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村民自治是我国乡村治理的法定模式,致力于让村民通过政治实践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目标。由于我国乡村民主化发展程度有限,促使精英治理成为乡村自治过程中的必然。村民自治导向下的精英治理有其存在的积极意义,但由于精英治理自身存在不足以及乡村各方面发展程度有限,使得乡村精英在引导村民走自治化道路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境,这些困境相对限制了村民自治向更高水平的过渡。采取一定的措施促进精英治理自身的完善以及带领村民向民主化治理方向迈进是摆脱乡村精英治理困境,实现乡村善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我国法定村级治理模式是村民主导的自治模式,但实践模式是由少部分人主导的精英治理,不能对普通村民的诉求作出很好回应。基于传统接续与现实基础,乡村精英治理有其存在的历史性和客观性,并在引领乡村社会发展、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发挥示范引领功能、促进村庄秩序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乡村精英治理与村民自治在治理理念、制度、方式等方面存在现实冲突,具有向村民自治转化的必然。通过健全非治理精英吸纳机制、完善乡村精英外在制约机制和内在道德约束、提高村民民主参与意识等策略,使乡村精英治理逐渐过渡为广泛参与的村民自治,在融合过程中走向民主化和法治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的主旨在于尝试从法律社会学的枧角,透视中国农村社会中实际存在的各种因素对村民自治的影响和作用.文章将首先对村民自治的内涵进行定位.进而论证在村民自治实施过程中借助本土资源,实现农村秩序重建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继而作者将依次分析习俗、权威(地方精英)、法律在村民自治中的角色与功能.  相似文献   

4.
转型期村庄权力诸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以推行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共同作用下,转型期村庄权力结构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其最显著特征是非治理精英权力的突显。非治理精英的崛起增加了村庄权力运作的复杂性,也为村级权力合法性的生成提供了可能。此外,村庄权力的价值目标是一种以经济动机为主,渗透着社会动机的目的导向。  相似文献   

5.
现代村庄治理模式探析——基于农村社会分化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建构了一个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内容、体现大众民主平等的村庄治理模式,这种模式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农村出现了社会分化,主要表现为农村社会成员的职业分化、农户的分化和农村社区的分化。农村的社会分化带来农民观念的改变,也催生了精英治理这种村庄治理模式。从理论和实践来看,“精英”治村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精英”本身需求也成为精英治村的动力,因此,“精英”治村能够带来村民面貌的焕然一新,是村庄治理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乡村精英是在中国农村对村民和社区结构产生重要影响的,最具尊重和影响力的人。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上接天气(党和政府)下接地气(村民)的中介作用。乡村精英参与乡村治理具有推动乡村文明发展的正面作用,同时也有利己行为和权力偏向等局限性。我们要积极发挥乡村精英在乡村治理中的模范带头、组织管理、技术服务、经营管理、观念更新等积极作用。同时要建立健全乡村精英参与乡村治理机制和精英吸纳机制,为乡村精英参与乡村治理搭建舞台。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育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7.
乡村精英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农村政治传播的重要主体。村民自治的过程,离不开政治传播。文章试图通过对农村的调查研究,围绕村民自治,运用政治传播理论,分析探讨乡村精英介入政治传播的原因及其介入政治传播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在村民自治的背景下,我国农村治理主体多元化成为农村治理的必然趋势。基层政府、农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广大村民都成为农村治理的重要主体。但由于我国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改革是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的一次不彻底的改革,在农村治理的实际运行过程中,仍然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单中心"治理,致使农村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实现遭遇到了种种困境。针对此,笔者从改革农村治理主体、完善多元合作治理体制两方面探寻实现农村治理主体多元化的路径,这本身也是对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路径进行探求。  相似文献   

9.
在农村社会主体缺位、村民组织化低下的条件下,乡镇政权在项目实施中往往会形成选择性治理的行动偏好,而乡村治理精英契合了这种偏好。通过构建乡镇政权、治理精英、村民三者间的行动逻辑的理论框架,可以发现精准扶贫中乡镇政权采取选择性的治理行动是源于以下几点:其一,村民主体缺位制约了乡村的扶贫项目承接能力,使得乡镇政权倾向于项目承接能力强的村庄;其二,在自上而下严格的绩效考核和控制下,乡镇政权为了完成考核任务无奈追求"短期效应",将资源投向短期能够产生效益的村庄;其三,在村民主体缺位、村庄组织化低下的境遇下,乡村治理精英参与乡村扶贫契合了乡镇政权追求政绩的偏好,成为乡镇政权确定扶贫项目流向的重要影响因素。最后,由于精英治理存在"精英俘获""不稳定性"等问题,乡镇政权在精准扶贫中应该积极转变过度依赖精英扶贫的理念,向培育社会组织、多元化扶贫主体转变。  相似文献   

