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麽些族及其传说资料纳西族,过去也叫麽些、麽(?)、麽蛮,古时最早见之于唐樊绰所著《蛮书·名类》第四条:“麽蛮亦乌蛮种也。铁桥上下及大婆小婆三探览昆池等川,皆其所居之地也。……此等本姚州部落百姓也。”又《新唐书》中有“麽蛮、些蛮与施顺两部皆乌蛮”。通过这些记载,可知纳西族是居住于现今自四川省的越西地方以迄云南省丽江广大地区,曾经建立了唐代南诏六诏之一的麽些诏王国的民族。  相似文献   

2.
广西少数民族众多,服饰各具特色,但由于种种原因濒临消失。本文在大量文献研究和对民族地区服饰调研的基础上,以案例研究的方式,探讨广西少数民族服饰元素与现在人物形象设计相结合的途径,为传承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提供思路,为创新现代人物形象设计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3.
川甘交界地带的主要民族白马藏族与羌族、藏族等民族长期毗邻而居,在文化方面相互习染。作为民族文化主要组成部分的白马藏族服饰,既有体现独特民族个性的一些文化符号的传承,同时又不乏临近民族服饰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对白马藏族服饰与藏、羌民族服饰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更为准确地认识白马藏族服饰的基本特征与文化内涵,并由此深入了解白马藏族的民族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4.
广西少数民族众多,服饰各具特色,但由于种种原因濒临消失。本文在大量文献研究和对民族地区服饰调研的基础上,以案例研究的方式,探讨广西少数民族服饰元素与现在人物形象设计相结合的途径,为传承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提供思路,为创新现代人物形象设计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服饰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代表性实体物质资源,它不仅代表着民族的独特性,也代表着不同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和生活过程。服饰在历史的长河中因为部落、民族的产生,它是劳动生产力发展的结晶,体现了不同少数民族文化。从服饰中可以体现出社会关系,还包括地理的、风俗的、信仰的、历史的等丰富寓意。因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步调加快,使"各个民族的精神产物成为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与局限性越来越不可能存在"。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在强劲的经济风浪中表现出多元一体化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文山州少数民族众多,支系复杂,因地域环境、宗教信仰及审美观念不同,各民族服饰各有特点。文山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是少数民族同胞的情感表述。这些独有的情怀,通过服饰材料的造型、图案色彩的构成,体现出民族传统审美文化体系的传承。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文山州少数民族众多,支系复杂,因地域环境、宗教信仰及审美观念不同,各民族服饰各有特点.文山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是少数民族同胞的情感表述.这些独有的情怀,通过服饰材料的造型、图案色彩的构成,体现出民族传统审美文化体系的传承.  相似文献   

8.
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和标志,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民族服饰的形成与发展由自然环境、经济生产、审美心理、习俗文化所决定.板底彝族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它即不混同其他民族,又与本民族其它支系有所区别,独特且典型.  相似文献   

9.
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和标志,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民族服饰的形成与发展由自然环境、经济生产、审美心理、习俗文化所决定。板底彝族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它即不混同其他民族,又与本民族其它支系有所区别,独特且典型。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色彩的世界中,民族服饰也成为了展现民族形象特征的重要因素。人类各个民族在早期设计服饰的主要作用就是能够遮体御寒,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服饰也逐渐成为了装饰性的事物。本文通过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服饰常用图案的特点,分析了这些图案的形式美,并且指出了云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有效运用。  相似文献   

