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敖,汉初名臣,其入汉初十八元功之序虽《史记》、《汉书》、《古文苑》等多有记载,然实非汉高祖六年时刘邦所封,概因吕后二年诏颁布后,陈平等迎合吕后之意曲升之故也。  相似文献   

2.
吕后这个历史人物,究竟是应当肯定,还是应该否定? 许多同志对吕后是根本否定的,他们认为吕后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个“叛国篡权的野心家、阴谋家”,“是阴谋家、野心家的一生。她大搞阴谋诡计,排除异己,扶植诸吕”,“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显然,这些观点博得了史学界大多数同志的赞同:先是某些省在高考中出题,要考生举出吕后大搞阴谋诡计、叛国篡权的例子;接着,人们在论述汉初七十年社会经济恢复发展时,“开除”了吕后掌权的十四年,西汉初期的历史从刘邦直接“飞”到文帝;最后,到目前为止,在人们的头脑中已经相当牢固地树立了这样的观念:吕后是历史的罪人。  相似文献   

3.
<正> 陆贾(约前240—前170年),汉初著名的政论家、思想家和史学家。其生平事迹见于史载者仅有以下三事:一、在高祖和文帝时,曾前后两次出使南越,说服南越王赵佗归属汉朝;二、刘邦与吕后死后,他出谋划策,使周勃和陈平联合起来粉碎了诸吕之乱;三、他曾向即帝位不久的刘邦提出“马上得之(天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的问题,引起刘邦的重视,命他总结秦所以失天下、汉所以得天下以及古代国家成败的经验教训,结果陆贾著成《新语》十二篇,从那些经验教训中引申出他自己的治国主张——这一点正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4.
汉文帝刘恒,生于汉王(刘邦)四年(前203年),卒于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终年四十六岁。高后(吕后)八年(前180年),刘恒二十三岁即天子位。他在位二十三年期间,为扭转汉初凋敝的经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调整了生产关系,发展了生产力,促使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在安邦治国方面取得卓越的成效,出现了封建社会初期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翔实史料,力图论证:1、汉初皇嗣之争是刘邦一手挑起的。这份争执,终致刘、吕两败俱伤,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历史教训。2、吕后临朝听政后,并没有改朝易制,中央统治机制依原来轨道运行,人民“衣食滋殖”。  相似文献   

6.
张良死年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书·张良传》云:高帝末年,张良“乃学道,欲轻举。高帝崩,吕后德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之过隙,何自苦如此!良不得已,强听食,后六岁薨。諡曰文成侯。”据此,知张良之死,在刘邦死后六年,亦即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司马光《资治通鉴》系张良死年于是年,正  相似文献   

7.
读了《晋阳学刊》去年以来刊登的有关周勃与“安刘”关系的文章,很受启发。但是,对如何理解所谓“安刘”、怎样评价吕后、以及刘吕之间这场斗争的实质,似乎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不揣浅陋,略抒管见,以就教于同志们。一何谓“安刘”? 当上皇帝、志得意满的刘邦最关心的是怎么保住刘氏天下。“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正唱出了他的心声。刘邦把天下看作私人的家业,自然他也认为  相似文献   

8.
<正>据《史记·魏豹彭越列传》,西汉初,梁王彭越被告发谋反,废为庶人。吕后向刘邦建议斩之以除后患,刘邦同意,“于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1](P2594)据《汉书·百官公卿表》,高帝五年至九年义渠任廷尉,十年,宣义为廷尉,十二年口育(名育,姓氏不祥)任廷尉。[2](P747-749)也就是说,自汉五年(前 202)刘邦即帝位直至他去世,担任廷尉者中无“王恬开”其人。又据《史记》之《高祖本纪》及《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功臣年表》,彭越之诛在汉十一年(前196),而 育正是该年起任廷尉的,他的前任是宣义。  相似文献   

9.
贾谊     
贾誼(公元前二○○年——前一六八年),洛阳人,曾经跟秦博士张蒼学习《春秋左氏传》。十八岁时,因为能詩善文,被河南守吴某召置门下,吴升任廷尉后,便把二十一岁的贾誼推荐給汉文帝,当学术方面的諮詢官(博士)。一年后,贾誼又升为太中大夫。“汉承秦制”。西汉初年,刘邦、吕后都推行了法家路线,但由于诸侯王封地很大,力量很强,影响了西汉中央集权的统治。文帝也是个法家,他重用贾誼,对他提出的一些建议,多所采纳,引起了诸  相似文献   

10.
《记·陈丞相世家》附王陵事云:“孝惠帝崩,高后欲立诸吕为王,问王陵,王陵曰:不可;问陈平,陈平曰;可。吕太后怒,乃诈迁陵为帝太傅,实不用陵。陵怒,谢疾免,杜门,竟木朝请,七年而卒。”按吕后欲王诸吕事,在吕后元年(公元前187年),王陵于是年免归,凡七年而死,则王陵之死在吕后七年,公元前181年,亦即吕后死前一  相似文献   

