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今年是我国著名教育家、科学家竺可桢诞辰120周年.为缅怀竺可桢的丰功伟绩,研究和弘扬其杰出的科教办学教育思想,浙江大学于2010年3月19-22日举办了"竺可桢教育思想研讨会".有关党政领导、两院院士、专家学者及浙江大学的师生代表近百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2.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坚持办学和保存文脉,竺可桢校长率领全校师生进行艰苦卓绝的“文军长征”和西迁办学.这是浙大历史上的一个特殊办学时期,师生筚路蓝缕,培养人才,创新科研,服务社会,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创造了“东方剑桥”的奇迹.本文以张侠魂、徐瑞云、姚文琴为考察对象,探讨当时浙大女性对浙大发展的重要影响.在浙大历史上,有一位特殊女性将永远教人们追念,她就是竺可桢校长夫人张侠魂.张侠魂是近代妇女活动家张默君的胞妹,也是“中国第一个乘飞机上天的女性”(郝巨恒《神州第一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309页),自幼习武,素有大志,曾豪言“吾技成,将尽除国贼也”(国立浙江大学《竺夫人纪念册》第3页,浙江大学档案馆,档案编号:ZD-2010-ZL12-15).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40年代时,老浙大连续四次在全国高校学业竞试中名列前茅的事实为例,从一个侧面说明老浙大成为名牌大学,乃属实至名归;同时,分析了老浙大取得如此突出成就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有一位好校长──竺可桢先生;第二,有一支高水平的教授队伍;第三,十分重视基础教育;第四,办学“严”字当头。  相似文献   

4.
竺可桢是中国现代地理学、气象学的一代宗师,是中国科技界、教育界的一面旗帜,同时,也是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从20世纪初开始,竺可桢就大力倡导科技史研究,并身体力行,在气象学史、天文学史、地学史、科学文化史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不少开创性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竺可桢始终关注科技史,特别是中国科技史的研究。他支持成立了中国自然科学史委员会,并亲自筹划组建了自然科学史研究室,还积极推动中国科技史界参与国际交流,为中国科技史研究的组织化、系统化和国际化作出了重大贡献。竺可桢的生平、业绩和他的道德、人品,以及在多个领域的不朽贡献,业已构成为"竺可桢学",竺可桢也自然地成为中国科技史至重、至尊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于1937年8月14日首次轰炸杭州.此后,整个杭城便笼罩在战争的紧张氛围之中.浙江大学是迁离杭州还是原地不动?这是一个关乎生死存亡的关键抉择.作为当时浙大校长的竺可桢必须综合校内各方意见,作出一个正确决断.  相似文献   

6.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绍兴东关(今属上虞)人.1909年进唐山路矿学堂学习,次年赴美国入伊利诺斯大学农学院,毕业后转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攻气象学,获博士学位.1918年回国后,先后在武昌高等师范学堂、东南大学、南开大学执教.1927年应蔡元培之邀,出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年4月,受命担任浙江大学校长,至1949年4月卸任,历时13年之久.竺可桢在校期间,正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学校频繁搬迁,经费严重短缺.然而就在如此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在一般高等学校撤并、紧缩的情况下,他却百折不挠,苦心经营,使浙大在战乱之中仍得到  相似文献   

7.
正1943年,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的大儿子竺津从浙大附中毕业,报考浙大史地系,总分只差5分没有达到录取标准。负责史地系招生的教授是竺可桢的学生,这位教授准备瞒着竺可桢将竺津录取。而竺可桢在最后审定录取名单时,发现了这一问题,严厉地批评了这位教授,  相似文献   

8.
师生关系是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变量.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迁浙大培养了李政道、叶笃正、谷超豪等一大批杰出人才,办学声誉鹊起,被誉为"东方剑桥".究其原因,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校长竺可桢与其学生马国钧之间的谈话就折射出了西迁浙大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9.
赵诚 《中华魂》2012,(16):38-40
1937年,黄万里从美国留学回国后,一个月内,先后有浙江大学、北洋大学、东北大学三所高校请他去教书。浙大校长竺可桢先生还亲自登门并宴请,邀他出任水利系主任。但黄万里志在治河,他感到自己实际经验不足,想先当一个水利工程师,做点实际工作,到学校教书和谋官均非他的志趣所在。他去了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委员会,担任技正,长期在外从事测量和设计施工。  相似文献   

10.
1936年4月25日,竺可桢正式接任浙大校长一职,并做《大学教育之主要方针》演讲。他在演讲中强调:"一个学校实施教育的要素,最重要的不外乎教授的人选、图书仪器等设备和校舍建筑。  相似文献   

