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近代经济伦理思想的转型及其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经济伦理思想既受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影响,使之带有特殊社会形态的印记。同时又受到近代西方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说思想的影响,在中国传统的经济伦理思想里带有西方资产阶级经济伦理的范畴和命题。在德、利关系问题上,一改传统经济伦理思想以“主、从”关系来看待德与利关系,而主张德、利一致。在“仁”与“人”关系上强调民众是经济的根本目的,反对传统经济伦理思想只主张“仁义”反对“人欲”的观点。认为权利平等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而封建礼教则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经济伦理思想还坚持管理与伦理融通一起来管理天下,发展经济。  相似文献   

2.
《四川社科界》2006,(6):38-40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关于伦理与政治学说的一种思想文化体系。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化思想,儒学及其伦理思想一直占据着中国传统社会的思想统治地位,并且对包括藏民族在内的中国各个少数民族产生着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那么,儒家文化及其伦理思想何以会受到藏族同胞的关注、学习、运用,并吸收其为自己文化及其伦理思想的一部分呢?我们认为,其基本原因有如下几个万面:一是儒家伦理的普世性倾向所带来的一种必然结果;二是儒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思想主张符合藏民族需要的结果;三是儒家文化本身的亲和力倾向对藏民族产生的强大吸引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新青年社团中的鲁迅与陈独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文学成就与思想根植《新青年》。鲁迅创作小说的思想冲动源于陈独秀反孔非儒的思想革命,受新青年社团反传统的知识权威影响所致,具有陈独秀激愤思想的痕迹。鲁迅的小说使《新青年》的文学革命从理论主张变成了创作实绩,彰显新青年社团文学创作的实绩。鲁迅也凭借小说创作的实力获得新青年社团的认可,并逐渐融入新青年社团,日益形成愤激的思想骨骼,具有思想启蒙的形象冲击力。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伦理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思想的批判继承。毛泽东伦理思想中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原则、革命的人道主义的道德规范、革命的功利主义的道德评价标准及其政治伦理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人道精神、义利观以及德治主张等存在着一定的批判继承关系。毛泽东对中国文化遗产进行了革命性改造,将之置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并赋予其新的含义,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5.
论鲁迅的女性伦理思想高雅珍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和思想遗产;他的许多论述,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就鲁迅女性伦理思想做粗浅探讨和研究,以对新形势下女性地位的确立,以及社会新女性观的形成有...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伦理思想特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思想是孙中山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近代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孙中山的伦理思想有其鲜明的思想特点,即主张改造国家与改造心理同时并进;熔古今于一炉,汇中西于一体;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7.
孔子以道德情感作为其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孟子以人性本善作为其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荀子则以人性本恶作为其政治伦理思想之基础,他们的不同主张为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基础方面的讨论定下了基调。《中庸》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同时,提出"知行相顾"作为先秦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基础,这无疑是对先秦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基础问题的突破。  相似文献   

8.
论鲁迅“立人”思想的文化内涵黄健作为20世纪中国杰出思想家的鲁迅,最引人注目的是他有关人的自由与解放,特别是有关人的精神自由与解放的思想主张。置身于20世纪初中国社会所爆发的中西文化冲突的前沿,鲁迅敏锐地感到,近代中国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迫切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9.
荀子是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伦理思想既与孔孟存在继承性,同时又表现出特有的时代性,主要体现在其以"性恶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化性起伪"的道德修养论,"以义制利"的道德价值观以及"隆礼重法"的政治伦理思想等。探究荀子伦理思想与孔孟的区别,特别是与孟子伦理思想在理论基础和思想路向上的不同,有益于厘清儒家伦理的发展脉络,进而发掘荀子伦理思想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0.
在对萨特伦理思想的探讨上,以往的研究者,一般是从非理性主义或相对主义的角度来展开的.笔者认为,单纯从非理性主义或相对主义角度分析萨特的伦理思想,并不能概括萨特伦理学的根本特征,也无法把萨特的伦理学与西方传统伦理学家的思想区别开来。为此,本文拟从一个新的视角,即非认识主义的角度,来重新观照萨特的存在主义伦理思想。这种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一种非认识主义,主张在道德问题上根本不存在某种客观性的知识,我们既不能确证道德,也不能认识道德,道德只是表达我们的一种态度或情感.  相似文献   

