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性的三重维度及其在中国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从根本上说是人自身的现代性,它是人在自我敞开中呈现的现代性理念、制度和态度所形成的多维互动的总体性,这种总体性使现代性拥有自我修复的能力.现代性在中国生成的主要问题不只在于人们所强调的现代性理念的不普及、宏观现代性制度的不健全,而且在于微观现代性的理性机制还没有成为国人日常生活的文化机理,在于作为人自身现代性最活跃维度的现代性态度远没有发育,以至于人自身的现代性无法真正生成.  相似文献   

2.
范围 《阅江学刊》2011,(3):39-45
我国集体合同法律制度实践存在签订率低、覆盖面窄、内容空洞、履行缺乏强制性、争议处理程序欠缺等问题,原因在于:工会组织的独立性、政府的中立性以及雇主组织履约、缔约的内驱力和强制力不足,使得三方机制受损。为了完善我国的集体合同制度,增强其时效性,我们应强化工会组织的独立性、政府的中立性以及雇主缔约、履约的内驱力和强制力。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制度经济理论可以归纳为七个方面:(1)制度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制度的优越性在于它能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在各种制度中,产权制度的作用最重要;(3)中国的宏观制度变迁是个渐进的过程;(4)人是现实的人,具有机会主义倾向,制度可以抑制人的机会主义动机及行为;(5)意识形态是重要的非正式制度安排,它可以降低正式制度的运行成本;(6)中国制度改革的关键是下放权力;(7)稳定的环境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最基本条件。邓小平的制度经济理论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变迁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龚虹波 《浙江学刊》2002,9(6):189-192
本文从制度变迁视角来解读晚明万历年间的张居正改革悲剧,通过分析“制度中人”殚思竭虑变革制度与制度循自身发展逻辑抗拒变迁的较量过程,来揭示“制度中人”变革制度时所具有的局限性及政治体制抗拒变迁的构造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芮夕捷 《唐都学刊》2005,21(6):89-92
制度的刚性即稳定性不仅取决于制度本身确立的成本,而且还取决于为确立各种制度本身而在各种专门的组织实体及相应专用基础设施上的投资,取决于各种社会个体(包括各种社会组织)之间相互博弈的均衡预期。同时,各种制度的稳定性的深刻根源还在于人类行为的整体性及由此所引起的制度的耦合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制度 (主要是行政制度 )分析为视角 ,结合行政体系发展 ,以行政学说史为主线 ,对行政学领域涉及制度及其变迁议题较为重要的学派进行系统整理和比较 ,并提出了以下观点 :制度不是行政发展的全部 ,但却是行政发展的关键 ;成功的制度变迁意味着行政发展 ,但这必须满足相关的必备条件 ;行政发展的秘密不在于行政制度设计的超前或政府的强大 ,而是在于行政体系发展出了一套与行政权安排的整体环境相协调的行政制度集合 ,且已在遵循制度的法治和文化氛围中得到了合理实施 ,等等。  相似文献   

7.
完善流浪未成年人国家监护制度的具体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资料一: 监护制度是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设立保护人的一种法律制度.其目的在于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9,(4):6-11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实质是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和制度执行能力的现代化。制度的首要德性在于公正性,公正的制度能有效规约人们的交往行为,激励人们以合理方式获取利益,影响人们的价值追求和思想观念。制度公正是社会公正的基础和保障,其实践意义在于构建各方面均衡的利益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现阶段,实现制度公正要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的需要和利益追求;要构建法治社会,增强人们的社会认同感;要促进阶层流动,构建公平正义、充满创造活力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当代家族企业的制度变迁是一个收益的非帕累托改进过程 ,不同的行为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制度变迁的成本和收益是不同的 ,有时严重的利益冲突会使某一类家族企业无法达成一致性同意 ,从而使诱致性制度变迁成为不可能 ;同时 ,由于政府强制力缺乏合法而有效的途径介入 ,强制性制度变迁也无法实施。在谈判仍达不成一致同意的情况下 ,业主会凭借个人权威 ,通过强制手段继续推动制度变迁进程 ,从而使这类制度变迁呈现出一系列既不同于诱致性制度变迁 ,也不同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特征。现实中的制度变迁表现为一个连续分布的光谱 ,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只是这个连续光谱的两端 ,这个光谱的中间还存在其他形态的制度变迁模式。  相似文献   

10.
民事诉讼的目的在于利用国家的公权力解决私人利益间的冲突,实现对私权利的合法救济,其真正永恒的生命基础就在于它的公正性.为了保障裁判公正,各国民事诉讼制度中都建立了上诉审程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案件类型与数量的剧增,我国的四级两审终审制度所存在的各种矛盾已凸现出来.法律制度借鉴与民事诉讼制度的本土化,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坚持"以人为本"的民事上诉审指导思想,将公正与效率价值作为民事诉讼的内在基础价值,按照现代审级制度和司法独立的要求重新进行设计,针对不同类型的案件,建构以两审终审制度为主,兼采三审终审制度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多元化民事审级制度已成为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