11.
“求是”是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的院名 ,也是竺可桢校长 1 93 6年到校后制定的校训。这种源远流长的“求是”精神 ,伴随着学校成长壮大的历程而愈益发扬光大 ,已成为今天推动浙江大学探求真理、改革创新、忘我奋斗的一种精神力量。竺可桢校长到浙江大学任职后不久 ,在一次讲话时曾这样说 :“浙大的精神可以以‘诚’、‘勤’两字表示。”“学生不浮夸 ,做事很勤恳 ,在社会上的声誉亦很好。”为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校风 ,竺可桢于 1 93 8年在广西宣山定“求是”为校训。“求是”在当时的解释取的是王阳明所谓“君子之学 ,惟求其是”之意…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期间,国立浙江大学被迫西迁,马一浮应浙大校长竺可桢之请为浙江大学师生开设国学讲座,为浙大创制校歌,这段历史成为浙大校史上光辉的一页。但相关文献和档案却显示,马一浮与浙江大学的交往充满各种误会与纠结,浙大险些因此错过这位“士林宗仰”的国学大师;而走过国立浙大的马一浮亦在他唯一任教的大学里,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学生摒弃实用主义的现代工业观,回归对文化根本的关注,尽管讲学效果与其预想相距甚远。马一浮在浙大讲学并传道,结集而成的《宜山泰和会语》是马一浮一生讲阐六艺国学最集中的部分,由此完成了更为高迈、通贯的学术思想和学术人格的构建,并以一场场思想与精神的盛宴,寄予浙大很深的希望。  相似文献   

13.
一一、先从李约瑟博士的论点谈起首先,我们要在这里再次引用李约瑟博士在《天学》中对我国天文学家竺可桢根据“岁差”的一次科学推算所作的评论。李说: “所以在他(指竺)在二十八宿体系的建立年代的问题上,又一次被引回到公元前三千纪,但是要承认这一点是有很大困难的,因为所有考古学和文字学方面的证据,都说明年代不可能那样早。”但竺可桢的推算又是不容怀疑的,它是科学的推断,推算出二十八宿中,在公元前2300年到4300年之间有18到20颗星宿是符合于赤道圈的。李约瑟博士进而又说: “这里我们发现一个最有趣的事实,即沿着天极自那时(指公元前2300年前——笔者)起,  相似文献   

14.
1937年抗战爆发,浙大迁往广西、贵州后,浙江籍高中毕业生和福建、安徽、江西以及离沪青年学生由于交通或经济关系,不能去西部大学升学者越来越多。为此,浙大于1939年1月提请设立先修班于浙东,2月竺  相似文献   

15.
“浙江大学国际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于今年5月召开 在浙江大学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人文学院暨历史系于2001年5月27日至5月31日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成功地举办了“浙江大学国际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规模适宜,强调实效,与会代表包括中国大陆各学术机构从事历史地理研究的学者、台湾省学者以及美国、日本的代表,共计三十余人。 历史地理学是浙江大学最先发展的几个优势学科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求是书院开设的历史学和地理学课程,而在竺可桢任浙江大学校长、张其昀任史地系主任(后又任人文学院院…  相似文献   

16.
教授是大学的灵魂。浙大西迁时期,竺可桢校长积极物色名师学者,礼聘国学家马一浮来校任教。马一浮是著名文史学家、书法艺术家,被周恩来总理称为"我国当代理学大师"(马镜泉《马一浮传略》,见毕养赛主编《中国当代理学大师马一浮》,上  相似文献   

17.
张其昀(1901~1985)是我国著名的史地学家、教育家。1936年至1949年,他协助竺可桢办学,创设浙江大学史地学系,并任该系系主任。十三年中,在他的辛勤努力下,浙江大学史地系发展成为一个包括四个单位、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成果丰硕的系科。浙江大学史...  相似文献   

18.
吴忠良 《东方论坛》2008,(6):107-111
陈训慈与竺可桢谊属师生,两人虽并未长期共事,但曾在国立浙江大学共事数年。在很多事情上,陈训慈都是竭尽所能替竺可桢排忧解难。如在竺可桢出掌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创办龙泉分校,为浙江大学提供各种信息等事情上,陈训慈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竺可桢在主持浙江大学期间,坚持大学要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领导人才,教授是大学的灵魂,大学最大的目标是蕲求真理等办学理念;他立“求是”为浙大校训,实施通才教育,以非凡的能力潜心经营浙大,把浙大由一所地方性大学建设成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综合性大学,获得“东方剑桥”的美誉。其大学理念对于当下中国大学坚守大学理想,重建大学精神,进行教育改革,仍具有不可多得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2011年3月下旬,同济大学鲁迅研究中心诸同仁应浙大东方论坛之邀,与浙大师生展开了一场“鲁迅与现代中国文化” 专题研讨会.这是鲁迅诞辰13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