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服饰是一个族群文化符号的外在表现,也是维系民族认同和认异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作为与苗族文化和审美心理相对应的苗族服饰,它饱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民族认同的基础是文化,千百年来苗族人民在不断迁徙过程中形成的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包含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相似文献   

2.
服饰是一个族群文化符号的外在表现,也是维系民族认同和认异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作为与苗族文化和审美心理相对应的苗族服饰,它饱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民族认同的基础是文化,千百年来苗族人民在不断迁徙过程中形成的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包含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相似文献   

3.
本文回溯与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中国苗族社会中"蚩尤热"兴起的过程及背景,对蚩尤与苗族的渊源关系的历史形成过程进行了若干回顾.在此基础上,探讨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苗族知识分子为中心推动的"苗学研究"和苗族民族认同意识重构之间的关系.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后苗族社会中兴起的"蚩尤崇拜",事实上是从"他者"叙事到"自我"内化的一种转变,是凝聚苗族民族认同意识最为核心的"受难者记忆"进行重构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苗族服饰蕴含了极高的艺术价值,与银饰搭配显得华丽繁复更加耐人寻味。苗族服饰图案多以祥瑞之兽、花鸟鱼虫为主。由于苗族分布人口众多,地域不同,每个地区服饰也各不相同。运用多种刺绣手法,很是华丽。银饰的佩戴更是从头到足,非常考究。  相似文献   

5.
苗族服饰蕴含了极高的艺术价值,与银饰搭配显得华丽繁复更加耐人寻味.苗族服饰图案多以祥瑞之兽、花鸟鱼虫为主.由于苗族分布人口众多,地域不同,每个地区服饰也各不相同.运用多种刺绣手法,很是华丽.银饰的佩戴更是从头到足,非常考究.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其中一个分支在历史的演变中书写了华美的篇章,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以苗族的民族传统文化为主,受到封闭的地域环境和落后的生产能力的影响,苗族的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比较宽松的发展环境,形成了苗族传统文化体系。尤其在盛大节日时,苗族所展现出的民族气息充满着庄重和神秘韵味带给了服装设计行业艺术的灵感,将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制作的服饰受到了大众一致喜爱。本文以苗族民族文化为线索,探索在当前高校的服装设计教学中如何能够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有形的文化信息以艺术元素形式呈现给人新的视觉享受和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其中一个分支在历史的演变中书写了华美的篇章,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以苗族的民族传统文化为主,受到封闭的地域环境和落后的生产能力的影响,苗族的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比较宽松的发展环境,形成了苗族传统文化体系。尤其在盛大节日时,苗族所展现出的民族气息充满着庄重和神秘韵味带给了服装设计行业艺术的灵感,将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制作的服饰受到了大众一致喜爱。本文以苗族民族文化为线索,探索在当前高校的服装设计教学中如何能够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有形的文化信息以艺术元素形式呈现给人新的视觉享受和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8.
盘瓠神话传说流传于五溪地区的苗、瑶、畲各民族中,由于受楚汉文化影响,五溪苗族的盘瓠信仰呈现出多元化形态,它以浪漫的文学色彩、神秘的宗教仪式以及独特的服饰语言延续着这一传说,在族群边界中突出自己的文化表征,固守着族群的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9.
苗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服饰成为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乃至情感的载体。从广西融水苗族服饰文化历史的发展与变迁入手,立足于服饰文化研究,从服饰体系中提取民族文化精髓进行设计和产品开发,让苗族服饰与现代设计元素进行结合,形成新的时代因子,推动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从而为融水苗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可行性方法。  相似文献   

10.
苗族贾理的传承提供了反思少数民族原生形态教育的新视角。在主流文化尚未大规模进入前,西南少数民族有各自文化传承的内容与方式。本文基于黔东南州丹寨县的田野考察,在历史语境背景下、从苗族贾理传承的形式和内容两个维度论证其补充儒学教化而成为苗族传统社会内部的“官学”,尤其是贾师办班授贾形式因其正式性、目的性可视作苗族特色“私塾”雏形。西南与中原同属一个文化共同体,贾理融通转化儒家思想,在育人、传承地方性知识和文化认同等方面发挥了民族文化的教育功能。于现代社会转型背景下,重审典型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1.
李永政  王李霞 《民族学刊》2014,5(1):88-91,127-128
文化融合是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也是现今的一种社会存在状态;是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家的概念则是近现代才从西方国家传入的新鲜产物,是生活在其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对其所在国家的认识、评价与情感,主要表现于国家政治共同体和结构层面以及共同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层面的认同。国家认同于国家本身、于个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问题显得尤为迫切。而国家认同教育是国家认同构建中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学校教育是建立国家认同的有效途径。我国的各民族的文化融合是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教育的前提与基础、有力保障、表现形式,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高级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深远的影响。我国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并吸收了中国历来坚持"和而不同"处理民族关系的宝贵经验与优秀传统,制定出了相应的民族政策,坚定地保障民族文化融合,加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教育,促进国家的稳定与团结。  相似文献   

