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主体需要的合理性是价值判断合理性的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今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念越来越丰富、多样和复杂,相应地,价值冲突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对价值判断的合理性问题的研究就十分重要。而价值论问题在我国学术界争论较大。本文强调主体需要与价值判断的内在联系,从主体需要的内容、程度、满足需要的目的和方式等方面具体分析了主体需要的合理性,并阐明主体需要的合理性是衡量价值判断合理性的标准,主体需要合理性的限度确定了价值判断合理性的限度,以期为人们正确对待多元价值和价值冲突提供理论说明。  相似文献   

2.
政绩属于价值范畴,政绩考核体系属于价值评价范畴,政绩观则属于价值观的一部分.价值理论引导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是价值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笔者从价值哲学的视角,运用价值哲学的基本理论对政绩、政绩观进行界定,剖析了政绩评价各要素对政绩观的制约,总结了政绩观的失范表现,并提出了调适措施.  相似文献   

3.
诗性主体和审美需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后现代历史语境里,主体一方面深陷于文化之全方位的意识形态化藩篱,高度理性化和逻辑化的思维方式,消解了内在的审美感性和审美冲动,失落了诗意化的生存期待和终极的审美信仰;另一方面,沉迷于消费社会的交换价值和符号价值.由此产生心理的物化需要,追逐奢侈的消费欲望和沉醉于知识、商品、名利、权力等现实性对象,导致审美物化的悲剧结果。主体丧失了审美需要和审美判断力,成为感官欲望、技术需要和消费活动的奴隶。在历史和心理的双重情境下,美学呼吁重建诗性主体,既拒绝物化需要,也拒绝虚假和庸俗的审美需要,恢复和强化真实的审美需要,使审美需要的心理动机得到净化和升华。这要求我们必须认识诗性主体和审美需要的逻辑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必须对审美需要有一个审查、清理、澄明而后回归其本质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政绩价值主体易位是指政府官员在实现“政绩”的过程中,以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替代国家利益,使政绩的目标发生置换。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政绩价值主体易位是导致非市场失灵以及资源配置低效率的重要原因。研究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政绩价值主体易位问题,对于树立科学的政绩观,有效地抑制“非市场失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6.
马克思以劳动哲学为基础的法哲学主张从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出发把握法律事实与法律价值的辩证关系,法律价值既要适应法律事实,同时又要超越法律事实,引导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改造.马克思既反对资产阶级自然法学和理性法学的法律价值绝对主义,也反对实证主义分析法学的法律价值相对主义.马克思认为对正义、自由、平等等主要的法律价值观念的理解都不能停留在抽象概念层面,它们都是物质生产劳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物质生产劳动发展不断变化.法律价值观念的具体价值取向取决于物质生产劳动发展的水平.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价值观念是工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其本质是维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捍卫资本的利益所得.社会主义法律价值观念是劳动者的价值观念,其本质是维护与劳动创造等比例的利益所得.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正义,那时,法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就进入历史博物馆了.  相似文献   

7.
论价值主体与价值冲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价值主体是理解价值概念和价值冲突的关键。价值主体由三要素组成,这就是主体的目的性、主体需要的层次性以及主体的态度。本文修正马斯洛的人类个人需要的五层次说,指出人的需要有三个维度(生理的需要、精神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和三个圈层(生存的需要、福利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发挥了罗尔斯《正义论》中的“基本的善”的概念,建立了人类需要和人类价值的圈层结构的状态空间模型。运用价值主体的概念来考察价值的冲突。本文分析了四种价值冲突及其解决的原则,这四种价值冲突是:(1)个人内部的价值冲突;(2)社会内部个人之间的价值冲突;(3)社会系统之间的价值冲突;(4)道德原则之间的价值冲突  相似文献   

8.
价值论的产生和发展能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能否对我国的哲学教科书的改革带来启迪,是本文思考的出发点。文中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世界观过程中选取的历史起点为轴心,考察了马克思、恩格斯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实践为基本范畴的思维痕迹,尝试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价值观的关系是内在统一的。  相似文献   

