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论湖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湖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具有良好的资源基础、设施基础、市场基础与经验基础,湖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可采取民俗动态开发、民俗观赏开发和民俗商品开发三种形式,开发中应遵循变分离为融合、变分散为集中的原则,注意凸显特色、突出重点、推出精品。  相似文献   

2.
西府民俗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既有观赏愉悦、游戏娱乐、历史延续、信仰朝拜等文化价值,又有民俗旅游和民俗商品等经济价值.西府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坚持一馆、二街、三庙、四园、五村、六节的模式,即建立和完善民俗博物馆;建立民俗文化一条街;展示庙宇民俗文化;建立西府民俗主题公园;举办形式多样的民俗节日等,从而将西府民俗文化的资源转化为财源.  相似文献   

3.
民俗艺术生产主体、营销主体和消费主体是生产、流通、消费完整链条上的三方积极能动主体。生产制作主体具有自觉意识性、主导性、趋利性等特点,消费主体具有能动性与受动性并存、集体从众性、实效性等特点,营销主体具有协调性、趋利性、敏锐性和前瞻性等特点。它们互相依存,相互影响作用。民俗艺术应用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各方角色定位的准确性、利益诉求的兼顾性。  相似文献   

4.
文化节日是一种继承与传递文化传统的手段,旨在通过文化的赓续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从内容上划分,文化性节日主要包括传统的民俗性文化节日、政治性文化节日和经济性文化节日。民俗性文化节日与政治性文化节日以传统文化意涵为根基,依赖正式制度的认可而确立,具有重要的社会教化与社会整合功能。与之相比,近年来兴起的"双十一"网购狂欢节既不具有传统文化意涵,也没有受到制度力量的影响,却已成为众多消费者主动参与并认可的全民消费节日。作为一种新的消费方式,它是消费社会、网络技术、社会性需求、商业资本等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下被社会性建构的结果。这种建构表现了经济资本在影响大众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生活中日益突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民间年画的产生与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年画是产生于民俗生活中的艺术。年画在空间范围内的传播表现为生产、销售、消费的动态过程,在时间坐标轴上表现为这一过程的重复性,年画具备了一般民俗的基本特征,因而是一种民俗艺术。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舞蹈类项目具有较高的观赏艺术性,易于激发审美主体的审美思维。文章从体育美和民俗美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正确认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舞蹈类项目的审美价值根源。  相似文献   

7.
民俗旅游村寨开发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俗旅游是当今风靡全球的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型旅游,它欣赏的对象是民俗风情。民俗旅游村寨是一种新兴的民俗旅游形式,是民俗风情的集中反映,它犹如一座“自然民俗博物馆”,把各类民俗事象组织在有限的空间与时间里,供游人观赏、体验和探讨。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满足游人求新、求奇、求乐的心理。民俗旅游,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文试图对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作一粗浅探索。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消费心理的变化,近年来,中国传统节日民俗出现了庸俗化的倾向.这些庸俗化的节日民俗不仅破坏了节日民俗活动本身优秀的文化价值,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也扭曲了普通大众关于传统民俗文化的价值取向,助长了社会的不良风气.对此,应通过坚持民俗的多元化价值观与主导价值现相协调、抵制物质利益驱动、处理好传统节日的封闭性文化价值和社会开放性文化价值的冲突、强化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伦理建设等,使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回归本真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9.
古往今来,凡有人群之处便有消费;有消费就有既定的历史习俗惯制。消费民俗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全方位地涉及到经济、政治、民族、伦理、消费方式与心理、消费时尚及其趋势等社会问题,而且彰显出稳定的规律性。但对我国消费民俗的深入系统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诸多学术空白亟待填补。当今经济生活巨变,时代呼唤尽快建立健全一个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新学科——中国消费民俗学。据此,笔者拟对这一待建学科的必要性、学科性质、社会功用与学术价值等基本问题作以引玉式的理性探索。  相似文献   

10.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凡是人类社会中从生产到生活,从物质到精神,从心理到口头再到行为,所有形成习俗惯制世代传承的事象,都属民俗。文艺民俗源于民俗,但不是对民俗的直接记录和简单复制,而是民俗的审美化、艺术化。文艺民俗是创作主体认识和表现生活的重要内容。毫无疑问,民俗是容量最丰富、最有生活底蕴的创作素材。它如同人们的日常用品,被经常触摸,形影不离。创作主体作为社会的民族的一员,始终置身于民俗的土壤之中,当艺术家怀着强烈的创作欲望感受并艺术地表现社会生活时,他已全身心进入浓重的民俗的氛围之中。民俗不仅作为创  相似文献   

