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韬 《创新》2009,3(2):19-21
从16世纪中叶开始,耶稣会士携天主教先后进入日本与中国。当时,处于战国末期“下克上”风潮中的日本是由“轻文重武重商”的武士阶层所主导的封建割据社会,中国则是“重文轻武轻商”的士大夫所主导的中央集权社会。中日两国社会文化传统的大相其异,迫使远东耶稣会采取了不同的传教策略——“商教一体”与“科教一体”。  相似文献   

2.
从天文十八年 ( 1 549)沙勿略 ( Francisco de Xavier,1 50 6-1 552 )将天主教传入日本开始 ,经过短短的三年 ,天主教就有了370 0人的信徒 ,极盛时曾达 75万之众。但是从“伴天连追放令”开始 ,日本的天主教经历了“踏绘”、“改宗门”、“寺请”1 等种种禁制后 ,其教徒处于根绝状态。天主教在日本如此 1 80度逆转的命运 ,在其海外传教史上是个特异的存在。日本人对这段天主教历史的学术性记录极少 ,而新井白石是幕府统治者中罕见的留下了关于天主教记录的人。白石审讯了从罗马偷渡来日的传教士斯多悌 ( Sidoti Giovanni Battista) ,他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数据库资料以及有关纸质书刊为对象,收集整理了2010年中国大陆公开发表的有关日本社会文化研究的相关著述信息。通过对日本文化论、思想史、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社会思潮、社会生活、社会保障、社会问题、教育、文学、传媒、中日文化交流等方面研究成果的梳理,以期检阅2010年中国日本社会文化研究的学术发展和研究热点,提供检索方便。  相似文献   

4.
王雪 《唐都学刊》2007,23(1):76-79
明清之际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掀起了海外殖民和传教的新高潮,远离中国二百年之久的基督教再度回到了中国,陕西成为传教的重点地区。以金尼阁、汤若望、方德望等为代表的天主教传教士运用不同的策略,将向上流社会士大夫阶层的传教和向社会下层民众的传教结合起来,推动了天主教在陕西的发展,使陕西成为天主教在中国内地的一个重要的传教基地。  相似文献   

5.
宋代,是浙江与日本文化交流十分频繁的时期,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当时,浙江是全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而日本的文化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因此双方的文化交流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的特点。下面,作者就宋代浙江与日本的文化交流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虽然在近代发生过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但历史发展的主流仍然是睦邻友好和文化交流。中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曾经有力地推动过日本古代文化的发展,而日本的近代文明也曾促进了我国近代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可以预见的21世纪,伴随着经济、科技的日益全球化,文化交流也将起着重要作用。文化交流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已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本文仅就21世纪的中日文化交流,略述管见。一  每个民族都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犹如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多少具有一致性。每一种文化又都有代表其特色的目的,而这种目的不一定为其他社会所共有。所以,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文化模式,一般地说,文化模式可以定义为社会中占主流地位的文化体系,有着相似文化体系的区域就是文化区(也称文化圈)。人类学家又把全球文化按其文化、历史、地理等分成若干…  相似文献   

8.
试析十六、十七世纪天主教风行日本的原因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赵德宇1467年开始的应仁之乱将日本推人了长达一世纪的战国混乱之中,造成了社会、文化机制的失控。在“下剜上”的时代风潮中,传统遭到否定,濒于崩溃,而新的文化又无从产生,从而使日本陷人文化虚脱状...  相似文献   

9.
胡文涛  林坚 《日本学刊》2011,(1):120-131
由于战后美国对日本的军事占领和社会改造,日本尽管经济在20世纪60、70年代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日本对内存在公民文化身份的认同不清,对外出现国家文化身份的缺失,因此一种文化不安全感充溢着社会。80、90年代,日本政府利用其国内文化民族主义思潮高涨的契机,适时推出"文化立国"战略。在此背景下发展文化产业,既满足本国人们现代精神消费需要,又对国民进行文化价值观的集体建构,而大量出口文化产品,让国际消费者感知日本文化符号、社会价值的同时,提升其文化的国际认同、建构良好的文化形象。日本文化产业的缘起、发展特征中文化民族主义起到了内化作用,但这种作用具有两面性。  相似文献   

10.
由于战后美国对日本的军事占领和社会改造,日本尽管经济在20世纪60、70年代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日本对内存在公民文化身份的认同不清,对外出现国家文化身份的缺失,因此一种文化不安全感充溢着社会。80、90年代,日本政府利用其国内文化民族主义思潮高涨的契机,适时推出文化立国战略。在此背景下发展文化产业,既满足本国人们现代精神消费需要,又对国民进行文化价值观的集体建构,而大量出口文化产品,让国际消费者感知日本文化符号、社会价值的同时,提升其文化的国际认同、建构良好的文化形象。日本文化产业的缘起、发展特征中文化民族主义起到了内化作用,但这种作用具有两面性。  相似文献   