10.
农民治理参与缺位是影响乡村振兴进程的重要障碍,解析农村治理中的农民参与不足对改善乡村治理和推动乡村振兴具有积极意义.以C市Y村公共池塘资源治理为例,基于"基层(乡镇)政府-农村-农民"整合分析框架解释农民公共事务治理中的"漠视"现象.结果表明:农民"漠视"本质是农民治理参与不足、意愿不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政府层面,基层政府治理悬浮、功能缺位,导致行政动员能力不足;农村层面,农村转型期空心化,治理机制(利益、情感和规则)不健全,导致治理能力不足;农民层面,农民进城、精英缺失,缺乏收益分配和利益关联机制,导致村民参与不足.破解该问题关键在于夯实基层政权建设、提升政府权威及其行政动员能力,健全乡村自治体系、提升自治能力,培育治村能人弥合治理结构洞、构建村民利益联结机制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乡村精英分为外出精英、回归精英和留守精英三类,探讨了乡村精英对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正负面影响,并就如何利用乡村精英的优势资源来建设民族地区的新农村提出三点建议:即提升乡村吸引力和凝聚力以吸引资金和精英的回归,改善村干部待遇以提高乡村精英的参政热情,整合精英与群众的力量以共建新农村。  相似文献   

12.
地方精英是影响俄罗斯政治进程的重要因素。俄罗斯地方精英是苏联社会转型的结果,不同时期俄罗斯地方精英的构成不同。当前联邦中央对地方精英的治理理念已从放任转至限制。俄罗斯地方精英的未来发展取决于联邦精英的行为模式和地方精英之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苏南乡村精英迁居城市的原因及其对原居村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乡村社会中精英群体的研究一直是中国农村社会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特别是对处于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有的很多研究都是把乡村精英固定在乡村社会当中进行研究,而忽视了精英的流动现象。本研究即是以苏南地区普遍出现的乡村精英迁居城市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分析导致乡村精英离村进城的原因和由此带来的对他们原居村庄的各方面的影响,以期加深我们对于转型期中国农村社会的认识,丰富乡村社会精英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必须发挥妇女的主体性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受父权文化的影响,农村妇女通常在社会和家庭中处于从属地位。通过对陕南两县8名农村女性经济精英进入村庄权力中心、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进行考察,在“资源-文化”视角下分析她们如何从经济精英转变为治理精英并探讨其参与村庄治理的意义。结果发现:经济地位的提高是引导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治理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冲破传统性别文化束缚、改善不平等性别权力结构的关键。农村女性经济精英凭借自身的能力和性别优势在村庄治理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从而推动乡村善治,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5.
清代北京会馆的政治属性与士商交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是北京会馆迅速发展的时期,既有众多的士人会馆,也有不可小视的工商会馆。北京士 人会馆的出现与发展始终都与官僚政治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属性。而无论是士人会馆还 是工商会馆,其作为以地域为纽带联络同乡同籍的公益机构,在修睦、敦谊、敬神庥的过程中,也为士商两个阶 层、两种文化提供了一个相互交融的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6.
知识精英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它又不是万能的.长期以来,由于过分迷恋于政治情结、启蒙心态和终极关怀,使知识精英出现了严重的角色扭曲.新时期,知识精英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主要应在创建多元文化、维系和谐关系、促进机制创新等方面有所建树,力争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实现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开始扩容,大量农村走向了被动城市化的道路。社区精英作为城市化社区的一个重要的群体在治理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缘于社区精英自身角色的变化、政府的支持、社区居民的选择、精英自身的利益等综合性作用的结果;同时在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必须适当对社区精英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规范和限制,逐步走制度化的社区治理之路,培育社区意识。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社会的"皇权止于县政"为乡村治理留下了相当的"自治"空间,乡村精英人物顺势担负起了这一职责。随社会历史的发展变革,国家权力逐渐深入下沉到乡村社会基层,加强了国家对乡村的控制和资源获取,因循这一现实,乡村精英人物也不断受历史的裹挟发生演变分化。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一百多年来,乡村精英研究的范式经历了如下转换:从乡村精英地位和功能的研究到乡村精英角色的分类研究再到乡村精英的结构及其变迁趋势研究等逻辑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19.
元末割据政权林立,江南地区的文人们无法像前辈们那样跨区域漫游,广泛结交异地师友,更新创作理念和提升创作水准。洪武初年,朱元璋打破了唐宋两朝以朝官为正史纂修主体的传统,征召三十余名江南地区的知识精英赶赴金陵修撰《元史》。这群修史文人得以摆脱原有的地域限制,在首次作为大一统汉家王朝都城的金陵相聚,自由地进行思想、学术与文艺的交流,实现了婺州、吴中与大都三大文人群的融通和各区域文人群的内部整合,拓宽了自己的胸怀、视野和审美。修史文人们也积极组织与参与雅集、送别、题序等各种文学活动,创作出一批高水平的文学作品,并提出满足政权需要的文学理论,初步完成了都城文坛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论拉斯韦尔的精英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罗德·D·拉斯韦尔是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者和精英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理论贡献主要在于把精英分析扩展到了政治舞台之外的广大领域,并对精英的统治方式进行了深入而独特的研究,在西方社会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