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丁·博伊德(Martin Boyd,1893——1972)是澳大利亚小说家,出生于维多利亚州显贵家庭,曾学习建筑设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去英国,在英国军队任职,战后返墨尔本。1921年再度赴英,成为作家。1928年获澳大利亚文学奖金.1957年移居意大利直至去世。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度过的,在澳大利亚只生活了26个年头。博伊德在澳大利亚文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他的小说大多以他所熟悉的上流社会家族为题材,通过这些家族浮沉兴衰的历史,反映时代的变迁。作品述叙简洁生动,行文平易流畅。主要作品有《爱神》(1925)、《蒙特福特一家》(1926)、《春天的丑闻》、(1934)、《晨境中的修女》(1940)、《露辛达·布雷福德》(1946),《如此快乐》(1949),以及四部曲《卡纸皇冠》(1952)、《难办的年轻人》(1955))《爱情的奔放》(1957)和《百舌鸟歌唱的时候》(1962)等。本篇介绍博伊德的文章原载于1975年的第二期《西风》杂志,后收入《澳大利亚作家》(1980)一书。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以来东南亚海盗活动出现规模化、组织化且与恐怖分子相勾结特点,但海盗袭击事件有所减少,这与亚洲各国的努力密切相关。《亚洲打击海盗及武装抢劫船只合作协议》在海盗及武装抢劫船只的认定及合作机制方面的规定弥补了《海洋法公约》规定的不足。针对东南亚海盗活动的特点,应进一步在海盗的认定及合作机制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3.
提起澳大利亚文学,人们较为熟悉的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家帕特里克·怀特(Patrick White,1912—),对小说家彼得·凯里(Peter Carey,1944一)则一般知之甚少.彼得·凯里虽不象怀特那样享有世界声誉,但是在当今澳大利亚文坛上却被批评家誉为“‘新派’作家中最富有独创性,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所著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历史上的胖子》(A Fat Man in History)《战争的罪恶》(War Crimes)以及长篇小说《幸福》(Bliss)和《魔术师》(Illywhacker)等.  相似文献   

4.
美国年轻黑人女作家杰斯敏·沃德以她的第二部小说《拯救骨肉》摘得了2011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最佳小说奖的桂冠。小说采用写实主义手法,巧妙地运用隐喻的修辞方法,大胆谈论争议话题,真实地描述了美国南部小镇的贫穷与人们在自然灾难中显示出的亲情。  相似文献   

5.
建国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作家冯德英,继长篇小说《苦菜花》、《迎春花》之后,创作了《山菊花》。《山菊花》分上、下两册,先后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上册,于一九七九年出版,最近又出版了下册,为当前文苑增添了一朵奇葩《山菊花》(下)构思宏伟,环环相扣,波澜起伏,生动地描绘了胶东地区人民在“一一·四”武装暴动失败后,不为国民党反动派的淫威所动,不畏风刀霜剑的险恶形势,含辛茹苦,前赴后继,同反动派进行的  相似文献   

6.
澳大利亚戏剧虽然很年轻,但也已有二个世纪的历史。话剧、滑稽剧和杂剧是澳大利亚戏剧的主要剧种。澳大利亚戏剧的主题常常是表现人生的孤独凄凉和奋斗的失败。尽管他们还没有出现过不朽的杰作,但是富有活力的澳大利亚戏剧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澳大利亚戏剧的发展可简略地划为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两个时期,每一个时期又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而且第二阶段都出现了较为繁荣的景象。十九世纪澳大利亚戏剧以1851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前一个阶段中,由澳大利亚戏剧作家创作并获得上演的第一个剧本是戴维·伯恩的《绿林好汉》(1828年)。这是一本话剧,描写塔斯马尼亚  相似文献   

7.
《愤怒日》是澳大利亚女作家克里斯蒂娜·斯特德的短篇小说之一。在《愤怒日》中,斯特德用女性特有 的表现手法栩栩如生地再现了20世纪早期澳大利亚的社会现实,尤其再现了当时乡村女性的悲剧。本文从故事情 节、悲剧女性、悲剧根源三个方面的再现来剖析此篇小说的写作特点。  相似文献   