11.
黄晓娟 《学术交流》2006,(4):188-190
文化是日常生活习惯和风俗,是反映一个国家特殊性的东西,是一个社会综合的缩影。日本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周边地区,孤悬海外,从而使日本形成了吸收外来文化的特性。日本文化又是历代日本人在湿润的环境中以顽强的忍耐力和精神从事水稻栽培所形成的对植物有着特别感情的海洋文化。日本文化还是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又极力维护传统文化的文化。日本与中国、西欧的文化的融合,表现了日本文化既善于接受新文化又极力维护其固有文化的独特性。在世界文化交融的今天,了解一国文化,对于克服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的语言障碍,走出单纯语言研究与教学的圈子,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都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海洋日本论的政治化思潮及其评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伟嘉 《日本学刊》2001,10(2):35-49
20世纪 90年代中后期开始 ,诸如“文明的海洋史观”、“海洋国家日本论”、“海洋亚洲论”等说流行于日本 ,对人们的思想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影响。虽然它们提法不一 ,但都是用海洋文化的理论来研究日本的历史、文化及其同其他国家和区域的关系。为了简便起见 ,本文统称为海洋日本论。我们知道 ,海洋文化的理论框架可以追溯到黑格尔。黑格尔认为 :东方文化是大陆文化 ,西方文化是海洋文化。海洋文化是冒险的、扩张的、开放的、斗争的 ,它孕育出西方文化 ;大陆文化是保守的、苟安的、忍耐的 ,它孕育出东方文化。东方文明是静的内陆文明 ,而只有…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形势下 ,日本文化正经历着一场严峻的考验。在即将到来的 2 1世纪 ,日本文化会遇到什么样的挑战 ,发生怎样的变化 ?是日本研究者必须给以关心和解答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深入把握和更好地解答这一课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与东方文化研究中心在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北京事务所的支持和部分资助下 ,中国社会科学院于 2 0 0 0年6月 2 2日共同举办了“2 1世纪日本文化的课题——全球化时代的日本”学术研讨会。日本研究所副所长高增杰、东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徐远和及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北京事务所所长助理野田昭…  相似文献   

14.
十六世纪四十年代,日欧开始了最早的接触与交流:欧洲人来到日本开展贸易,传播欧洲文化;日本人也开始直接接触到欧洲人,日本的原有文化也开始在欧洲发生影响。这无论在欧洲还是日本的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日欧最初接触与文化交流,是日本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就日欧最初接触的历史条件、日欧最初接触中的特点、日欧最初的文化交流等方面问题作一简要述论,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数据库资料以及中国的日本研究杂志为主要对象,收集整理了2009年中国大陆出版和发表的有关日本社会文化研究的相关著述信息。通过对日本文化论、思想史、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社会思潮、社会生活、社会保障、社会问题、教育、文学、传媒、中日文化交流与比较等领域该年度研究成果的分析梳理,以期检阅中国日本研究的学术近况和研究热点,提供检索方便。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7,(12):164-167
清末民初,天主教、基督新教相继传入宜宾。为了传教的需要,西方教会在宜宾创办了各种类型的教会学校,其目的在于传播基督"福音",但客观上对宜宾教育的近代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日本学刊》2015,(3):159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与日本笹川和平财团共同发起,联合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新星出版社等启动了民间大型文化交流出版项目——“阅读日本书系”。书目每年由中日专家组成选书委员会推选,计划在十年左右引进百种日本图书,向中国读者全方位地介绍当今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  相似文献   

18.
日本文化论:解析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 《日本学刊》2007,(6):86-98
"日本文化论"是个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中外学者提出过各种学说和假设:有人注重其固有传统而认为属于"东方文化",有人着眼于西化层面而主张属于"西方文化";有些学者强调其"模仿"特色,有些学者渲染其"独创"倾向;加藤周一倡导"杂种文化"学说,石田一良提出"变形玩偶"假设。作者对上述各领风骚的论说逐一解析,在此基础上渐次展呈"组装文化"、"嫁接文化"的构想。最后以"书籍之路"为视点重构"日本文化论",指出日本通过从中国输入书籍培植东方传统文化基因,由此创造文化的机制既非模仿也非独创,作者名之为"再生文化"。  相似文献   

19.
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无论是在古代,还是近代,甚至在战后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中国文化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入分析中国文化在日本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我们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督教主要有三大派系 ,即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教。天主教在华传播的历史最长。鸦片战争前共有 5个传教会在中国活动。当时在东北地区活动的外国天主教会主要有 :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奥地利加布遣会、奥地利本驾会、德国本驾会、瑞士白冷传教会等。东北沦陷时期 ,据 1940年伪满铁道总局情报科的《满洲宗教志》中所调查 :教徒近 1780 0 0人、志愿受洗者约有 390 0 0人、合计近 2 2 0 0 0 0人。是东北地区较大的外来宗教之一。天主教传入东北  罗马天主教在中国东北的传播有相当长的历史 ,东北的主要城市都巍然耸立着天主教堂。罗马教皇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