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是什么类型的思维,其思维运行机制如何?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认为,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是一种情感思维,它既不同于以概念为中介的逻辑抽象思维,也不同于以表象为中介的形象思维.情感思维是以主体心理情感为反思对象的内向性思维,它是对主体心理和情感倾向的自我体验,是一种价值认识.我们考察中国古代哲学史,可以看出,情感不只是心理因素,而且也是思维中介物.主体情感体验是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并列的一种哲学思维形式.情感思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维形式之一,它对中国传统思维乃至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胡克夫 《河北学刊》2007,27(5):128-132
魏晋南北朝是中华文化大规模碰撞、交汇的历史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教相对自由发展的阶段。魏晋南北朝僧诗是在上述历史背景之下产生的多元文化混合体,这是它在中国诗歌类型发生学意义上的主要特点。对魏晋南北朝僧诗的解读可以从一个侧面印证佛教文化是如何由客体文化向中华文明主体文化的补充地位递进,以及佛教话语如何影响并转化为中国文化及民众日常思想表达形式。因此,研究僧诗,重在发掘其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3.
所谓"国学",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参照西方学术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即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文学艺术、数术方技等;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并抽象继承、积极弘扬的重点之所在[1].  相似文献   

4.
我们对当前进行的文化大讨论冷静地反思,就会发现,人们在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出路时,只注意到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很少注意到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民族文化的比较研究,很少注意到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是汉民族文化,但它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取、融合周边少数民族文化,如吐蕃文化、穆斯林文化、女真文化等。这些少数民族文化也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研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民族文化的比较研究,从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上进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学文化,儒学在我国传播了两千多年,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对我国各族人民发生过重大影响。中国的朝鲜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之  相似文献   

5.
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道教是中国本民族的传统宗教,它在神州大地的怀抱中诞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乳汁养育而成。道教和我国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有着血肉相联的密切关系,是我国古代整个思想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全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就离不开对道教的研究。道教的教理、教义和修炼方术所包含的内容相当复杂,其来源也是多方面的。从道教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来看,它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考察:一是从它的思想渊源方面,看它吸收了哪些传统文化?二是从它的作用方面,看它在历史上对社会和其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中国化。它需要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实践。阐释学认为,对一种文本的接受要以接受者的理解为前提,而接受者和理解者需要站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进行活动,必然受制干(自觉或不自觉)自身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情境。由此出发,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相结合这个命题中,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不可避免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作正确理解和恰当定位?如何使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7.
现代中国正处在由传统文化走向现代文化的过渡时期,同时也面临着建立与现代化相适应并能促进其发展的道德文明与伦理精神。 道德是以文化为载体的,加强道德建设必须提高文化修养。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有着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民族繁多而凝聚力极强的根基,也是中华民族成为礼仪之邦的原因。中国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是生活在中国大地的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以及海外华人共同缔造的,是以汉文化为主体、各少数民族文化相映成辉的瑰宝,它在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军事学、哲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道德伦理学等诸方面都有为世界各国叹为观止的研究成果。特别是道德文化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采和个性。  相似文献   

