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学术话语"(Academy discourse)一般是指构成一种知识体系的语言文字形式的概念、术语、范畴和文段(text)。学术话语的建构历程反映了人类走向理性的过程。中国学术话语的建构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一阶段都体现了其时思想体系的变化与发展。从中可以看出,一种学术话语的形成、丰富和发展,离不开与其他学术话语的对话、交流;学术话语权力不一定以经济的强势为标志,文化软实力在一定程度上更能体现学术话语的权力。建构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需要从概念、术语、范畴、思维方式、理论思辨、思想文化等方面入手,通过涵化和濡化的方式,形成既适用于全球化的学术交际,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2.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文化的深层原因。对于学术来说,具体的观点和思想深深受制于术语、概念、范畴和话语方式。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不同可以从语言的角度得到深刻的说明。中国现代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的根本区别不在于现象、观念不同,而在于这些现象和观念背后的话语体系不同。与古代汉语体系和现代汉语体系相对应,中国学术话语大致可以分为中国古代学术话语和中国现代学术话语两种类型。中国古代学术话语又大致可以划分为从先秦至秦汉、从魏晋到明中叶、从明中叶到晚清三个阶段。中国近代学术话语的主体还是传统方式,但增加了异质的东西,这种异质并没有动摇中国传统话语的根基,异质只是作为因素而存在。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诗学话语体系具有浓厚的西方特征,与中国古代诗学话语体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谱系,其术语、概念、范畴主要是从西方输入的.在如何对待中国古代诗学话语和当代先锋诗论话语方面,中国现代诗学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弊端.中国现代诗学不应该只是新诗理论,还应该包容古典诗学;不应该只是"现代"诗学,还应该包容"当代"诗学,特别是当代先锋诗歌理论.重建中国现代诗学,应该充分吸收中国古代诗学思想和当代诗论思想,使它既能够有效地言说古代诗歌现象,又能够有效地言说当代先锋诗歌现象.  相似文献   

4.
从庄子对世界本质("道")的认识和语言的态度与他独特的言说方式("三言")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庄子的言说方式对中国的话语传统具有深远影响,对中国固有文化规则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与西方传统及当代话语模式有着根本区别。我们有必要努力发掘自己的文化和话语规则,实现话语分析在中国的文化转向,建构真正的当代中国话语。  相似文献   

5.
中国比较文学学术话语是指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与表达形式。这种学术话语的形成和发展旨在从根本上打破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中固有的西方中心主义。其主要成就体现在一系列术语、概念、范畴的形成,在学科理论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备的言说体系,有特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使得中国比较文学成为世界比较文学研究第三阶段的代表。  相似文献   

6.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党的二十大聚焦的重要内容,其话语生产囊括了话语概念体系创新、范畴锚定、言说方式于一体的符号化传播。道路演绎的规范性、内容体系的价值性和实现方式的建构性,构成了以话语赋意为核心的概念产出;价值形态锚定的社会主义范畴、中国形态锚定的现代文明范畴、当代形态锚定的中华文明范畴、发展形态锚定的世界范畴,构成了产生语境和重塑语境的范畴对接;而价值性定位的话语语境展开、策略性调适的话语类型聚焦、现实性激活的认知图式昭彰,则构成了“新形态”话语生产的表达方式创新。  相似文献   

7.
作为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建构中国当代文艺理论体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处理好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三种文化资源的复杂关系是关键所在。当代哲学家方克立的“马魂中体西用”综合创新观是比较成熟的学术创新模式,也是指导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的科学方法论。具体来讲,在建构中国当代文艺理论体系这个命题中,“马魂”是以经典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和文艺的重要论述为核心,以中国传统文论的架构和资源为主体,批判地借鉴西方文论的有利成分,建设中国当代文艺理论。  相似文献   

8.
“《春秋》笔法”与“微言大义”——儒家经典的解读模式及话语言说方式曹顺庆重建中国文论话语,是当代中国文论界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学术工程。在未来多元化的世界文化格局中,我们能否克服中国文论的失语症,建立一套自己的(而非从西方借用的)文论话语系统,是21...  相似文献   