11.
在孟子伦理思想中,经济伦理思想是重要内容。"性善论"是孟子经济伦理思想的根本人性预设,孟子视人先天具有的善的本性为调节经济伦理关系的根本基础。保民、养民、教民的王道主张是孟子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以"五伦""四德"为核心的人伦和谐是孟子和谐经济思想的精致表达。崇尚道义,公私兼顾是孟子义利观的基本内容,肯定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的重要意义是孟子义利观的鲜明特征。孟子经济伦理思想的创见性、预见性和远见性非常鲜明,体现了深刻的伦理关怀精神,对于我国人民重道义、尚气节、克自我、顾大局的经济德性形成和发展,对于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经济实践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时至今日,仍足以启迪人的心灵和智慧,值得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为传统中国人在语言上、行为上甚至思想上划定界限和制定规范,是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近代鲁迅作为倡导思想解放的先锋人物,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但作为一个生活在传统环境中的知识分子,其思想必然受到儒学的影响,本文以鲁迅的部分作品为据,分析传统儒家思想对鲁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胡适在反对旧思想、批判旧道德的思想启蒙运动中,撰写了《贞操问题》、《易卜生主义》、《几个反理学的思想家》等若干论著,阐述了他的伦理思想,在当时思想界和青年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了整理和发扬近代伦理思想传统,全面地总结近代伦理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认真研究“五四”时期胡适的伦理思想是不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伦理思想,是学术界研究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伦理理论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型伦理理论。从理论渊源上看,可持续发展伦理思想在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方面,与生态伦理理论中的整体主义价值观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可持续发展伦理思想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更强调人类对自然的保护作用和道德代理人责任以及对人类行为的道德规范进行研究。可持续发展伦理思想对传统伦理和生态伦理、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采取了一种科学的整合态度,从而实现了伦理思想发展的新跨越  相似文献   

15.
"性气一元论"的人性学说是王夫之伦理思想的逻辑起点,他在批判继承传统"性即理"命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理导欲"、"以义制利"的道德主张,并将它发展成其伦理思想之内容核心。在人性论上,王夫之主张"继善成性"、"日生日成"、"以理导欲"等观点,该理论成为近代中国人性启蒙的理论先声,在我国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60年代之后,西方德性伦理的复兴成为当代伦理学发展的前沿领域.在德性伦理思想的复兴中,主张理论化的德性伦理思想与早期反理论化的伦理思想有着重要的区别.努斯鲍姆等人认为,自近代以来,德性的失落与现代道德哲学中理性没有真正地充分发挥其本来作用直接相关.他们就此批判功利主义,力主伦理理论化的思想,开创了理论化的德性伦理思想的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伦理色彩相当浓厚的社会,其中,儒家的伦理思想占据着主体地位。而在儒家伦理思想中,行政伦理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一、“以民为本”的思想观“民本”思想最早源于西周,周公要求统治者勤于政事,力戒荒淫;恩惠于民,不过度压榨;宽以待民,正确对待民怨;选有德者当权,以勤政、惠民、裕民。这便是在早期形成的“民本”思想的基本轮廓。后来,儒家继承这些宝贵的思想资源,系统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在现代,“以民为本”的原则也被运用到所有正确的战略与方针中。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曾强调:…  相似文献   

18.
所谓道德教化,是指道德上的先觉者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要求,通过官教或身教等多种方式对其他人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促使其将这些准则和要求纳入自身的道德品质结构,实现向善弃恶变化的一种活动。长期以来,人们较注重对于儒家的道德教化思想研究,而认为道家主张“绝仁弃义”,“行不言之教”,因而不提倡道德规范,不要进行道德教化。这些误解妨碍着人们全面地理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之一的道家思想,不利于我们发掘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精华。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评论派"在20世纪20年代与鲁迅之间的论争,实际上是东、西方留学生之间的思想分歧与论争,是当时不同的文化流派关于中国现代性的不同想象导致的必然结果。他们一方坚持欧美自由主义的社会政治理想,另一方则主张效仿法俄的社会暴力革命方式。虽然文化启蒙曾是双方共同的目标,但是由于鲁迅对文化启蒙的巨大失望,所以在"呐喊"之后已经"彷徨"。这场论争既是鲁迅思想转向的标志,也是其思想转向完成的象征。它意味着鲁迅已经放弃文化启蒙的理想,而主张立竿见影的社会革命。其实,鲁迅并不是一个坚定的文化启蒙主义者,其文化启蒙带有明显的急功近利倾向。  相似文献   

20.
儒家治国方略是指儒家在治国主张方面的方案和策略,是封建社会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决策,它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也不是孤立的政治措施,而是儒家通过融会各家思想所形成的基本的治国指导方针,是在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社会中起重大作用的庞大的思想体系。从它的宏观架构来看,是以哲学思想、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所构成的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形成了既有哲学理论基础又有伦理准则的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伦理政治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