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12月20日上午10时25分,这是一个令我国相声界悲痛万分的时刻:我国著名相声艺术家马季先生在医院因心脏病去世,终年72岁。相声界没有大学没有文凭,在业内的资历靠的是师承!在姜昆27岁时,马季带着他深人生活四处演出,并手把手地教他写相声,从而让姜昆一步步地在相声  相似文献   

2.
"口鼻眼耳争功",是马季同他四个弟子表演的群口相声,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是近些年来相声的上乘之作。然而其创意则远在宋代。  相似文献   

3.
<正>如果在中国相声界论资排辈的话,马三立生前无疑是当时同行中辈分最大的。侯宝林该叫他师叔,马季该喊他师爷,至于姜昆、冯巩等辈,都该尊他为师祖了——当然新社会不讲究这个,我们一般只称他"马老师"、"马先生"或"马老"等等。马先生是相声前辈中文化程度最高的,他念过私立高中,在今天恐怕相当于大专了。因而他的相声别具一格,按行话说就是"文哏"  相似文献   

4.
他至少没有去经商、去演戏、去当县长,他是真正完全在说相声的人著名相声评论家薛宝琨与马季在1961年相识,那时薛宝琨刚从北京大学分配到中国广播说唱团担任创作员,与马季同属一个单位。在谈到马季的艺术生涯时,薛宝琨表示:"虽然现在对马季是不是‘相声大师’尚无结论,但他确实是一个能够耐得住寂寞的人。"新世纪:作为一位相声评论家,您怎样  相似文献   

5.
相声天下     
马季的相声是一种"政治晴雨表", 除了娱乐外,它实际上承载着教育的功能对于大多数年轻观众来说,《宇宙牌香烟》应该是他们最早接触到的马季作品,以至于很多人误以为马季最早是凭借这个节目成名的。不过,年纪稍长的人应该还记得《打电话》、《找舅舅》这样的段子。这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马季经典作品,在广播一统天下的时代,成为很多听众一天之中最重要的期待。多年以后,他的弟子李增瑞还记得自己每天中午  相似文献   

6.
就在邓丽君的磁带开始在大陆秘密流传时,大陆的相声磁带也通过各种渠道流向台湾,其中有许多就是马季的作品马季在台湾唯一的弟子叫李国修。他是12月20日下午3点多得到尊师马季去世的消息的,台北曲艺团团长郭志杰发来短信将这一消息告诉了他,当时,他正在台湾大学戏剧系教课。下课后,他马上打北京长途联系师兄刘伟。在得知消息属实后,他订了最快的机票,于22日下午3点到达北京。8小时后,曾上过  相似文献   

7.
“文革”后的再崛起马季为相声事业拼搏几十年,先后两度崛起:一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拼搏中崛起;再就是“文化大革命”后的再崛起。粉碎“四人帮”以后,马季面对的处境,一是年龄渐大,在“文化大革命”中饱受摧残,身心俱  相似文献   

8.
2006年12月20日,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因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为了纪念马季对中国曲艺事业作出的贡献,我们从本期起,摘发《笑星马季》(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书的部分章节。  相似文献   

9.
枝叶 《今日南国》2007,(3):20-21
马季那双遐迩闻名的眯缝眼、圆鼓鼓的腮邦子和胖乎乎的身材,似乎永远放射出一种能让人开怀大笑的电波。他的相声陪着一代人慢慢变老,也伴着一代人渐渐长大。可他和他的另一半的故事却鲜为人知——初恋时我不懂爱情1958年,马季满打满算24岁了,还未尝过爱情的滋味,但有艳遇一桩。那是一个闷热的夏夜,马季像平常一样在说唱团创作相声脚本。每逢写得兴起,或是遇上卡壳,他有个习惯,索性脱掉背心,赤膊上阵。忽然门响了,进来个人。马季以为是同事来找他聊天,便头也不抬地说:“对不起,我得写完这段。”来人不吱声,但久久不肯离去。马季抬头一看,不禁愕然。一位姑娘立于桌前,正宁神静气、含情脉脉地注视着赤裸上身的马季。她是外地来说唱团进修的演员,淡妆浓抹,衣着光鲜。  相似文献   