11.
嘉绒藏族传统服饰变迁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琴 《西藏研究》2007,(1):96-100
嘉绒藏族传统服饰是如何发生变迁的,与藏族、汉族及其他民族服饰有何联系与区别?文章借有限的历史文献记载对隋唐前后、清代以及新中国建国以后几个关键的历史阶段进行考察,探讨了嘉绒传统服饰变迁的过程、特点及其原因,认为文化传播、社会制度变革和转型、经济发展水平是导致嘉绒服饰变迁的三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明清山东青州回回历史记忆的变迁为个案,讨论了其祖先移民历史记忆从明代"都人南迁"的故事到清代强调祖先"出于回部"的变化。笔者认为,明代"都人南迁"的表述更为靠近元明鼎革之际回回人的真实生活境遇,而"出于回部"的表述则受到清朝平定天山南北历史事件的影响。"出于回部"的表述说明青州汉人和回回人对回、汉族属的识别在清中...  相似文献   

13.
何一民 《民族学刊》2021,12(3):1-9, 94
以清代基层社会组织重建和社会治理为视角进行考察,清代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清朝建立后,不仅继承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也继承了明朝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重点对宗族、保甲、乡约以及会馆等民间组织的恢复与重建予以支持,并让渡部分公权力,使其统治触角向下延伸,“皇权”也由此渗入县以下的城乡基层社会。满族属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员,而非域外之人,因此,他们一旦取得政权之后,除了保留满族的部分政治文化和风俗传统外,更多的是在大中华文化体系中寻找生存智慧与治国理政之道。在清代,不仅汉族、满族,也包括蒙古族、藏族或回族以及其他中国境内各民族,都主动或被动、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历史进程之中。正因为如此,民族融会才升华为“中华民族”这一新概念。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历史上,汉族儒家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主流文化,也作为一种相对先进的封建文化,曾赢得过其他民族的广泛认可,并对他们的文化给予过各式各样的影响,由此不断地增进着我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一致性、共同性与亲缘性,这是产生中华民族之凝聚力的一个不能被忽视的历史现象。 回儒对话就是这个历史现象中的一部分。明末清初,正是回回民族意识形成的关键时刻,这时及后来,一批经儒兼通(或曰四教即伊斯兰、儒家、佛和道兼通)的回回伊斯兰学者如王岱舆、马注、刘智和马德新等,在致力于汉文伊斯兰文化译著的同时,也开启了回儒之间长达几个世纪的对话之门。  相似文献   

15.
清朝在利用藏传佛教治理蒙藏地区的过程中,既继承了元明两代的宗教政策,同时又根据西藏的实际进行了改革,形成了自己的宗教政策。文章就清朝的藏传佛教政策作了介绍和分析,旨在使人们对清朝藏传佛教政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如同历史一样,新疆各民族的民俗文化也经历着时间的洗礼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变化、发展着,秦汉,魏晋隋唐,元明清时期的新疆民俗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和特点,在这些变化中,民俗事项本身体现出了鲜明的性别意识,在物质民俗与精神民俗中,男性与女性的表现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对秦汉至明清时期封建王朝实行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以及广西民族关系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和梳理,揭示了广西民族关系经历了从徼外走向统一、从冲突走向磨合、从磨合走向和解、从和解走向融合、从融合走向团结的发展历程,其中的文化认同是广西民族关系良性发展的重要原因,并且对新中国建立后广西民族关系的发展和四个模范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是黄河上游地区森林资源遭受破坏比较严重的一个时期,也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时期。在以木构架为主要建筑特征的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产生了对林木的需求,城市数量的增多与官署、民居、寺庙的修建,以及官员、百姓日常生活的薪柴需求,都对城市周围山地的森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城市周围的森林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而由近及远,渐而减少,特别是在清乾隆嘉庆时期以后,城市周围出现濯濯童山,森林仅于山脉深处。  相似文献   

20.
"嘉绒十八土司"被视为是一个关于嘉绒藏族历史地理范围的表述,但在具体理解上却存在不少分歧,且各有不合情理之处.从"十八"之说广泛存在于苯教文化体系,以及象雄苯教与嘉绒地区的历史文化渊源关系来看,"嘉绒十八土司"很可能源于苯教关于"十八"的数字崇拜及相关的象征文化,"十八土司"非实指,无关嘉绒藏族的地理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