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们可以将思维方式划分为本源性和实用性两个层面,前者指一种文化之象征性地把握世界的基本或核心构架,后者则指基于这种基本或核心构架而敷设的象征性地把握现实生活的具体方式。文化即为思维活动的创造物,两个层面的思维方式分别对应于理想性文化与现实性文化。当现实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之时,实用性思维方式层面必定会发生变化,而本源性思维方式层面则有可能不发生变化且倾向于不变化。这意味着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用性文化的改变虽必不可免,但国人有可能在理想性文化层面保留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而不必追随西方的思维方式。但这种本源性思维方式与终极文化理想的不变与实用性文化及思维方式的巨变,不可避免地要在思维方式以及文化的两个层面之间形成一种错位和紧张,并造成种种文化焦虑。消除这种紧张、龃龉,正是今天国人必须直面的现实和必须自觉承担的文化创造任务。这一工作不可能是各种元素之间简单的排列组合,而必然是一种基于中国本源性思维方式对于外来文化的重构。这种重构的实质就是在中国本源性思维方式及文化理想与新的现实生活以及与之匹配的实用性思维方式之间重新建立起一种搭挂关系。  相似文献   

2.
马克锋 《社会科学》2013,(3):140-146
中国文化中"天下一家、中国一人"大同理想的创设、演绎与传承,无疑是世界主义观的中国版本;西方世界主义的发展演变,说明世界主义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西方世界主义的核心思想与中国文化精英的最终诉求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3.
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全面深邃的文化理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庸之道是中国思想与文化的灵魂的直接诠释,它意味着一种全面深邃、具体而微的文化理想。这就是,当下地打开天下,个体地接纳全体。这意味着,这一理想既表达了一种宇宙论的全体视野,也表达了个人在其日常生活的当下承担世界的责任意识。而这样一种文化理想必须通过“艺”才得以在个人的生活申展开,中国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必须被理解为“六艺”之学。而在当今时代,中国以及世界与中国自身的脱离,恰恰就是与这样一种文化理想的脱离,由此一脱离进而导致了我们的文化与自然、与天下、与每一个普通生命的脱离。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把理想性与现实性真正统一起来主要是在批判资本主义中形成的.在这种批判中,马克思解决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问题至少经历了两个思想上的飞跃首先,从理性过渡到人性,并以此为基础从人性的解放过渡到人类解放,再把人类解放和无产阶级的解放联系在一起,从而找到了实现人类解放理想的现实力量;其次,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础上,从现实经济关系中完成了从"人的本质力量"到"生产力"的飞跃、从"类"的关系向"交往"(生产)关系的飞跃,找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从而找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途径、规律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论庄子的理想人格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默  金艳滨 《北方论丛》2005,3(1):55-58
庄子的理想人格是"能体纯素"的"真人".其主要内涵可归结为超群绝伦的神异气质;不随物迁而游乎尘外;超越生死的真情天性.这种真人理想人格的追求与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核心是一致的,其对后代文化与文学中"真人"形象的人格建构影响深远.从当代文化的层面观照,庄子的理想人格在一定意义上可以陶冶人的精神情操,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人格境界,因而在当今的文化人格建构上仍然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化诗学视域中的生态批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生态文学的文化批判特性与生态批评的问题意识决定了生态批评的文化批评本质.以文化批评为本,将生态批评置于文化研究的视域内来考察,有利于建构更为科学合理的生态批评理论体系.生态批评可以借鉴和利用"文化诗学"的特色和优势,突出生态批评的跨学科性、跨文明、跨文化性,重视批评的审美性原则,寻求文化性与审美性之间的和谐统一,为探索和建构自己理想的批评模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化史上 ,知识分子早年激进而晚年回归传统的“精神还乡”现象屡屡出现。一方面 ,还乡者在晚年所要皈依的只是传统的“理想性文化”,而对现代化的“实用性文化”却并不回绝 ,这就决定了另一方面 ,在理智上图存的坚定信念使还乡者接受了文化时代性 ,但在情感上 ,他们却更为认同文化的民族性 ,亦即作为精神家园的民族文化理想。实质上 ,这种两难心态正是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矛盾在知识分子内心中的投影 ,文化“精神还乡”的实质亦不离于此  相似文献   

8.
关于新世纪价值趋同与价值多元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新世纪人类价值的趋向,不能不立足于经济全球化这样一个基本趋势之上.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后果是将导致全球社会结构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的转变,而这将导致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三大领域中价值的分离性发展.买用性的政治、经济价值由于紧密相关于经济政治活动,在经济、政治全球化过程中将趋于某种程度的齐一化或"同",而理想性的精神文化价值则由于领域分离而远离政治经济活动,从而在全球化过程中有可能保持各民族之传统,在全球范围内构成一种各个传统文化理想和平共处或"和"的状态.  相似文献   

9.
张炯 《学术探索》2006,1(2):119-126
先进文化与文学理想存在着互动的关系。先进文化是由社会群体共同创造的,它影响到作家艺术家的文学理想。先进的理想必然是先进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本文从什么是“先进文化”以及“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应在何种意义上理解“文学理想”,先进文化在历史上与文学理想有何关系,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等文学作品中的理想是怎样表现的,正面人物和英雄形象的创造与文学理想有何关系,先进文化与文学理想的互动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何重要性等六方面,探讨了先进文化与文学理想的历史和逻辑的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同时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赋予文学艺术以新的时代思想和丰富的精神内涵,所要发扬的就是当代的先进文化和先进理想。  相似文献   