8.
2013年1月23日,澳大利亚总理吉拉德公布了国家第一份安全战略报告——《强大与安全:澳大利亚国家安全战略》(以下简称《战略》)。《战略》是在澳大利亚在全面、客观地辨识当今时代特征,正视国家战略安全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的基础上提出的。《战略》清晰地阐释了新时期澳大利亚的安全战略构想与目标,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实现目标的手段以及未来五年澳大利亚的战略重心。文章通过对《战略》出台的影响因素以及内容的解读,分析新时期澳大利亚国家安全战略的"变"与"不变"。  相似文献   

9.
朝鲜战争爆发之初,美国武装干涉台湾,推行"台湾中立化"政策。英国试图缓和局势,坚持在《开罗宣言》的基础上解决台湾问题。澳大利亚对台政策摇摆不定,尚不明朗。随着战事发展,澳大利亚对台政策逐渐清晰,并提出"一中一台"方案,公开分裂中国。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签署后,战争风险不断增加,澳大利亚开始同英国接近,共同约束美国的行动。由于二战后英国衰落,无法满足澳大利亚在马来联防问题上的诉求,澳大利亚最终疏远英国转而向美国寻求保护。  相似文献   

10.
自澳大利亚文学滥觞以降,澳大利亚作家刻画了诸多亚洲人形象,借此比照其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及文化特性.作为当代澳大利亚“虚构亚洲”的中国题材小说,《长安街》从澳大利亚访客的视角绘制了一幅当代中国社会地图,刻画了诸多中国人形象.尽管《长安街》对中国的想象较之其他作品有明显的转变,但是该小说所述的中国仍然是神秘难测、充满异域色彩的“他者”.《长安街》的中国想象并非简单的东方主义话语表征问题,而是作者在新时期对澳大利亚民族身份建构所做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1.
《乡村梦想》是澳大利亚新生代浪漫主义作家琼斯的代表作,小说延续了作家对澳大利亚乡村爱情和社会问题的一贯关注。小说的精妙之处在于在浪漫爱情叙事主线背后还隐含着一条以自闭症为主题的隐性叙事。威尔作为一个有着正常人思维和智力的自闭症患者,其自闭症不仅给家人带来多重影响,也将澳大利亚西部乡村自闭症这一隐性生存群体的艰难生存现状及被社会忽视的严峻现实置于公众视野。威尔的自闭症与蒙蒂的农场梦、威尔的自闭症与菲斯的慈善梦、威尔的自闭症与父母的康复梦是小说建构的三重梦想,与此并行不悖的是小说关于自闭症群体在澳大利亚西部乡村隐性生存之境危害性的深层忧思。作家对澳大利亚西部自闭症的关注体现了作家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应有的人文担当和社会担当。  相似文献   

12.
当代英语儿童文学最显著的特色之一是深受女权主义理论影响.以莫尼卡·惠帝格为代表的一派女权主义学者认为,语言在女性建构主体性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语言便没有主体性,主体之所以成为主体是因为作用于她身上的语言文化力量将其如此构建.加拿大女权主义学者兼儿童文学评论家莉萨·保罗(Lisa Paul)认为妇女文学和儿童文学一样都受到了"语言压迫",所以女权主义作家们不但拿起笔,用语言来传达自己的声音,同时也让她/他们的主人公以语言武装自己.本文试图通过解读以下五部女艺术家成长小说来验证这种观点对儿童文学创作的影响:加拿大最有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露西·蒙格马利的"埃米莉三部曲":《新月的埃米莉》、《埃米莉的奋斗》和《埃米莉的求索》,美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路易丝·费兹的《间谍哈里特》,以及莫莉·亨特的《棂车声响》.  相似文献   

13.
当代澳大利亚小说不仅主题意蕴五花八门,千姿百态,而且创作手法标新立异,斑驳陆离。这些手法熔现代派和后现代派技巧于澳大利亚民族文化之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澳大利亚小说风格。这方面的突出表现是对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澳大利亚作家在小说创作中很早就使用魔幻现实手法了。代表人物当首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特里克·怀特。他在六十年代初期发表的《乘马车的人》堪称澳大利亚第一部魔幻现实小说。此外泽·赫伯特、戴·爱尔兰等一批才华横溢的中老作家在他们的作品里也经常运用魔幻现实手法并取得了公认的成就。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中,自从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茅盾的《鲁迅论》、《徐志摩论》、《冰心论》等文章作为“作家论”的开山之后,对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进行全面系统研究而撰写“作家论”的不乏其人.曾华鹏、范伯群同志则是建国以后在这一方面作出一定成绩的两位作者.除《王鲁彦论》(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外,最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四作家论》(以下简称《四论》),是他们研究郁达夫、蒋光赤、谢冰心、叶绍钧四位作家的又一本结集.  相似文献   

