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它强调的是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交际功能,更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译文和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公示语是一种特殊的应用文体,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公示语翻译是翻译研究的新领域,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公示语的汉英翻译存在很多问题,但功能翻译理论为避免公示语错误译文的出现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文章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入手,旨在规范齐齐哈尔市公示语的汉英翻译,进一步提升齐齐哈尔市的对外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人民创作了很多经典名篇,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值得向世界传播的文化珍品。但是由于汉语言文字的特殊性,古文的对外翻译始终是一个难题。以英语为例,探讨了文言文的对外翻译原则、评价标准及评价主体,并结合文言文的特征提出了一个翻译模式,以促进我国古代文学的对外翻译与传播。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是文化大省,河南旅游的对外翻译也是中原文化的对外翻译。中原旅游资源包含丰富的文化信息,由于文化差异,汉英翻译存在许多的限制。“三贴近”原则是关联论、功能论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是促进中原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4.
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的综观整合性研究,翻译生态环境是重要的研究视角之一。唐诗的翻译在对外翻译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同国度不同时期问世的译本风格各异,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面向的翻译。从生态翻译学角度,考察翻译生态环境下译者的成长、译本的风格及译作的社会效应,得出译本的多元化是客观的、应当得到包容和肯定的;其存在不但具有文学价值,也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专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以及各个领域对外合作交流的日趋频繁.社会对外语专业的翻译人才需求更加迫切,尽管我国在翻译事业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高端英语翻译人才仍然相当匮乏,尤其是科技翻译、同声传译人才,这势必影响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对外传播,所以,高校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应适应时代发展趋势,注重语言能力培养,不断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相似文献   

6.
外宣翻译是一国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窗口,对提升国家软实力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外宣翻译错误较多,影响了外国受众对我国国情的认知和理解,影响了对外交流和传播效果,还不同程度地损害了我国的国家形象。坚持外宣翻译原则,重视国际话语权,政府予以高度重视并大力培养外宣翻译人才,以及将系统的外宣翻译研究纳入国家语言发展战略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传统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方式,而且这种交流建立在平等这个假设的基础上。当代翻译理论加深并扩大了对翻译的认识,使我们可以站在新的高度上重新审视翻译,认识到文化翻译中的不对称性和翻译实践中所产生的叛逆和扭曲现象,同时也认识到文化借助于翻译所进行的对外传播与征服的目的。传统理论把翻译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置于真空之中,没有看到这种活动受到了社会文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并最终导致了文化交流的变形。翻译的本质并非纯粹的文化交流,而是一种有目的、利己性的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8.
论对外宣传翻译中的Skopos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译文功能理论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而对外宣传翻译强调的就是译文功能,即让更多的国家了解我们国家、组织和企业。对外宣传翻译质量的高低决定对外宣传的效果,影响目标受众对宣传对象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在对外宣传翻译中遵照Skopos翻译原则,有助于表达原文意图和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Skopos翻译原则为对外宣传翻译工作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翻译策略和技巧。  相似文献   

9.
对外报道对于正确传达中国声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外报道的英译不同于单纯的汉译英,其翻译更注重传播效果。对外报道英译的有效策略是在政治内涵、文化内涵、语言表达等方面追求译语与源语的最佳关联,从而保证对外报道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0.
蒋成侠 《国际公关》2023,(14):110-112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政治经济影响力的不断壮大,中国文化在国外的传播力依然还有待努力实现同步大幅发展。在英语对外翻译层面,文化推广的需求以及种种文化挪用现象提醒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对外翻译的目的及策略,采用更为科学适宜的英语语言翻译,警惕和避免被文化挪用,这在当前是十分可行且必要的,而这也是本研究的目的与中心内容。希望借此可以为对外文化传播和翻译提供一些新思考。  相似文献   

11.
英语翻译实践过程中,在遵循翻译理论原则的基础上,要注意翻译技巧的应用,同时也要掌握影响翻译效果的文化等其他因素.以"偷"字的汉英互译为个例,从解释性、实用性、趣味性的角度论述了将翻译理论应用于实践翻译中的重要性,对英语学习者和翻译工作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宗教文化视角论译者的翻译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比较了《红楼梦》的两位英译者的不同译文,并从宗教文化的视角证明,译者自身文化背景的差异,对宗教文化因素处理方式不同导致了译者译文风格与译文导向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埃兹拉·庞德不仅是伟大的诗人,他还是著名的翻译家,翻译事业在他的一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自主性翻译理论不仅激励了他的诗歌创新,而且为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基石.本文主要从阅读庞德的文章"Guido's Relations"入手,探讨庞德诗歌翻译理论的意义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明清以来的西学中译史,论证了西学中译的文化杂合及非文化殖民性,为防止后殖民翻译外延内涵无限扩大化提供了佐证。西学中译的主流不是后殖民翻译所能涵盖的,而是属于正常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中外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不但来自西方的学说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相和社会面貌.而且中国思想也在西方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火烧赤壁"与"开门红"谈中餐菜名的英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中餐菜名的翻译对国内的中、高档酒店和海外的中餐店变得日益重要。菜谱中富含中国历史文化信息的菜名的翻译对传播中国文化起着促进作用,但菜谱中这些菜名的翻译却五花八门,缺少比较统一的规范。本文以此为重点进行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文学翻译审美的陌生化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陌生化理论对文学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为翻译的审美客体的异域性及杂合性能给审美接受者以新奇的审美享受,赋予文学翻译的陌生化特征。文学翻译审美的陌生化意味着避免将文本归化成译入语读者所熟知或显而易见的内容,而是将源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的保留即异域化、将陌生化的手段保留或将源语文本的语言文化差异与平行文本的诗学特征杂合即杂合化,使翻译审美主体和审美接受者不断有新的发现,从而延长其关注的时间和感受的难度,增加审美快感,并最终使其在观察世界的原初感受之中化习见为新知和新奇,产生新奇感。它包括翻译选目陌生化和翻译语言文化的陌生化,是翻译审美和翻译伦理的要求,其本质特征是违背特定时期的翻译规范,特别是审美接受者的期待规范,造成陌生化效果。  相似文献   

17.
针对 Peter Newmark提出的翻译理论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并且对在实践中如何应用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指出翻译是一种语言文化表现形式转换成另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的过程 ,要求译者在语言操作时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 ,才能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翻译在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和融合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合译”占据了翻译史的重要一隅。以佛经翻译、《毛泽东选集》英译、马恩列斯著作中译为例,找出不同时代采取合译的共性和个性,从而增进对翻译事业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文化翻译与文化身份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过程,更是一种文化接触与互动手段。文化翻译则是异域文化接触与互动的媒介,其结果传达了并域文化身份,实现对了异域文化身份的塑造。文章从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出发,阐述文化翻译对文化的影响及其塑造异域文化身份的原因。文化身份的开放性要求译者顺应全球化语境发展的需要,摒弃强势文化中心论,采取异化翻译策略,保留文化异质,真实再现原作所要表达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20.
佛经翻译策略与佛教的中国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佛教中国化既是异族文化思想在本士传播规律的必然要求,也与佛教界人士所采取的正确传教策略有不可或缺的联系。就佛经翻译而言,它既是传播佛学的手段,又是佛教扎根于中国的前提。为了适应佛教中国化的需求,归化策略必然成为译经者首选的翻译策略,它能在佛经翻译中把统治阶级利益和向往佛法人士的阅读需求结合起来,推进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