12.
苗族古歌作为苗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刻、丰富的伦理思想。苗族古歌中的正义观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苗族正义观的本源:"要和皇帝分管地盘";苗族正义观的内容:"论理会维护正义和公正";苗族正义观的实质:"同一性正义"。苗族正义观对追求宗族村落内个体间的平等与宗族村落之间、民族之间的平等作用积极。  相似文献   

13.
邹华芬 《民族学刊》2013,4(6):82-86,121-123
围绕蒙古族英雄成吉思汗,已经形成了多重文本构成的语义丰富的话语场。对1986年詹相持执导的《成吉思汗》与1997年塞夫、麦丽丝执导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两个电影文本的对比研究表明,两部影片在影像风格、叙事选择、细节塑造等方面的不同,显示出作为创作主体的导演在构造过去时游走于史实与想象中的姿态,叙事策略的背后展现出的其实是创作者族群、文化身份的差畀以及自我定位等深层次的问题。应该说,这样的文本对比分析既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有启示意义,也是文化人类学之于历史、想象、身份研究的重要范本。  相似文献   

14.
杨林军 《民族学刊》2014,5(5):17-24,103-106
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表征。明代麽些民族服饰可分为丽江服饰区、永宁-盐源服饰区、北地-俄亚服饰区。麽些民族服饰在头饰、衣裳和装饰方面都有显著的特征,总体上呈现出“分异”的趋势。造成这种变迁的原因包括:明清时期中央不同的民族政策措施,麽些民族各支系所处的不同地理环境,周边民族和宗教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南  谭明祥  孙洪 《民族学刊》2013,4(4):97-102,134-136
动画"民族化"沿袭自油画"民族化"口号和艺术实践,其出发点是为迎合大众的欣赏习惯,立足解放初期本土80%文盲"工农兵"接受的主体上,其目的是作为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思想武器,"民族化"与教育紧密相关。文革结束后,油画界专家学者不再提出"民族化"后,动画界至今仍然沿续着"民族化"道路摸索前行,这种实践十分不利于动画的健康发展。动画产业化过程中,解除"民族化"思想束缚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张立辉  徐学初 《民族学刊》2013,4(4):80-89,128-131
本文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视阈,论述了和谐民族关系的必要性与实现途径,要旨在于说明:古往今来,我国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始终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当前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关键所在;费孝通先生所提倡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不仅是对中华各民族关系之历史与现状的精辟的理论概括和真实写照,而且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做好民族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亦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清朝所绘制的《百苗图》是近代中国早期的民族志。将《百苗图》与日本及奥斯曼帝国所绘制的图绘进行对比,以一个比较历史学的视角来看待这些处于扩张时期的几个帝国,从而指出对他者的民族志兴趣并非欧洲所独有,而是普遍地存在于全世界的帝国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8.
周毓华  田廷广 《民族学刊》2013,4(4):54-61,117-119
"5.12"汶川地震后,龙溪乡部分羌族居民因地震中生存空间遭受巨大破坏而搬迁至邛崃市南宝山安置区,面对震前与震后迥异生存空间所引起的居民生活的改变,笔者试图以羌民社会生活中饮食的变化为研究对象来解释饮食文化背后社会互动因子的改变,揭示羌族异地安置区身为"小传统"社会在现代化、工业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一部分如何去适应社会改变,同时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9.
郗春嫒 《民族学刊》2014,5(1):9-15,98-99
全球化现代化的浪潮使得世界各民族处于急剧的社会文化变迁之中,发展中国家及其少数民族尤其是人口较少民族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文化适应是应对这一挑战的必由之路。本文以布朗族为个案探讨社会变迁背景下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路向。在对文化适应理论进行回顾之后,结合实证调查分析,本文认为,贝瑞所提出的文化适应理论能够较好解释及指引布朗族社会变迁及文化传承,在调适中寻求发展应是人口较少民族当前社会发展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