15.
2011年12月4日至7日,应江苏省太仓市侨办、太仓市作协的邀请,美国轻舟出版社总编融融,美国《新华人报》社长、海外新移民国际笔会会长陈瑞林,美国《世界华人文学周刊》副主编、《彼岸》杂志副总编王威,澳大利亚大洋洲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大洋洲文联副会长洪丕柱教授,德国德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汉堡文化艺术协会名誉主席谭绿屏,德国汉堡大学学者高关中教授,比利时著名华人作家章平等一行8位海外华人作家访问了毗邻上海的太仓。  相似文献   

16.
葛逸凡女士是生于大陆、后居台湾、1965年移民加拿大的作家,著有《欣欣向荣》(1971)、《金山华工沧桑录》(1989)、《时代.命运.人生》(2003)等小说和散文。《金山华工沧桑录》(大陆书名《他乡风雨》)是首部依据加拿大华工史而创作的中文小说,荣膺台湾海华文学奖第一名。作者还曾荣获台湾《文坛杂志》文学奖短篇小说第一名和2008年冰心文学佳作奖。本访谈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作家的书香童年;第二部分描述了作家对台湾文学的阅读和参与,以及其广阔的英文阅读面;第三部分结合加拿大少数族裔生活讲述了作家对所居城市Kelowna的深刻感受及其自传体创作;第四部分讨论了代表作《金山华工沧桑录》的内容、风格和创作过程;第五部分呈现了加拿大华人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以及作家与洛夫、痖弦等文学名家的交游。本访谈对于真切了解作家写作心理、华人文学和加华文学历史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而每个作家都不是机械地描摹生活,都是带有一定的倾向性,有选择地来写的。因而透过描写战争的文本,我们可以充分认识与了解作家对战争的诠释——即作家的战争观。德国作家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1929)和美国作家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1929),是两部著名的反战小说,二者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同侧面,从而揭露了帝国主义战争给人带来的伤害。特别是这两部作品所描写的都是作家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作品主人公保罗(《西线无战事》的主人公)和享利(《永别了,武器》的主人公)的言行与内心的独白,也就分别是作家雷马克和海明威的思想的映现。  相似文献   

18.
P.R.斯蒂芬森是澳大利亚民族主义文学与文化批评的早期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澳大利亚文化的基石:为民族自尊而作》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批评论著,是澳大利亚该历史时期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斯蒂芬森提出坚持民族文化的地域性原则,藉以发展不依附母国的、独立自主的民族文化.他关注对民族文学标尺的界定,认为这将有助于厘清“真”、“伪”澳大利亚民族文学,并对催生反映本土真实生活的严肃作品产生积极影响.他还指出,发展民族文化的主力军除了作家、知识分子,还应该包括出版人.作家的任务是创作出足以滋养本民族人民精神生活的作品,而知识分子和出版人则应该为作家的工作保驾护航.斯蒂芬森的民族主义文化观在之后民族主义浪潮的各个阶段都有显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诸因素的制约,在新时期山东作家的创作中,农村题材占有重要地位。从王润滋的《卖蟹》始,在十余年的创作中,山东作家塑造了大批具有个性的农民形象,象“老木匠”(《鲁班的子孙》)、隋见素、隋抱朴(《古船》)、李芒(《秋天的愤怒》)、野兰子《(皮狐子路)》、天良(《天良》)、水仙嫂(《洞天》)等。这些形象都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和社会意义。细加分析,在王润滋、左建明、矫健、张炜、毕四海、侯贺林等作家笔下,妇女又多为主要描写对象,其中寡妇形象的多向塑造又尤为突出。表现出一个作家群创作上一种非自觉的审美认同:较擅长于对女性  相似文献   

20.
曹丕(公元187年—226年)的《典论·论文》是我国较早的一篇文学批评专论。在曹丕以前,专篇的文学论文,如《诗大序》、班固的《离骚序》、《两都赋序》、王逸的《楚辞章句序》等,只就一部书、一篇文章进行评述;《典论·论文》则论述的是多位作家、多种文体,并论述了作家的个性、气质和作品风格的关系以及文章的地位价值、文学批评的正确态度,等等。它对建安七子(又称“邺下七子”)作品的评论,是建立在对作家作品作具体分析的基础之上的。这一评论原则,是前无古人的。它对文学体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