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惠星 《兰州学刊》2003,(1):122-123
从书籍的内涵感悟其精神实质 ,以此为整体设计的基本原则 ,以达到书籍精神的和外在的和谐、统一 ,并为读者提供视觉的艺术享受和愉悦的阅读空间  相似文献   

2.
论新时期文学的追怀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我们以俯瞰与统摄的眼光,对新时期文学所呈现的情感世界和意蕴世界进行认真探究时,显然不应忽视一种汇聚已久,并渐趋强烈和浓郁的追怀意识的存在。尽管时下不少批评家已或隐或显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并从不同角度作了涉猎式的议论,我们仍感有必要对它作较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现代中国的历史,在近几十年间,曾一度迷途,走进了死胡同,在几代人的心灵中投下巨大的暗影。理性泯灭,文化断裂,文学也因而失落了清醒的历史意识。然而,步入歧途的历史,毕竟还是历史,毕竟组成着无限延伸的历史链条的一环。严重挫折之后,常常会有一段坦途;而历史的灾难,也总会由历史的进步加以补偿。但这必须是在认真总结并消化了挫折和灾难提供的教训之后。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人们对侗族文学中自然环境描写的认识,主要停留在经济、审美价值层面而忽略了其中的生态科学价值。应该说侗族文学在形象地反映本民族古老历史、独特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文化心理等特质的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意识,主要体现在神话传说、自然环境描绘、自然崇拜和民间习俗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五四新文学的开放意识是从新文化运动中获得的 ,开放意识成为五四新文学发展的巨大动力 ;五四新文学的开放意识的形成是由当时先进的精英知识分子主导的 ;五四新文学的开放意识为满足急迫的救亡需要而从全方位开放逐步走向单一化开放 ,从而逐步发生了变异。  相似文献   

6.
张瑞英  高丽 《东岳论丛》2020,(12):52-59+191
张爱玲文学创作的与众不同,源自其独特的阅人观物方式:她喜欢在大的背景中安置普通人物,以小见大,在俗趣中发现本真。这种阅人观物的方式表现于其散文随笔,见解独到,而且涉笔成趣;表现于其小说人物,则常中见奇,奇中蕴常。女性生活及其命运一直是张爱玲关心、关注的主体。以此方式体察女性,则在被传统男性话语简单类型化的各类女性中翻出了新意,还原了被忽视的自我和被遮蔽的生命本真。张爱玲从中学时代发表小说《霸王别姬》中"姬别霸王"女性意识初现,到抗战胜利后为其编剧的电影《太太万岁》写的"题记",其中对"好太太"各种不近人情的克己之价值质疑,再到1956年身在美国发表的《五四遗事》中对五四青年爱情婚姻出现"三美团圆"的荒唐呈现,她一直都在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和丰富着她对女性的思考。而1940年代代表其思想和艺术水平的《流言》和《传奇》,更是从理论和创作两个方面系统深入地阐释了张爱玲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7.
朱献贞 《齐鲁学刊》2005,1(6):93-96
新旧道德转化是五四时期重要的文化课题,也是新文学表现的一个核心。五四文化运动的先驱们敏锐地发现,是吃人的“忠、孝、节”儒教三纲支配了“以家族为本位”的传统道德伦理体系。他们一方面激烈地批判传统道德体系中的三纲五常,意欲彻底铲除家族道德伦理的根基;一方面积极地吸纳西方现代意识,重新构建“以个人为本位”的新道德体系。这种道德体系以“平等、自由、独立”为“大原”,以“幼者、女性和人”为本位。  相似文献   

8.
在革命意识形态渐趋消退的1980年代,中国文学终于又恢复了对大自然的诗意描绘,生态意识渐露端倪.孔捷生的<大林莽>、阿成的<树王>等知青题材小说对历史进行反思时,就有意无意地透露了生态书写的信息.而徐刚等人的生态报告文学对现实进行了较为自觉而彻底的生态批判.虽说人类中心主义倾向的人道主义话语制约了作家们对生态问题的全面呈现,但是那些有边疆体验或农村体验的作家们还是慢慢地写出了对大自然的理想追求,生态意识也初露华彩.  相似文献   

9.
在新时期文学的历史意识中,能够听到沉寂已久的对于自由的呼唤。从政治上来说,自由是对封建法西斯主义的专制思想的反叛;从人道主义上来说,它是人应当有的权利。人类的历史,是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史。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理想,就是在人类争取自由的历史跋涉中最终迎来自由王国的理想。自由,包含着个体的自由和群体的自由两个方面。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的,各以对方为自己的前提。个体的自由,以不妨害其它个体的自由,即群体的自由为界限,只有这样它才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0.
与异域唯美主义的彻底相比,中国现代唯美观念表现形式上更为中庸、潜隐;现代唯美批评文字承袭了中国古典文学批评重印象、感悟的特质,又借鉴了西方非理性生命观,从而体现了唯美主义主张的文学上的为艺术而艺术、行为上的人生艺术化、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的结合,使唯美主义文体在中国获得了有利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一 悲剧价值的确立与追求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儒道并重,儒家有诗教传统,重艺术的伦理价值,孔子曰:诗可以“兴”“观”、“群”“怨”;老庄的道家追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无为”之美,他们都强调美与真、善的合谐美。叙事文学的悲剧也表现出“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大团圆”结局。古代有悲剧存在,但不把悲剧作为一  相似文献   