10.
理解尼采早年文化理想及其内在矛盾是理解尼采早年思想与写作,尤其是理解尼采1876年思想转变的关键.尼采早年的文化理想是建设一种与现代文化完全异质的新型文化--艺术文化与悲剧文化.献身理想与强烈的自我意识,非理性的审美主义与理性的求知精神的对立,是尼采早年文化理想中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矛盾的进一步发展,促使尼采逐渐抛弃了早年的文化理想,远离了叔本华与瓦格纳,创造了一系列新的学说.  相似文献   

11.
才亚楠 《北方论丛》2012,(5):132-135
文化批判的终极目的不是解构文化,而是建构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文化.在文化批判中,文化理想建构不可或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范式及相应的文化理想模式.新世纪的文化批判在批评某些文化现象的批评同时,应关注学理剖析,构建文化理想.当代中国需要文化批判的理论武器,需要自己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历史上,士人所代表的"道统"与君王所代表的"政统"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张力,士人竭力维护道统的尊严,使之摆脱对"政统"的依附,成为独立的精神力量.冯从吾在晚明提出以讲学"独行其道",体现了晚明士人面对"政统"的压迫,其政治意识发生转变,期望以"内圣之学"挺立道统.儒家"内圣之学"是道统超越政统的内在依据;而确立士人群体独立的生存方式,是超越的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13.
唐代的社会政治体制较之前代更加完备,其君臣关系也更具有典范性,这是经过唐代小说家的审美心理中介,艺术化地升华为唐人小说中鲜活生动的君臣关系理想图景.这主要由三个层面建构而成:从理想国度层面虚构的"杂于千官"的最高境界;从社会政治层面着眼的君明臣良的理想范型;从道德与人性层面观照的君宽臣安的良性形态.这是唐人小说丰厚文化意蕴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超时空的认识意义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理想人格,反映的是人们对完美人格和完美人性的憧憬和向往。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教育人、培养人和塑造人的目的的过程,其本身也是建构理想人格的过程。在确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人格理论作为当代理想人格建构基本价值取向的同时,还应当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意识、西方文化的理想人格意识及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人格意识、当代理想人格的灵魂———创新人格纳入视野。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文化视角,深入分析了林语堂文化家庭小说《林语堂三部曲》中的“家长与丈夫”形象。认为这些形象具有儒道融合、中西融合的复合性文化品格,表现出鲜明的哲理性、象征性、理想性的精神特征和艺术审美特征,体现了林语堂儒道融合、中西互补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16.
"江南"或"东南"的自然山水、人文特质和社会环境,对龚自珍的生命历程、精神世界以及诗文作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龚自珍来说,"江南"是风景美丽的地方,是温馨亲情依系之地,是身心依归的人文精神港湾,是有利于"人才"生存和施展才能的社会文化空间。"东南望"、"东南隐"或"东南归",是贯穿龚自珍一生的心灵向往和情感诉求。一般而言,龚自珍诗文作品中的"江南",是他的精神故乡和文化绿洲,是和谐愉快、"文致太平"的理想人文世界,是充满"诈伪"的"衰世"的镜子,是其追求个体生命"完全"之道和"清明"世界的精神动力,也是其人文理想价值或人类历史"大道"的探索获取、储存安放"以俟来者"之地。作为一个重心尊情、具有强烈历史意识的知识分子,龚自珍通过其诗文作品中的"江南",向我们展示了人性需求和生存环境的多样性及其对知识分子个体生存和社会共同体生活的重要意义;同时"江南"也成为其表达理想生活、批判现实社会的工具。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浪潮对各国文化的冲击,以及文化的走向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热点.本文将立足于文化分层,阐述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用性文化和理想型文化的特质及其趋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共赢是理想型文化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哲学不是纯粹的"思辨",而是具有立足于现实的实践性品格.它所构建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哲学的"绝对理想"的颠覆与超越,从而彰显出马克思社会理想理论的变革实质.马克思的社会理想是以理想人格与理想社会的双重维度为精神旨归,以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双重品格为理论特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对马克思社会理想理论的当代构建,在此构建中要重新审视并构建理想人格与理想信念,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9.
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我国农民合作社不仅覆盖范围大幅扩张,而且合作水平也有较大提升,但也非议颇多。为此,本文首先以合作社的"理想类型"界定为研讨起点,澄清了合作社质性规定的制度硬核与质性底线;其次,按照合作社成员角色的三重维度(投资者、控制者、惠顾者),从与"理想类型"相差异的成员身份的同一性状况视角出发,通过勾勒出一个合作社类型的理论谱系,以研判在理论上究竟存在几种合作社的可能形态;最后,具体分析了当今中国情境中多种被质疑的农民合作社现实形态及其质性。  相似文献   

20.
理想性与可行性是政治哲学的两个核心特征,两者缺一不可。这也就决定了政治理论的结构和内容构成。一种完备的政治理论应呈现为三元结构,一是理想理论;二是理想理论如何关联于特定社会或共同体的具体社会境况;三是理想理论与特定社会或共同体对同一政治哲学论题之理解的关系如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