8.
<正>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它是人类的共有财产,有着共同的性质和发展规律,从而构成了人类文化的总体。同样,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也有它的发展历史,从而形成了民族文化。中国文化是复合体,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不同区域的文化,同地异时的文化和同时异地的文化,同时并存和互相渗透。由于中国文化是一种复合体,所以它在结构上体现了“一”与“多”的统一。进一步而言,以汉族文化为主体是“一”,吸收各族文化和外来文化是“多”,历代统治阶级的独尊儒术是“一”兼取儒、道、法、墨各家治术和容忍儒、道、佛三教并存是“多”。它们就构成中国文化整体,因此,从根源上看,它不是一根而发,而是殊途同归,是各种文化的大汇合。如所周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只看文字记载便有五千余年的历史,但从中国历史的发展看,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引起了很大影响,而它们之间发生冲突,彼此渗透、交融。正因为如此,中国当代文化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产物,它的总体构成是中国传统文化、西方资本主义近现代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三元融合。但这三种文化成分没得到理想的整合,尤其,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华的相同点或相异点,两者是否可以相容,如何调适的问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故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它是人们展现社会文化身份、构建地域认同与民族认同的重要方式。作为城市发展的社会文化符号,中国传统故事的现代传承与创新承载着人们对地方的再认识。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中国传统故事的跨文化传播凸显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文化张力,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叙述主体的合作方式可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和更加包容的姿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多元共存、互生互鉴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0.
李兴斌 《东岳论丛》2002,23(3):143-144
不管感受如何,都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十九世纪中期以来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己使依循传统范式自身绵延轨迹的人文学术成为不可能.这既是就研究主体的内在精神方式说,也是就这种研究产品的外在接受环境说.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最起码的文化立场应该是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追求。传统对于理解现代性是不可或缺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现代中国文化的主要命题。传统会得到不同的解释,反传统反的是文化传统而不是传统文化,反传统主要指反周秦以来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传统结构,反传统断绝不了传统与民族文化,也不可能导致西化。为建构新的现代文化就必须反传统,反传统是创造性转换传统和重构传统以及建构现代文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家庭养老模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由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儒家养老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几千年农业经济文明下形成的传统养老伦理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这种养老的道德文化观念本身又内嵌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之中而成为当时的主流文化。中国社会转型引发了生产方式、代际关系和家庭结构的变迁,也动摇了传统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和伦理文化根基。在社会文化变迁和经济发展大背景下,单一化的家庭养老保障供给主体和服务主体的价值理念已无法满足养老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探索并构建多元化供给主体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便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朱熹理学对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影响──兼论中国文明对西方文明的作用程利田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五干年的悠久历史,它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积累。朱嘉理学正是这种文化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继承、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维护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化与传统思想文化的关系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从文化研究的观点来看,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之一,便是传统思想文化,因此,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就有一个如何对待传统思想文化的问题。同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也有如何发挥作用和实现自身现代价值的问题。这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有的研究者认为,现代化必须以传统为基础,传统必须以现代化为目标。这个看法,对于现代化和传统思想文化的关系来说,大致也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15.
河北传统体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和浓郁的民族特点,它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创造、积累、发展并形成的独特的燕赵体育文化.如何传承和保护传统体育文化,以进一步推动地方经济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已成为广大体育工作者急需研究的课题.作为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河北传统体育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与健身特性.把传统体育项目推广到高校并融入到体育教学当中不仅可以传承和保护悠久的传统体育文化,而且可以使大学生得到身心的锻炼和思想的熏陶,同时为营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曾几何时,美学是我国学术界、艺术界乃至整个文化思想界的热点话题,谈论美学、探讨美的真谛也曾经是社会上流行的语汇,但上世纪的几次美学热的余温似乎并不能掩盖如今美学研究的沉寂状态。如何看待20世纪以来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如何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精神,如何面对美学学科的当代困境和未来走向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困扰当代美学学人的基本问题。朱良志先生长期从事中国美学思想资源的挖掘与阐释工作,对中国艺术有深厚而独到的见解。他提倡研究中国文化要因其固然,提出中国美学是生命超越的美学等重要理论。他指出,中国传统美学的智慧可以给现代人以启发,可以帮助个体安顿心灵、超越感性与欲望。他对中国美学、中国艺术精神的揭示为当代美学研究打开了新的理论视角,丰富和深化了美学理论,为美学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7.
论反传统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最起码的文化立场应该是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追求。传统是现代中国文化的主要命题。传统的生命源于不断的创造性解释,传统必须从批判和断裂中获取自我转化的力量。反传统不是反中国的元传统终极信念,而是反那些已经僵化的传统。反传统反的是文化传统而不是传统文化,反传统主要反周秦以来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传统结构,反传统断绝不了传统文化也不可能导致西化。反传统是创造性转换传统和重构传统以及建构现代文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以儒学为主体,儒学以经学为根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清理中国文化发展的过程,不能不研究经学。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禅美学内涵黄葵禅学,从文化特点来讲,属于美学范畴,它不同于西方的任何一种美学思想,是中国特有的,贯穿于中国晚唐以来一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轴心,为此可以称为样美学。样美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禅美学认为:美的主体是大自在,大自...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化进入消费社会的包装改造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的中国已表现出许多消费社会的特征,许多传统文化也成为消费品.由于传统文化的消费主体已不再是文人士大夫和文化精英,因而有必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包装和改造,以使其转换为适合大众消费口味的文化形式.通过去除深度模式、图像化、类像化等包装改造途径,传统文化才可以进入消费社会.经过这样的包装改造后,传统文化在消费社会成为具有平面化、碎片化特征以及注重感观刺激效果的后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