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狂人日记>的文本存在,不仅是鲁迅对中国现代小说技法所开创的世纪性探索,而且是为寻求人文主题的语言生存,借现代小说独异的"叙事策略"所进行的一次"文化探险".对小说主题进行文化释读与对小说文本进行文学释读,是准确而全面释读"鲁迅文本"的基本视界.  相似文献   

2.
一个是真实的病情分析报告文本--<一个歇斯底里病例的分析片断>,一个是虚构的文学文本--<我在霞村的时候>,两个不同属性的异质文本在我们的阅读体验中有趣地发现了它们异中有同的可比性.两个文本都不是单一的纯医学或纯文学文本,前者存在着显性医学文本与隐性文学文本的交相纠葛,后者则是显性政治文本与隐性女性文本的压抑与反抗.两个文本站在不同的叙事视角与性别立场,展现出文本间性力量所构成的丰富内涵和复杂声音.  相似文献   

3.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思想常常融入民间故事中,引导民众向善弃恶.<长鼻子>故事就是这类故事的代表文本,它以其特有的赏善惩恶结构叙事,集中体现了民众的善恶观.通过对<长鼻子>故事的分析,可归纳出"赏善惩恶"模式的构成要素,即此类故事多以契约式叙事开始,由两个对立主角、两个对称行动和两种迥异结局构成.这种叙事模式以对比强烈的赏罚效果,在寓教于乐中培养了民众的善恶观.  相似文献   

4.
李萌羽  温奉桥 《东方论坛》2013,(3):89-93,111
张恨水小说的成功源于其文化策略的成功。文化"配方"策略决定了张恨水小说的叙事模式和故事架构,并从根本上决定了张恨水小说的文本形态,特别是其小说的"双极结构",更是其文化"配方"策略的外部表现形式,本质上是一种文本的分裂。  相似文献   

5.
路遥的<人生>有效地采用虚构性、修辞性叙事策略,牢牢控制着文本,将毁掉爱的"契约"的高家林赶回了农村.通过对文本的解析,认为路遥的情感及其艺术世界从属于"过去时态",这既是路遥的局限,也是路遥的优点.指出在传统审美世界的"公共期待视城"里,作者与读者审美情感的交融是<人生>获得成功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6.
从小说叙事的角度分析了《黄金时代》采用的二重奏的多角度叙事视角以及从半知叙述模式突然转向全知叙述模式,故意营造的叙事“破绽”。以小说文本为例,论述了回忆视角和经验视角交替所形成的文本间的张力,使叙事话语有了自身的权力,体现了作家的主体意识;透过文本叙事的缝隙,陈清扬企图用自己的身体从荒谬时代和男权社会中突围,寻求一个属于自己的真实身份,而不是被设置的身份。《黄金时代》独特的叙事方式凸显的是一种叙述的乐趣和文本之外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7.
徐天秀 《东方论坛》2016,(5):116-120
《记丁玲》正文本之外,还有《〈记丁玲女士〉跋》等对文本意义有建构功能的副文本.在《记丁玲》副文本中,有沈从文对创作的主观意图的说明和阐释,即《记丁玲》在文本内容上,关注日常生活的"细事"与传主"人性"的一面;在文体选择上,运用小说笔法与夹杂议论.这种叙事侧重和文体选择,反映出沈从文小说的叙事特点及以作品表现"人性"的文学理念.  相似文献   

8.
迟子建的小说以其"北极村童话"式的世界、散文化的笔法、忧郁的情怀等构成的开放文本而独行于世.<采浆果的人>延续了这一特征,并使其艺术性与审美性更加纯粹化与个人化.小说中的风景是北国特有的,也是意境的支撑;人物仍然是开化不够,却坚韧而朴素;语言由悬念句子铺就,弥漫着自由与散淡.正是这种坚守造成其文本的特异性,同时,也造成自我复制.  相似文献   

