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唐诗发展史上,开元、天宝与元和、长庆是两个创作高峰。从开、天以后至大历初,盛唐诗坛上的巨星如孟浩然、王维、李白、高适、杜甫、岑参等相继殒落,而中唐元白、韩孟等尚未成熟,因而在大历、贞元的40年间(766—805),诗坛相对黯淡、沉寂,形成一个明显的低潮。一般认为,活动于此期的大历十才子是这诗歌盛衰之际的过渡人物,诗风在他们手中完成了从盛唐到中唐的转变。这种观点早已为人们所接受,然而,这里却忽略了一个  相似文献   

2.
盛唐以后,国势日蹙,开元、天宝的恢宏气势和承平气象,在安史之乱的烽烟中消逝殆尽。此后便一蹶不振,再也无法复苏当日的繁荣了。表现在诗歌创作上则是昔日的蒸腾勃发,爽朗壮健的明快诗风和乐观浪漫的情调,已被低回感伤,不堪回首的沉郁气氛所取代,诗风趋于明显变化。这时虽有盛唐大诗人杜甫的现实主义诗篇继续放出光辉,元结、顾况是其嗣响;然而,整个诗坛正处于由盛唐向中唐过渡的转捩时期,正是所谓“大历十才子”和皇甫曾兄弟、戴叔伦、刘长卿、李嘉祐、戎昱等人活跃于  相似文献   

3.
北宋以来学人误读李阳冰《草堂集序》,以为李白卒于宝应元年(762年)。本文在充分占有李白生活下限史料的基础上,系统论证了五代郭忠恕《汗简》所录唐李士训《记异》关于大历初年李白仍在人世传诵《古文孝经》一事的真实性,认为李白应生于神龙初年(705年),而卒于大历元年(766年)。  相似文献   

4.
安史之乱与盛中唐诗坛递变的关系,是唐代文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安史之乱前,诗坛在长安的集中使长安风气成为盛唐一代士人精神面貌和诗歌创作风气的主导;而安史之乱爆发后,长安风气遭到瓦解,随之而来的是一批新的诗人的崛起。这些诗人原本受到长安风气沾溉,又在安史之乱的打破与释放中,回归到自己的艺术个性,使乱后诗坛向着多元化的方向迈进。他们的艺术继而影响到大历诗坛的创作风貌,并为元和诗坛的中兴积蓄了力量。  相似文献   

5.
李邕,字太和,唐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为盛唐著名书法家兼文学家。生于公元675年(高宗上元二年),卒于公元747年(玄宗天宝六年)。官至北海太守,故自唐迄今人称“李北海”。云麾将军碑系他为盛唐著名山水画家李思训撰文并书写的神道碑。 李思训,字建,唐宗室,生于公元651年(高宗永徽元年),卒于公元716年(玄宗开元四年),有文才武功,曾历官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品秩正二品。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号“昭公”。思训擅长绘画,子昭道亦善画,与父齐名,时称“大李将军”、“小李将军”。思训山水之道继承隋展子虔,笔法工细,设色艳丽,为我国工笔山水北宗之祖(王维水墨山水为旁支,称南宗,当时地位低下),首创金碧青绿山水,有富贵气象,为后世所宗,成为画坛承先启后的巨匠。  相似文献   

6.
钟嵘约生于宋泰始二年(466),卒于梁天监十七年(518),经历了宋、齐、梁三朝。根据《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见、所闻、所传闻“三世说”的提法以及钟嵘的诗歌批评实践,我们把他的当代诗歌评论的上限定在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当代诗歌评论,指的是钟嵘对南齐至《诗品》完成这三十多年间活跃于当时诗坛上有关诗人的评论。  相似文献   

7.
王季友是盛、中唐时期有一定知名度的诗人,才学人品受到岑参、杜甫、钱起等人推重,同时代殷璠《河岳英灵集》、元结《箧中集》并收其诗。但王季友身后湮没无闻,生平失考,诗歌散佚。今人较少关注,研究亦有疏漏。本文认为王季友隐居河南时期的身份是隐者、诗人兼商人,宝应元年因友人李勉的举荐出任华阴尉,此后仕宦经历与李勉息息相关,并于大历二年归隐山林。  相似文献   

8.
杜甫一生备受朝政腐败和安史之乱之苦.使他旅食京华,十年悲辛;战乱流离,身陷贼中,以至弃官西走,飘泊西南.大历元年(公元七六六年)春夏之交,他携家带口由云安飘泊到夔州(今四川奉节),由于身多疾病,在这里住了一年零九个月.这时,安史之乱虽已在代宗宝应元年(公元七六二年)勉强平定,却把唐朝大好河山弄得四分五裂、疮痍满目,边患未除,内祸时有.杜甫身在夔州,心忧天下.他翘首北望,朝政腐败,宦官专政.将相不得其人,吐蕃贵族势力日益膨胀,不断内侵,长安曾再度沦陷,河北一带藩镇跋扈,拥兵  相似文献   

9.
唐代宗大历元年春(766年)至大历三年夏,杜甫在夔州住了三个年头。此间共作诗四百多首,占平生全部创作的近三分之一。无疑,这是他的又一个创作的高峰期。因此,这一阶段的诗作也引起了研究者的格外注意。对于杜甫的夔州诗,有些学术著作在充分肯定了他的“晚节渐于诗律细”的自觉的艺术追求后,认为他诗歌的思想意义比  相似文献   