11.
刘邦《大风歌》情感底蕴新探─—兼论汉初翦灭异姓诸侯王之得失范天成西安教育学院语言文学系秦亡汉兴之际,曾产生两支震烁古今的楚声短歌:项羽的《垓下歌》和刘邦的《大风歌》①。在秦末历史舞台上,项羽和刘邦扮演了两个最重要的角色。他们共同灭秦之后,又为争夺天下...  相似文献   

12.
<正> “四人帮”横行时,吕后红得发紫;“四人帮”垮台后,吕后臭不可闻。历史上的吕后到底是个什么人?今天到底应该如何评价?江青歪曲、吹捧、自比吕后是为了实现她的政治野心,需痛加批判。过去通行的做法是把相差两千二百多年的两个人捆起来一齐打,为批判江青就打倒吕后。这在表面上看来是很“旗帜鲜明”的,但这是一种简单化的做法。这种批判方法实际上还在影射史学的迷魂阵里翻筋斗,带着“四人帮”制造的枷锁造“四人帮”的反:江青是以吕后影射自己,而我们的  相似文献   

13.
从互见法的角度来重新审视韩信的"谋反",我们能得出相对客观的结论,即韩信谋反之罪是刘邦、吕后忌惮其能的结果。从互见法的角度分析薄太后为周勃的"辩护"、彭越的冤案、萧何的遭遇等,可以证明韩信的清白。韩信谋反案在档案文书中早有记载,司马迁作为汉朝史官,只能按照"爰书"叙史,这其实是另一种意义的"实录"。对于韩信的悲惨遭遇,司马迁有自己的评判,司马迁通过多处互见法的灵活运用透露出了许多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4.
吕后的“病犬祸而崩”,旧史多以赵王如意作崇为解,后人又往往视为不经之语。然而以医疗史的视角,从《史记》、《汉书》等书对吕后遭遇犬祸记述的异同,袭击吕后仓狗的出没特征,吕后由腋伤、病重到亡故的时间、症状及其在此期间的表现,细加考索和探究,汉人“如意为崇”、“妖象犬形”等看似荒诞的记载,实际隐喻着对吕后病状的合理描述,其中透露出的种种迹象表明:吕后腋伤起于狾狗的抓咬,最后的死亡也是因狂犬病的发作所致。  相似文献   

15.
《人文杂志》1986年第三期发表了周嘉向同志为刘邦“平反”的文章,题为“为刘邦辩一言——读《史记·项羽本纪》”(以下简称《辩》)。  相似文献   

16.
奏亡之际.楚强汉弱。刘邦鉴于彭城之败,施“造势”战略.终诛灭项羽,创立汉朝,其战略思想,浑慎完密.本文试予剖析。楚汉战争中刘邦战略思想,以公元前二五年汉军彭城之败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公元前二七年.在刘邦屈就汉中,怨恨项羽之时.萧何根据。今众不如,百战百败”的实际情况;提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之策①.不久韩信又指出.项羽“其强可弱\建议刘邦“举而东”定“三秦”.“东向争权天下”.萧、韩的这些策划,为刘邦所采用,成为了楚汉战争前期刘邦的战略思想(以下简称“前期战略”)。其主要内容是…  相似文献   

17.
项羽入关后施行削弱刘邦的战略,通过迫其称臣、迁其汉中、削其军队等一系列举措,极力压缩刘邦战略发展空间,楚汉双方因此得以维持一年多的相对和平。而随着项羽东归,失去武力护佑的"弱刘"战略,最终因民心向背而为刘邦破解。考证项羽集团所推行的"弱刘"战略,还有助于厘清相对模糊的历史细节,比如鸿门宴事件中,项伯应是衔命谈判的使者而非告密者,刘邦受封后即赴南郑就国,并非于四月和诸侯一起罢兵戏下。  相似文献   

18.
垓下之围 ,项羽作《垓下歌》。高帝十二年 ,刘邦作《大风歌》。其中有楚歌的背景 ,有二人性格文采的因素 ,同时也与当时一个具体历史条件密切相关。当时最重要的事情是战争 ,战争中的关键是骑兵。《垓下歌》和《大风歌》的创作受到了这一历史条件的影响。楚汉相争 ,刘邦多次败于项羽 ,即如诸葛亮《后出师表》所说 :“高帝明并日月 ,谋臣渊深 ,然涉险被创 ,危然后安”。刘邦既有天下 ,置酒洛阳南宫 ,和群臣议论取天下事 ,得意于张良、萧何、韩信的帮助。这些史实是人们所熟知的 ,但是 ,楚汉相争数年苦战之中还有一些细节 ,尚未引起人们注意。…  相似文献   

19.
黄凤金 《快乐青春》2011,(1):46-46,55
刘邦手下的大将韩信,智勇双全。当时,他并不是直接去投奔刘邦的,而是先投奔项羽,因项羽看不起他,才转而去投奔刘邦的。  相似文献   

20.
称霸者必亡     
秦亡之后,有个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此人爱个人独裁,谁的意见也听不进。另一个人叫刘邦,就是汉高祖,他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是封建时代被历史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五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这个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称霸者必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