9.
作为明清时期小说插图发展的成熟形态,江南坊刻小说中的插图叙事在汲取建阳小说插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了表意范式和叙事模式的深度转换,它进一步强化了文学空间意义的生成,完善了插图的"预叙"功能和"溢出"效应,构建了文本、插图与评点的叙事"共谋"形态,体现出富于地域特征的"文人化"倾向,从而成就了小说走向文学经典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0.
李杭育"葛川江系列"小说的整个写作过程,就是寻找葛川江之魂的过程.葛川江是流动的,流浪是它的魂.象征和神话这两种叙事手法的灵活运用,使李杭育的小说超越了特定的地域,深入到精神与灵魂的领域.李杭育的整个葛川江情结和他的叙事艺术在<流浪的土地>中得到了集中的展现.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美国女作家雪莉·杰克逊的短篇小说《摸彩》故事文本的研究,重点讨论故事的叙事手法产生的种种悬念,及其对故事主题,即对人性阴暗面的揭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凯南与柯里都注重作为叙述者的作者在故事叙述中的重要地位,二人都从布斯的理论出发论述叙述者问题。凯南认为叙述者是叙述交流的构成要素,并分析了它的不同层次;柯里提出叙事者是控制者的观点,并通过身份、叙述视角技巧的分析论证了自己的理论。这是他们的相同面。二人的不同面是:凯南的结构主义叙事学是以故事为中心,把作为叙事者的人放在文本结构中来阐释;柯里的后现代主义叙事学则突出了作为叙事者的人,认为人是叙事动物,人是叙事的讲述者和阐释者。  相似文献   

13.
在《孔乙己》中,文本叙述者是两个不同的“我”进行的多角度多层次叙事,一层是表面叙述孔乙己的故事,另一层是潜在的自我心理流程的揭示。作者赋予文本丰厚而深刻的审美内涵,表达出哲学寓言层面的象征意义,具有强烈的反省抒情意味,表现了“五四”知识分子的现代主体意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审视。其叙事机制的现代性代表了五四作家对小说叙事模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在鲁迅的第一人称抒情性小说(《故乡》、《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中,《伤逝》有其特殊性。不仅因为它是鲁迅唯一一篇爱情题材的小说,也在于它是一个最容易引起歧解甚至对立性解读的文本。这与读者对它的表述方式——“第一人称独白”,对小说之“抒情性”的不同理解相关。文章从“独白”与“叙述”、“叙事”与“抒情”的关系以及抒情内在的悖论等问题入手,试图呈现《伤逝》抒情的复杂面向和抒情主体的内在困境。  相似文献   

15.
与其说《盲井》讲述了两个坏人如何谋财害命最终咎由自取的故事,不如说它展示的是以农民工为代表的弱势群体真实的生存状态。真实反映生活、让观众感知社会的真实存在,是1949年以后大陆主流电影的痼疾。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从不同领域和角度,不约而同地打破了以往那种以伪生活建构伪电影的"传统艺术"。以《盲井》为例可以看到,这种"打破"的努力和过程,还是本土化叙事的回归,以及对形成人物性格逻辑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的反思批判,进而追问的是中国社会道德体系崩溃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英雄被巨鱼吞噬后脱险的主题具有普世性,它保留着成年礼的痕迹。英雄离去-历险-回归的主题群与分离-阈限-聚合的通过仪式的过程相对应。成年礼是最重要的通过仪式之一。而在《海华沙之歌》的"海华沙捕鱼"这一叙事片段中,不仅出现了离去-历险-回归的主题群,而且重点叙述了海华沙被大鲟吞噬后脱险的经历。从这两个方面可以肯定,这一叙事片段保留了成年礼的痕迹。海华沙捕鱼的故事由朗费罗创造性地重构印第安神话传说中麦尼博兹霍捕鱼的故事而来,该故事所携带的仪式因子依然留存在重构后的故事中,这说明神话传说与宗教仪式之间的联系是根深蒂固的。  相似文献   

17.
无名氏的《海艳》讲述了一个凄艳的爱情故事。小说中富有文化内涵的两个意象:海和湖,有机融入故事的叙述过程中,为小说在时空双重纬度上营造了一种饱含文化思考的空间叙事美学。  相似文献   

18.
《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一文中的意识流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波特在《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一文中通过时空跳跃、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等意识流技巧,将一个临终前老人混沌模糊、飘忽不定的意识活动描绘得淋漓尽致,从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英国当代著名作家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是20世纪最重要和最有趣的小说之一。约翰·福尔斯在此作品中运用了有限叙述角、戏仿、连续中断、对立、并置、极端六种具有后现代主义特色的写作技巧,令人拍案叫绝。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翻译向来被视为“死译”、“硬译”。事实上,作为译者的鲁迅,在翻译活动中,总是认真地考虑读者对象、翻译目的、文本类型等诸因素,从忠实原文文本出发来确立其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科学的、辩证的翻译策略。更可贵的是他自觉地根据文化任务来选择翻译方法。因而客观地评价翻译家的翻译思想十分重要。在文化日益趋向大融合的今天,鲁迅的翻译策略必将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