9.
生态伦理学作为生态哲学的有机构成部分,是学界对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进行哲学反思 的理 性觉醒。近年来生态伦理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在维护生态动态平衡与保护环 境有序循环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所涉猎的领域和研究的课题已经引起中外学界的广泛 关注和高度重视。其中关于生态伦理及其价值主体的有效规范与哲学定位,则成为其理论核 心和实质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以本体论为核心的希腊哲学中游藏着一种不自觉的主体主义思想倾向,这种倾向表现为在自然哲学中“始基”的语言性,在普罗泰戈拉、苏格拉底那里对人的关怀和柏拉图理念论中所潜藏的有别于事实性描述的主体的应然设定,以及晚期希腊思想对认识问题的关注,尽管这一切都隐藏在一种本体论探索的背后。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以人为本理应成为当代中国宪法哲学的基本内核与根本理念:第一,人本宪法哲学价值取向回应了扩展权利的时代要求;第二,人本宪法哲学价值取向顺应了公民加强人权和公民权保障的要求;第三,从历史发展进程角度看,人本宪法哲学价值取向符合立宪主义的价值观。文章还从树立权利本位、宪法和法律至上的思想,限制行政权力,建设有限政府,依法立法,改革司法等方面探讨了切实强化人本宪法学价值取向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西方哲学观从本体论发展到知识论,通过辩证否定,发展到当代哲学的存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当代哲学的先驱,也是在批判理性知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对当代哲学观的最大贡献是引入了劳动观、实践观和共产主义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正确把握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工程主体在进行从造物和用物计划到计划实现的整个活动中体现其价值的存在。对工程主体价值的实现从个体和工程共同体两个层面加以考虑,并分析来自外在环境和自身因素的多种限制。从理论上重视对工程主题价值的实现及制约因素的研究,有益于实现工程主体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凸现工程主体应有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化教学构想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专题化教学的创新尝试 ,实现了哲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突破 ;对哲学考核方法的突破 ,并提出了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具体办法  相似文献   

15.
在科学哲学的历史上,对科学的文化价值的论述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即实证主义文化观与人文主义文化观的对立。这两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科学的文化特征,但各有偏颇。科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活动,不应把科学看做是一种纯粹"客观的"、"中性的"与人无关的东西,也不应该过分强调科学的人文价值,把科学消解于人文文化中,应该从"人类活动"、"人类需要"去理解全部科学,在其内部同时蕴涵着认识价值与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发展变化 ,人们对以往所追求的按劳分配理论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 ,并由最初的按劳动量分配转为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最终提出了按劳动力产权分配的理论 ,反映了人们在实现人的价值过程中的一系列变化。文章试从我们国家对按劳分配概念解释不断变化的角度来剖析人的价值的实现过程 ,揭示出二者是一个历史的辩证统一过程。  相似文献   

17.
以王阳明“致良知”学说为研究对泉,对“良知”本体和“致良知”的工夫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诠释。认为“良知”包含最高的精神本体、植根于心里的天理、至善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原则三层意思,“致良知”的工夫包括“无事时存养”“有事时省察克治”两种,而“良知”本体和“致良知”工夫的连续互动过程是“致良知”学说的必然呈现,并概括总结“致良知”学说中包含的自律精神、自主精神和求真务实精神。  相似文献   

18.
笛卡尔理性主义哲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笛卡尔理性主义哲学的形成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的理性传统的促进,即古希腊哲学理性传统的深厚影响、中世纪哲学理性精神的充分准备、文艺复兴人文思想的有力冲击。笛卡尔理性主义哲学给欧洲大陆唯理论和其他哲学的发展以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关心的核心问题.也是世界进步的主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技术无疑充当了“发动机”的角色,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前进步伐,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化成就.同时也带来了人类所不期望的后果。从技术哲学视阈去审视,技术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在技术与人、技术与自然以及技术与社会发展等层面上无不体现出相悖性关系。正确认识其相悖性,理性面对当代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是破解相悖性应该采取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