12.
论文学的时空穿越意识及其经典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秀的文学创作,不仅是历时的综合,也有空间共时的延展,是立足宏阔的时空背景下,作家个性创造力在时代、民族、国家、世界以及人类经验的土壤中开放的花朵。这种穿越时空的开放意识,既让文学家在观照生活时,能够拥有远瞩古今和胸怀世界的宏阔视野,又使许多作品具有了史诗品格。中外文学经典,大都具有海纳百川的宏大品格。这一宏大既可以是内蕴的广博繁复,也可以是视域的开放宏阔。  相似文献   

13.
纵览中国现当代文学,我感到其中有三个最为关键的转折时期,那就是:五四时期、《延座讲话》时期和新时期。这三个时期的文学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有着不同的文学思潮,它们似乎互相否定又互为前提,走了一条相反相成的发展道路。而处于这三个时期中间环节上的《延座讲话》时期,又在这种文学发展的矛盾运动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文学的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这对矛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不同时期发展变化轨迹的描述,去探索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变化特点,并从中寻找《延座讲话》所特有的价值座标。一、五四时期:从封建桎梏下走出的孤独的“我”五四新文化运动,是适应着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由前现代到现代的转换与确立时期,处于各种身份认同的危机之中,人们迫切需要重整性别秩序来组织他们所遭遇的充满断裂与动荡的现代生活,借助现代性别意识形态来解决他们由中国现代性的演变所引发的诸多现代身份危机与困惑问题。  相似文献   

15.
论美国妇女文学中的“妇女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所周知,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在美国妇女争取解放的运动中,从60年代开始就涌现出了一大批以探索女权主义问题为主题的女性作家.她们中有的人本人就是女权主义者,她们的作品直接反映了女权运动中妇女意识的觉醒和她们的斗争.这些作品受到了社会的褒奖.妇女文学的热潮就随着女权运动的开展而蓬勃发展起来了.正如女作家琼恩·狄迪安所说的:“就在那个令有沮丧的时刻,当时谁也不肯扮演无产者的角色.恰在那时出现了女权运动,发明了妇女阶级.”①女权运动和当时的反战运动,争取人权的运动一起,永远载入美国的史册.对妇女文学的重视,在美国已渐成气候,不仅在美国的任何一个大书店、图书馆,你可以找到妇女研究、妇女文学的专门书架,而且在当今的许多大学里都开设专门性的课程并出版有关妇女研究或妇女文学方面的刊物.哈佛大学出版社早在1981年出版的《当代美国文学导论》中就专门开辟了“妇女文学”的专章,笔者也曾在1994年选修过康涅狄大学文学语言系给研究生开设的妇女文学课程.而妇女研究的一个中心课题就是“妇女意识”.本文拟就美国妇女文学中的“妇女意识”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16.
世纪末的回眸──论新时期诗歌与文学整体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文学自1976年隆重地拉开她迷人的帷幕之后,如今已经走过了二十个年头。在这大潮纷繁的历程中,作为艺术背景与艺术对象的社会现实,经历了从封闭向开放的转换、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从传统农业化社会向现代工业化社会的转换。这种社会的转型与变化,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诸如创作主体的寻找与自我的重新定位;诸如文化哲学思潮的人道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思潮演进;诸如主流意识形态与多元文化形态的共存;诸如文学潮流各领风骚的热闹景象……那么,新时期诗歌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相似文献   

17.
从“社团本体研究”的独特视角看,文学研究会社团的基本姿态是“著作同业公会”。这不仅是它能迅速壮大并推动新文学第一个高潮到来的重要原因,也是它与创造社论争的起因。这种“公会”式的社团运作,还导致了文学研究会对各种流派和“主义”所采取的兼容包并主义态度,以及对于“为人生”和“为艺术”两不偏袒的折衷主义文学倾向。从而为我们对于文学研究会“为人生”“、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的认识局限加以了澄清。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文学的最初繁荣是伴随着现实主义精神的苏醒一起到来的。每一篇博得喝彩的作品,都在展示着现实生活中刚刚结束或尚未结束的故事。当人们看到自己的精神和意志投映在文艺作品中,并成为美的文学形象时,对现实主义的褒扬就显得理所当然了。然而,长期以来,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存在着一种含糊的认识:即把“现实主义”在认识上的意义和文学创作方法上的意义混同起来,致使文学创作要改变单一的叙事方法,改变  相似文献   

19.
宋剑华 《江汉论坛》2002,2(7):72-77
20世纪中国文学的价值追求,先后经历了一个由个性主体意识到集体主义精神的历史发展过程。导致中国现代作家轻易地放弃了自身的社会精英立场,进而去义无返顾地依附于抽象的民众群体,这里面既有政治干预方面的因素,同时也有传统文化方面的原因。如果我们将一部20世纪中国文学史充分地加以展开,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许多令人深思回味的重大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20.
德育即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它还包括学生能力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自身有其规律性、完整性.德育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由于长期以来人们未能认识它,形成意识,加上“教育失误”,致使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体制和管理、德育途径和方法、德育科研等相互封闭、相互脱节,乃至相互抵消,德育效果,特别是整体效果不佳.为此,德育工作者们都在苦苦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