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故都的秋》作者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北平的秋,其意境清静、幽远,表达了作者对故都清秋的虔诚向往与崇仰。一、意境美——"清、静、悲凉"《故都的秋》中的"秋"是这样的秋:"特别地来得  相似文献   

2.
《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相似文献   

3.
2004年衢州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上的一堂至今让我记忆犹新,那是一位来自宁波的老师上的《故都的秋》。在她温声细语中.我也仿佛随他们一起神游了故都,一起感受了天高云淡的秋天。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文人墨客中,留学海外的郁达夫的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与个人魅力在灿烂的文学星空中滑下了一抹光辉的足迹。郁达夫与感伤.忧郁的基调四分不开的,在郁达夫的笔下.他所处的军阀混战的年代充斥着黑暗与惨无人道。其散文的强烈的伤感情绪以颓废而又憎恨的的表现形式展现给世人,中国人的悲秋情结及清净悲凉的心境在《故都的秋》中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5.
徐云华 《老年人》2014,(10):22-24
正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诗人,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等。他与徐志摩、郭沫若是同学,并与郭沫若等人成立了创造社,与鲁迅创刊合编《奔流》,是"左联"发起人之一。1938年,他到新加坡参加抗日活动,被推选为新加坡文化界抗日联合会主席,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尼苏门答腊岛。2014年9月1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了首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抗日英烈,郁达夫位列其中。  相似文献   

6.
赞赏的力量     
1852年秋的一天,俄罗斯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在树林里打猎时,捡到了一本破烂不堪的杂志《现代人》。他随手翻了几页.被杂志中一篇名为《童年》的小说深深地吸引住了。小说的作者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名字,屠格涅夫出于好奇,开始四处打听作者的身世,最后得知作者2岁丧母、7岁丧父,是由姑母抚养长大的,现正在高加索部队服役。  相似文献   

7.
郁春梅 《职业》2015,(9):4-6
黄帝故都,钢铁迁安,迁安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铁矿资源、强大的钢铁产能赢得了"河北首强"的称号。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进程中,职业教育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京津冀一体化的加速也为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8.
拜谒武侯祠     
邓克谋 《老年人》2014,(2):50-50
金菊吐艳,丹桂飘香,正是花重锦官城的时节,我随小女一家在成都小住。成都是蜀汉故都,我从小读《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形象在心中烙下深刻印象,来成都便想去拜谒武侯祠。  相似文献   

9.
张金瑞 《老人世界》2010,(11):30-31
金秋时节,我去拜访吴野渡同志,寒暄中话题自然落到秋天上。他兴致勃勃地谈起对金秋的感悟。从秋的景、秋的风、秋的月到秋的水;从秋的希望、秋的深邃到秋的意境;从人生经历磨难和辉煌到成熟、深沉、平静、淡泊的发展变化,入情入理地进行了分析和品味。他深情地说:“秋天是美好的季节,她把累累果实双手捧出,静静不语,无私奉献,让收获再造辉煌;  相似文献   

10.
彭强 《老年人》2006,(2):39-39
湘西永顺县城东南15公里开外,有一座老司城,这里曾是历史上延续了600多年的湘西土王故都。这座见证乃至书写了湘西历史的王都,始建于宋绍兴五年(1135)。其时,湘西民风强悍,土著抗争不断。经过与宋王朝长达百余年的拉锯战后,朝廷不得不承认湘西彭氏土司(即土王)集团源自五代的世  相似文献   

11.
《华夏少年》2007,(12):91-94
秋天 秋秀 秋季 中秋 秋色 秋收 秋雨 秋果 秋霜 暮秋 秋野 初秋 金秋 秋日 秋高气爽 秋雨绵绵 金秋季节 秋风萧瑟 秋风送爽 层林尽染 天高云淡 秋云冬来 桂花飘香 秋热如晨  相似文献   

12.
图片新闻     
刘俊 《当代老年》2006,(1):61-61
2005年10月19日上午,湖北省宜城市老年人书画协会举行“庆祝‘神六’巡天凯旋归来笔会”,65铭笔同志现场挥毫泼墨,赋诗作词,热烈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充分表达楚国故都广久老年人对英雄飞天成功的祝贺和崇敬,抒发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祝福和企盼。  相似文献   

13.
马丽文 《中国扶贫》2016,(14):13-17
赣州是江西的“南大门”,又称赣南。这里历史悠久、山川秀美、资源富集,素有红色故都、江南宋城、客家摇篮、生态家园、稀土王国、世界钨都和世界橙乡之美誉。同样,赣南还是原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人民共和国的摇篮,毛泽东思想和苏区精神的主要发源地,二万五千里长征出发地。可以说,赣南在党和国家建设史上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  相似文献   

14.
《老年人》杂志的编辑别出心裁,启发读者评诗改诗,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活动,不仅丰富了《湘江秋钓》这首诗的内涵和意境,也调动了众人的兴致,交流了写诗的技巧。希望能延续这一活动,将“老年大学”这块园地进一步办活办好。我读了《湘江秋钓》这首诗,也有些怦然心动,因不是诗人,谈不上改诗,只能仿作一首《观钓》:冷眼随观钓晚秋,柳荫石壑惴心谋。林纾嚼铺鱼犹智,晚节自珍赞白头。清人林纾《畏庐文集·西湖诗序》中写了一段观鱼争食的故事,有灵性的鱼儿,明晓一个道理:“下食者必有钩,贪食必遭暗算。作者有一番感慨:“名利之…  相似文献   

15.
正贴秋膘的由来立秋过后有个民间传统不能忘,那就是"贴秋膘"。过去,我们的老祖宗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进行对比。如果体重减轻,就叫"苦夏"。瘦了当然要"补",也就是所谓的"贴秋膘"。过去,进补就要吃美食佳肴,简单粗暴的做法就是吃肉,"以肉贴膘"。所以立秋这一天,寻常百姓家里都会吃炖  相似文献   

16.
诗词书画     
《老年人》2007,(8):44-45
秋忙暮归图●尹辉收拾黄袍换绿装,田园锦绣裹斜阳。赶秋时节炊烟晚,农妇烹鲜煮月光。  相似文献   

17.
“垂钓”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是个常见的传统题材,所塑造的“渔父”形象,几乎都是些高雅、飘逸之士,他们寄情山水,忘怀得失。且看:“渺渺烟波一叶舟,西风木落五湖秋。盟鸥鹭,傲王侯,管甚鲈鱼不上钩。”(赵孟兆页:《渔父词》)究其实,写“垂钓”的作者大都是一些仕途多舛的失意文人,  相似文献   

18.
印第安人是不是华人后裔?50年代,郭沫若等学者提出殷人东渡美洲之说。近年来,我国研究图腾学的专家认为,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代纣,殷军统帅攸侯喜等人过日本渡扶桑,终于在秘鲁、墨西哥海岸登陆,并仿照故都殷地安阳建立家园。东渡殷人所说的[YINDIAN]...  相似文献   

19.
正秋天来了,随着天气逐渐转凉,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到了秋季,虽然人体出汗减少,体热的产生和散发以及水盐代谢也逐渐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但这个过程却使人体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这种状况就是"秋乏"。秋乏是补偿夏季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也是人体在秋季气象环境中得以恢复的保护性措施。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与适应,秋乏会自然而然地消除,但为了不至于因此而影响工作和生活,最好还是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0.
秋的气魄     
提起秋,人们马上联想起红叶。然而,我不能不说,红叶和秋的本质其缘甚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