10.
李白卒年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李白的研究者们,一直确信李白享年六十二岁,卒于代宗宝应元年之说,然而,这一说法和它的根据,却是完全不能成立的,应予推翻和澄清。事实上,李白应该是享年六十四岁,卒于代宗广德二年。 认为李白终年六十二岁、卒于代宗宝应元年(762),乃误出于李华的《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  相似文献   

11.
在严羽所谓“盛唐诸公”中,岑参年岁特晚。他生于开元三年(715),到安史乱爆发的天宝之末,恰进四十强壮之年,这正值他一生最为意气风发的时代,可惜便匆匆结束了。不过,从这时到大历四年(769)他卒于成都客舍,仅得十又五年,更其短暂。所以他基本上属于开元天宝那被李白歌为“国容何赫然”的鼎盛时代。那是  相似文献   

12.
王庭筠是金代著名文学家和艺术家,在诗歌、书法和绘画等领域都有精深造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献中对其生卒年的记载说法不一,莫衷一是。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一说生于天德三年(1151),卒于泰和二年(1202),享年五十二岁;一说生于正隆元年(1156),卒于泰和二年(1202),享年四十七岁。结合王庭筠的生平经历、诗歌创作和交游状况,可以考订王庭筠生卒年的确切时间为生于金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卒于金章宗泰和四年(1204)十月十日,享年五十二岁。  相似文献   

13.
元结编《箧中集》无选杜诗颇使我费解。因为其一,天宝六载,元、杜二人同在京师应考,因李林甫从中作梗,谓“野无遗贤”,致使这次考试无一人及第。落选后想必二人当有所接触。而且,《箧中集》所选作家,既是元结的亲友,也多是杜甫的友好,并常有诗作往还酬答。可见,元杜二人即使无直接过从,至少应该互闻其名。其二,唐代文学十分普及,优秀作品每每不胫而走、不翼而飞,流传还是很广泛的。元结自己就说:“至于歌颂讴吟,妇人童子,皆抒性情……况世贵之士、博学君子,其文学声望,安得不显闻于当时也哉”(《述时》)。譬如,公元764年元结作于道州任上的《春陵行》等诗,两年后远在成都的杜甫就有奉和,说明他们之间并非绝然无闻。元结于肃宗乾元三年(760)厘定是集,距安史之乱爆发已经六个年头了。杜甫时年四十九岁,  相似文献   

14.
李德林的生卒年及崔融在武后朝的历官顺序、时间诸问题历来存在争议和误解。经考证,李德林生于北魏孝武帝太昌元年(532),卒于隋开皇十二年(592);崔融由魏州司功参军擢授著作佐郎在武后万岁登封元年(696),转右史在神功元年(697),除著作郎在圣历元年(698),迁凤阁舍人在圣历三年(700),旋贬婺州,翌年回京。  相似文献   

15.
李白生于神龙元年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已成定论;笔者却认为李白生于神龙元年(705),较之传统的定论应后推四年。现考证如下。说李白生于长安元年,是由李阳冰《草堂集序》署“时宝应元年(762)十一月乙酉”推算出来的。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并序》载:(李白)“年六十有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由宝应元年上推六十二年,恰是长安元年。其实李阳冰所署乃其作序时间,非指李白的卒年。序云:“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心非所好,公遐不弃我,  相似文献   

16.
天水师范学院刘雁翔在《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撰文指出,作为创世英雄和文化英雄,伏羲的事迹至晚在春秋战国时期即见诸史籍。秦汉以降,其中华第一帝的地位确立,历代奉祀,钦崇有加。到了唐玄宗时,在京师长安专建三皇庙并完善了祭祀礼仪,对伏羲的崇拜步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据统计,《全唐诗》中有37首诗歌提及“羲皇”,对这些资料进行类比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一)就作者而言,初唐、盛唐、中唐、晚唐都有,且各个时期诗坛的代表人物都参与其中,如初唐的卢照邻,盛唐的孟浩然、李白、杜甫、岑参、高适,中唐的柳宗元、孟郊、白居易,晚唐的…  相似文献   

17.
李白一生曾经两次入长安。除了人所共知的天宝元年奉诏入朝那一次外,早在开元年间还有一次。这是当代李白研究工作中的最新成果之一。稗山《李白两入长安辨》一文首倡其说;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也有所发现;近年郁贤皓又作了进一步的考证,益臻明确;我与薛天伟在编写《李白年谱》过程中亦略有所得。兹采众说,酌以己见,试述李白两入长安始末如下。  相似文献   

18.
李澄中是清初山左诗坛上颇有影响的诗人,其诗歌创作取法盛唐,尤以杜甫为宗,同时又具有通变的诗学观。其诗歌活动有着自觉的理论导向,且与明末清初诗学思潮和山左诗歌传统紧密相关,在山左诗坛既具有特异性,又呈现出山左文学群体的整体风貌,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朱学东 《云梦学刊》2001,22(1):47-51
杜甫生活在具有浓厚浪漫气息的盛唐诗坛,生前不为时人所重,诗名不彰,与之交往唱和的众多著名诗人竟无人称赞他的诗歌;传至中唐,受到了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和韩愈等人大力推崇,从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块无法逾越的丰碑;传至晚唐,诗人学习杜诗和批评杜诗,纪念、凭吊并神化杜甫,从而把杜甫推向诗歌的神坛.  相似文献   

20.
从文人心态看大历诗风的基本内涵许总大历时期,是唐代历史上盛衰转折的重要阶段,大历诗坛,也表现为整个唐代诗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宋人严羽《沧浪诗话》即以"大历体"加以概括,足见其已形成一种独具体格与诗风。然而,大历时期诗坛构成其实相当复杂,活跃着不同的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