11.
施爱东在《学科界限与学术取向》一文中从民俗学与人类学的关系、民俗学界学科取向多元化的现状、当前形势下民俗学者选择研究课题时的趋利性考虑、民俗学从业者未形成一个真正的学术共同体等4个方面论述,否定了民俗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性质。但实际上人类学与民俗学是有着诸多不同的,诸如研究对象的不同与其对所研究的社会或文化现象所持态度的区别;民俗学研究的对象或范围或许宽泛一些,但它是由几方面特征一以贯之的一个整体;至于施博士对当前形势下民俗学者选择研究课题时表现出的趋利性的批评,对时弊的针砭是深刻的,然而却不能作为怀疑民俗学是一门独立学科的依据。需要说明的是,民俗学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严谨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2.
发展生产、促进经济是重要的,但让物质生产与精神安适同步,即让民俗主体获得精神上的安顿更是第一重要的。克服民俗保护中的“术”性,以更高的智慧即老子大道无为自然的精神让民俗主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才是可持续的出路。或者说,在“后文明”的层面维护民俗的心脏,让它有自主心跳,变静态断片式保护为动态“民俗场”的整体性保护,才是民俗可持续存在的根本。  相似文献   

13.
昌黎地秧歌艺术全国闻名并且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走出了国门,对国际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分析了昌黎地秧歌在起源及发展过程中当地民俗起到的重要作用,其人文内涵、表演形式、行当冠名、情节表现、伴奏曲牌都和当地民俗有着密切的联系,并着力从表演形式、行当冠名、情节表现、伴奏音乐等方面全面剖析了昌黎地秧歌与当地民俗鱼水难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柳田国男(Yanagida Kunio)是日本民俗学的奠基人,日本民俗学是以柳田国男为中心形成的。日本民俗学界习惯于把柳田国男提倡、指导和实践的民俗学称为柳田民俗学。柳田民俗学的基本立场是试图阐明普通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及其历史文化变迁。柳田国男认为民俗学是产生于历史学,并从历史学中独立出来的学问。柳田民俗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历史研究方法,即重出立证法。重出立证法是通过对从全国各地采集获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分类和比较研究,阐释日本历史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研究者多将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作家对故乡"民俗"的呈现视为是一种客观写实性反映,却忽略了乡土小说创作与这一时期"民俗"概念的引进、作家"民俗"视野的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究其底乃是对"民俗"这一概念的历史性缺乏敏感。因为"民俗"是一个现代概念,把故土的种种行为方式、生活习惯视为"民风民俗"来进行写作和评论乃是一种现代性现象。对"民俗"视野建构过程的分析将深化对乡土小说现代性内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民俗志是民俗学研究基础性工作成果的呈现。传统的民俗志写作范式往往使民俗志成为一种记录的资料集合,它缺乏对民俗的进一步阐释和解析,并对民俗主体关注不够。随着人类学等学科对其民族志范式的反思,以及民俗学学科自身的发展,学者们对民俗志范式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和探索。传统民俗志撰写中分类的方法并没有过时,关键是如何进行符合逻辑的分类。主体生活串联式民俗志也许是一个积极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在高校开展民俗学教学活动,不仅仅是民俗学学科自身建设的需要,也是高校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的需要,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应对高校的民俗学教学给予高度重视,增加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加强管理,搞好教师队伍和教材的建设,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使高校民俗学教学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民俗学与中国戏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曲民俗研究或民俗戏曲研究作为跨学科的产物,是戏曲研究者和民俗研究者共同关注的;就研究对象言,戏曲民俗研究既是从民俗文化角度深入研究戏曲艺术,又是从戏曲艺术角度深入考察民俗文化;从研究路向看,戏曲民俗研究既可是戏曲学者借助民俗角度研究戏曲,也可是民俗学者借助戏曲角度研究民俗,还可是戏曲和民俗双管齐下的整体性研究。不仅如此,今天我们提倡从民俗角度研究戏曲,对于拓展戏曲研究的学科视野,丰富戏曲研究的学术内涵,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方言不仅自身就是一种重要民俗事象 ,而且是民俗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方言表现民俗的方式有四 :(1)方言单位概括指称民俗事象 ;(2 )方言单位具体陈述民俗事象的内容 ;(3)方言单位旁涉夹带民俗事象 ;(4)方言单位折射出民俗的风貌。由于方言与民俗天成的、经常而普遍的规律性关系 ,有必要建立起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方言民俗学 ,以加强对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论述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问题。我国有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然而,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中西文化的挤压碰撞,我国的民族民间文化出现迅速衰落和萎缩的趋势。因此,要采取立法、宣传等措施,从教育等方面着手来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