10.
最后时刻     
评论家薛宝琨说:他是一个真正把自己投入到相声事业中的人,是一个在相声事业中耐得住寂寞的人自从演员傅彪逝世后,北京八宝山殡仪馆的第一告别厅已经很久没这么引人注目了。由于马季的遗体告别仪式要在这里举行,石景山区很多警察赶到了现场,加上几十名保安的协助,维持秩序的人力不下百人。12月24日上午8点40分,马季的遗体刚一到达会场,早早在此等候的几千名吊唁者的情绪就被点燃。见到正要抬进告别厅的灵柩,人群中开始传出哭声。遗体在告别厅安置妥当后,马季的家属和徒子徒孙们开始接受吊唁。刘兰芳、朱军、郭  相似文献   

11.
2009年5月9日凌晨,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李文华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病逝。他自1978年起与姜昆搭档,演出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名段。在送别李文华时,姜昆含泪说起这位亦父亦兄的搭档,深情一片……  相似文献   

12.
新闻制造者     
去世侯耀文马季去世的时候,一片唏嘘之声——相声界再也死不起了。侯耀文走了,有关相声未来的大问题再一次摆在了眼前。侯门内外的相声祖谱十分庞大,显示了相声的夕日辉煌。写在这张错综复杂的祖谱图边上的,则是沸沸扬扬的流派之争  相似文献   

13.
如果在中国相声界论资排辈的话,马三立无疑是健在者中辈分最大的了。侯宝林该叫他师叔,马季该喊他师爷,至于姜昆、冯巩等辈,都该尊他为师祖了——当然新社会不讲究这个,我们一般只称他“马老师”、“马先生”或“马老”等等。  相似文献   

14.
黄勇 《北京纪事》2016,(1):36-39
爱听相声的朋友都会注意到,很多相声演员在表演时,喜欢用"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讲究的是说、学、逗、唱"作开场白.这看似平常的两句话,实际上是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经多年研究后,对相声总结出来的精辟定义.这大概应该算是侯先生对相声艺术的重大贡献吧.至少是因为他的不断强调,他的弟子和相声后辈们将这话口口相传了下来.我非常幸运,37年前曾现场聆听了他的一堂课,并在那里第一次听到他提出这个关于相声的定义.  相似文献   

15.
李月平 《21世纪》2006,(1):23-25
比起普通的孩子,生长在名人家庭的孩子总会有一点儿不同。他们有着声名显赫的父亲或母亲,从小就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然而,当这些孩子离开了父母,飘洋过海到了异国他乡,没有了父母的光环笼罩在头顶的时候,他们会过上一种怎样的生活呢?姜昆之女姜珊姜珊是著名相声演员姜昆的  相似文献   

16.
2009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马季先生的儿子马东第一次踏上了春晚舞台,第一次担任春晚语言类节目的导演,更是第一次子承父业说相声《五官争功》。  相似文献   

17.
上面是王蒙小说《友人和烟》里的一段。两个人的对话非常简洁上口,“不——是”“不……是”故意拿腔拿调,逗得人心痒痒,又很有趣。读了这一段,人们自然会想起马季和唐杰忠合说的相声《打电话》,男方叫女朋友猜今儿晚上请她看什么戏,男方也是很得意地拿腔拿调地说着“不——是”“不……是”。高行健说,“王蒙把相声引进了文学,这是王蒙的一大功绩。”王蒙也说过,他的小说“对侯宝林和马季的相声有所借鉴”,“《说客盈门》是借鉴了单口相声。我把最严肃的事,用最不严肃的形式写了出  相似文献   

18.
老舍先生一生作品无数,大部头的可谓震撼人心,小品文章也耐人一读。记得其中有一个是写一家子去看电影,没出门先张罗,姥姥舅舅七大姑八大姨都招呼到了,到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了还礼数不减,彼此大家都客气到了,全坐踏实了电影也放完了。这不禁让人想到了相声《打电话》,小伙子在电话里又是寒喧又是唱歌儿,最后说:"7点30准时见面……算了,现在已经8点40了……"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知者以为是巧合而已,听姜昆说了才知道,老舍和相声的渊源,--深了。  相似文献   

19.
时隔半年先后走远的马季和侯耀文,因为职业相同、病情相近、同是相声名人而为人们普遍和深切地关注。不同的是,如果说马季去世时社会所关注的还只是对名人猝死这一显性事件的注意的话,那么侯耀文的不幸,则把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地引向一些隐性的要素上。任何非正常死亡都是巨大代价的付出,社会中坚的生命脆弱已然成为转型期的隐患。  相似文献   

20.
《新天地》2007,(2)
相声大师马季算不上漂亮,身材也不伟岸,虽有不可多得的相声才华,但他“相对象”的年代正值“文革”,才华根本一文不值。然而他却有着一段令人称道的幸福婚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