9.
《南都学坛》2019,(2):116-124
中国经济学的话语建构经历了从学术话语移植、话语自建构尝试、话语体系初步形成的历史发展进程。从国家软实力和马克思在经济范畴上所实现"术语的革命"之基本逻辑进路及其整体方法论的双重视域审视中国经济学的话语建构史,有利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话语建构,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更宏大的叙事背景下实现更具有整体理论视野的"术语的革命",进而助力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四川哲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与学科建设成就进行提纲挈领地回顾与展望,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四川哲学学科在新中国成立的70年峥嵘岁月中,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四川特点的奋斗之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哲学学科经历了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改革开放前的曲折前进阶段,自改革开放后到上世纪末的繁荣发展阶段,从21世纪以来直到目前的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的新时期这三个历史阶段。在新时代里,四川哲学学科还将紧随国家学术热点,扎根巴蜀、放眼世界,立足传统优势学科、积极发展交叉学科,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宗教学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提升文化自信等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其伟大实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长期探索中形成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有着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五四运动既是一场伟大的爱国民主运动,又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90年来的五四运动研究大致分为4个时期:起步时期(1949年以前)、发展时期(建国初的十七年)、繁荣时期(文革结束至90年代中期)和拓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期间,学界就五四运动的各个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学术成果丰富,而且学术争鸣之热烈也为中国近代史研究课题中所少见。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五四运动研究从单纯的政治运动、文化运动的视角转向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宏观考察,开辟了五四运动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3.
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过后相继登上文坛的京派作家,置身于新旧冲突趋于缓和、新文化内部开始调整的语境中,他们的文化选择表现出"向传统倾斜"的特征:在空间维度的中西问题上,对民族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在时间维度的古今问题上,重视发掘古典文化艺术精神;同时,移西方现代派之花,接中国传统文化之木.京派的文化选择是对五四时期激烈反传统倾向的反思与矫正,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的深化.  相似文献   

14.
梅光迪的人文思想与人文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初,梅光迪的文化思想经历了一次大的转折:从部分程度上对传统主流 思想的批判,到背依原典思想对五四新文化的主要倾向进行猛烈批判。造成这一转变的思想 引发和现实精神支持的,是美国新人文主义者欧文*白璧德及其人文思想。而与五四新文化 的重要倡导者、尤其是白话文学的倡导者胡适之间的关系,不仅成为梅光迪 的人文思想和人 文批评与现实发生关系的媒质,也使他的人文思想和人文批评呈现出一种明显的个人风格。  相似文献   

15.
史学界一直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因而把它纳入中国近代革命话语体系.而从清末各种类型的民族主义竞争与结果来看,五四时期各文化派别都试图完成清末民族主义未竞的民族文化的重构任务.而如何看待传统的中国文化,如何吸收西方文化,中西文化是否被解释为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各派别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模式呈现出多元性、对立性、不耦合性,因而无法形成统一的民族主义话语,文化整合的任务依然是未竟事业.  相似文献   

16.
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的翻译活动虽有所发展,但翻译文学仍处于中国文化多元系统的边缘位置;五四运动之后,翻译文学跃居中心位置。文章试用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结合中国当时的文化语境,分析中国翻译文学在五四运动前后地位的转变及其原因,兼论五四时期中国翻译文学的作用与影响。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文学在文学思想、语言发展和形式库方面需要翻译文学来为其提供新的思想和文学话语。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的学派之争,更多地表现为文化观念的冲突。聚集于东南大学、以反五四新文化运动姿态出现的“学衡派”,持中西会通的文化理念、举新人文主义之大旗,与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新文化派”展开了激烈的思想论争。这种以南北两所著名大学为阵地的不同思想间的论争,有利于中国文化与学术的健康发展及南北学风的互补。“学衡派”的新人文主义文化观及其教育实践活动对东南大学学风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戊戌变法时期的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平台高倡民族主义有两种基本的表达方式,一是进行学理的探讨,一是对民众进行通俗形式的鼓吹。在学理的探讨上,首先是通过对中外历史的研究,探究民族兴亡之道;其次,深刻地揭示当时存在的国家衰败、民族危亡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民心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探讨救国之策。对民众进行通俗形式的鼓吹,目的是将救亡图存的思想更有效地传播给广大的民众,既诉之于理,更诉之于情。这一时期报刊关于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话语言说,完成了中华民族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现代转换,这一转换,是一代思想家通过学术的探讨完成的,因而有了基本正确的定位。辛亥革命至五四时期,改良派与革命派关于中国社会道路的选择尽管有许多根本性分歧,但为国家为民族的心愿是一致的,对袁世凯出卖国家主权、复辟帝制的行为,报刊形成声讨的舆论场,尤其是1915年"五七"国耻,成为辛亥革命至五四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相似文献   

19.
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直到今天 ,仍然为中国人和全球华人所喜爱。将来 ,依旧如此。“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 ,诗词并没有被打倒。凭着自身的优势 ,它顽强地生存下来了。改革开放以来 ,中华词词出现了回归热。这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的。中华诗词有巨大的内在活力。在不同体裁的激烈竞争中 ,它赢得了读者。中华诗词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传统内容。这个传统 ,不会中断  相似文献   

20.
伟大梦想话语是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话语创新和话语再造。作为国家新的话语表达和文化图景,伟大梦想话语承载着向世界阐明中国和平崛起与文明崛起、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的历史使命,是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因素。伟大梦想话语建构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工具来夯实话语建构的学理支撑,从当代中国所经历的最为宏大而独特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话语建构的活水,坚持话语建构的原创性、民族性、群众性和斗争性原则,用中国话语阐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伟大梦想的中国话语建构对完善中国道路的话语表达、激发民众共同推进伟大梦想实现、重塑世界和平与发展新格局、实现与西方平等对话和推动中国话语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