供给压力,就要降低能源消费的生态占用,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改善能源利用结构,提倡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生态足迹和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模型,在分析区域内土地利用特征的基础上,测度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态势及生态系统稳定性,揭示了宝鸡市及其各分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度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土地生态安全格局下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及发展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显示:2006年,中部川塬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度为2.451,处于不安全状态;南部中高山地区为0.541,处于较安全状态;北部山地丘陵区为0.837,处于临界安全状态;宝鸡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度总体为1.778,处于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1.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有效性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在系统分析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内容与组成的基础上,利用数据包络分析的原理与方法,对河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进行了有效性评价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除农业生产系统运行效率保持有效外,其他四个子系统的运行都偏出了有效状态,因此应发展节水农业,增加科技、教育、财政等投资力度,促进农业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对人口系统的支撑之上的,关键是要保持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并维持资源、环境对人口发展的持续支撑。基于此,该文采用全国各省的横截面数据,建立包括人口子系统、社会经济子系统、资源环境子系统和科技制度子系统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并选取主成分分析法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人口安全对策:人口安全的公平建设;人口安全的文化建设;人口安全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3.
利用AHP和德尔菲技术构建评价模型,并采用2000-2009年的数据对江西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农业呈现可持续发展态势,从影响江西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准则层来看,社会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对江西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性正效应,10年间平均发展速度分别为1.1974与1.1083;资源子系统正效应较小,为1.0230;技术子系统保持平稳,为1.001;而生态予系统出现负效应,为0.9772。针对结构性矛盾,提出了改善农业投入结构,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复种指数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旅游系统理论,分析研究鄞州区各旅游子系统,包括客源市场子系统、目的地子系统、出游子系统和支持子系统的现状、问题和发展方向,旨在为该区新一轮旅游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实现鄞州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西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其经济、社会、环境与资源的良性循环、相互协调的均衡发展状态。它是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本研究在西部农村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农村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利用主成分和熵权法得出了西部农村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并用该模型对当前西部地区12个省(市,自治区)的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这些综合评价结果为西部农村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辨别优势和不足、实施针对性政策与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要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地实现合理、健康、持续地转移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基于此,系统分析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提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丽江市农业生态系统协调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省丽江市农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农业生态系统特征将其划分为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子系统,建立了关于该农业系统协调度的评价指标范畴,从系统指标体系中选取了19个代表性指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协调度在1998年-2007年间呈现上升趋势。1998年—2004年,系统呈现失调状态,协调等级在4级以下,2005年-2007年呈现弱度协调,协调等级为5级;系统的协调性主要受生态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的影响,在2004年之后,经济子系统和生态子系统的协调度与社会子系统的协调度的绝对值之差减小,农业生态系统由失调状态向协调状态发展。由此可知,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是农业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发展的多维诠释与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由于涉及自然、社会、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多种因素 ,因而对其可形成多维诠释。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它由生态环境子系统、资源子系统、智力支持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人口子系统六个子系统和国家SD系统、专属区域SD子系统、综合实验区SD子系统、单元SD子系统四个层次构成。  相似文献   

19.
在参考众多农业可持续发展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针对甘肃省定西市的自然经济状况,建立定西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和综合评价法对定西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定西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低,其中安定区和临洮县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极弱,通渭县、陇西县、渭源县、漳县和岷县均处于非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20.
基于系统协调理论的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系统协调原理,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出发,分析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概念、内涵、系统组成和作用机理,研究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中诸子系统协调发展问题,并对河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经验证,其结果是可信的。最后提出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