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中国文化为视角的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研究及其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东平 《江淮论坛》2008,(1):123-127
霍夫斯泰德提出了基于中国文化的长期导向/短期导向文化维度.他的文化维度模型也被研究者借鉴来研究中国文化.文章以中国文化为视角探讨了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研究的完善过程,结合中国文化的实际特点评价了利用文化维度模型对中国文化研究的可取之处和不足.旨在使我国企业正确地认识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差异问题,寻求符合中国文化特点的企业跨文化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跨国企业管理必然蕴含着文化的交流、冲突与碰撞,以及文化的摩擦、融合与再生。美国是中国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双方跨国经营的企业有很多,而两国文化的差异却给跨国经营管理带来困难,因此,研究中美跨国企业的文化管理意义重大而深远。中美跨国企业内部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自我观念、行为观念、年龄观念、时间观念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如何解决文化差异有可能带来的冲突,将是中美跨国企业管理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3.
针对国内文化因素对跨国经营领域缺乏基础理论研究的现状,以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遇到的文化障碍,文章对比进行了多层次、动态的探讨。借助Redding的商业系统模型,从复杂性思维的角度,结合相关案例,构建出文化因素对跨国经营的分层影响机制理论模型。并运用该模型探讨了跨文化经营中表象与实质、冲突与融合、观念与行动、文化与制度等要素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对最终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由英国坎农格特出版公司发起的“重述神话”写作项目,促成了全球三十多个国家与地区的跨国出版合作.当代中国作家苏童、叶兆言、阿来、李锐夫妇参了此次写作项目并出版、发行相关的作品.世界文学中的“中国形象”长期以来并非由中国自身塑造,藉此次跨国出版项目的契机,当代中国作家获得了重塑“中国形象”的新认知和新体验.通过对本民族神话的现代重述,并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从中寄托深厚的民族文化情感,给予现代人精神家园缺失的抚慰,催生新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国家意识,彰显出了新的“中国形象”的深厚文化涵义.  相似文献   

5.
谈企业的跨文化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一然  孙得海 《理论界》2003,(3):104-104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国经营成为企业融入全球化的重要战略。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利用资源,将自己的技术、资本、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优势与东道国的各方面独特资源相结合,利用跨文化优势,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优势互补。而经营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能否跨越文化的障碍以及企业的“跨文化管理”水平,对于加入WTO后的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跨文化优势:企业跨国经营的机遇企业跨国经营主要是指企业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主要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广泛利用国内外资源,在一个或几个领域从事生产…  相似文献   

6.
中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跨文化管理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企业国际化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实施跨国经营也给企业自身带来了挑战。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复杂化的经营环境使跨国企业管理难度增加、决策实施变得困难、经营环境难以适应、组织绩效受到影响。中国企业在跨文化管理中存在跨文化管理意识和文化整合能力缺乏等问题。中国企业进行跨文化管理要对投资国的政治、法律、合作伙伴、政府等因素进行评估,以避免投资风险。克服异质文化的冲突,进行卓有成效的跨文化管理,是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时能够正确把握和选择企业战略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7.
当前“国学热”是指以传统文化复兴为主体内容的文化现象.其兴起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论域的转变有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中国逐渐崛起,近代以来的民族生存危机逐渐解除.在这种背景下,学术界引发了人文精神危机、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中西文明比较等话题的讨论.这些讨论为解构近代以来制约传统文化地位的传统/现代、保守/进步、中国/西方等二元对立概念范式,扫清制约传统文化复兴的思想障碍打下基础,并从不同层面导引传统文化地位的提升,为促成大众“国学热”的兴起奠定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8.
企业跨文化管理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正加速进入我国,各种外国企业以不同的方式在我国建立跨国公司和各种形式的合资、合作企业,跨国经营已成为这些企业实现全球化扩张的重要战略.充分认识中外企业的文化背景,探索跨文化管理技巧,将有助于跨国经营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实现跨国经营战略.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确立发展定位;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文化的有机结合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经之路.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实现内在对接的“思想桥梁”,既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10.
新兴平台型企业的出现重塑了传统市场的跨国经营模式。平台型企业在异文化情境中的模式改变集中体现在Airbnb这一住房共享平台中。研究发现,平台型企业的经营漏洞源于其原有经营行为和异文化情境的不耦合效应,只有在全新的文化情境调适下,平台行为进行逐步转变才能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再嵌入。经营模式的改变程度取决于文化变量约束力和刚性的强弱程度。  相似文献   

11.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本土化战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春妮 《理论界》2006,(5):48-49
跨国投资是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庞大消费市场与消费潜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竞相来华投资,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跨国公司能否将其经营战略、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融入到中国的社会与文化土壤之中,即其能否在中国成功实施本土化。作为东道国的各级政府,如何采取措施加快跨国投资企业适应中国的经营环境,顺利实施本土化,实现其母国公司对外投资的目标,同时对中国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也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极具现实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具有伦理性、“德主刑辅”与“礼法结合”、“重义轻利”、“息讼”与“人本主义”等法律文化特性。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合理成分对我国当代和谐社会建设有许多有益的启示。本文以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法律文化为例,阐述了其对我国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文化失范与市民文化关系略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中国市民文化产生于市民阶层的成长发展过程之中.伴随着本土的传统精英文化的危机,西学的输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新架构的一个支点.中国近代文化危机集中体现在文化失范上.近代中国市民文化的主流是争利、民主与科学.市民阶层运用进化论作为理论武器,为中国近代文化结构的转型开辟了道路.中国近代市民文化运动的结果是初步确立了市民文化的领导权.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的风险及其防控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集团从事跨国经营活动所处外部环境及其变化对企业集团既定目标的影响,形成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的特殊风险.目前中国企业集团防控跨国经营风险的能力和面临的政策环境比较落后,亟待加强对跨国经营的宏观政策支持和引导,提升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全面的跨国经营风险防控体系,提高跨文化交流和整合资源的能力,加强对高素质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储备.  相似文献   

15.
尽管人们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内涵揭示和本质分析有很多视角,但作为一个不争事实,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总是和人伦信任存在密切关系.人伦信任型塑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礼治”、“人治”以及“无讼”特点.人伦信任为视角有利于深化和深度理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征.当下中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以往的那种借助于血缘或熟人关系而形成的人伦信任关系对法治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抑制和消解作用.因此,对人伦信任的反思与超越,便成为构建现代法律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以德为先--现代人本管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轲 《学术探索》2002,(2):54-56
“以人为本”的管理 ,已成为现代人类管理文明的基本标志。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人观念正暗合了当代西方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理念。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人本管理体系 ,不可能抛开中国传统文化而重建 ,而必须借鉴、利用、改造。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到来,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共有精神家园受到了严峻挑战.当代中国人精神家园的守护,关键是要呵护文化建设的本土化.当前,中国文化建设的本土化存在着缺失的焦虑与危机,这与含糊理解文化本土化内涵、难以肃清“复古”和“西化”两种极端思维、难以摆脱文化“背反心理”以及盲目提出与“世界接轨”的想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必须立足本土语境,在文化自觉中守护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保持适中的张力,在文化交流中提升文化免疫力,在文化创新中提升文化竞争力,在文化自信中树立文化价值典范.这些实践路径既是呵护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本土化,也是守护当代中国人精神家园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法”“德”并举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结和吸取,实现了困惑着中西方现代管理中“治身”与“治心”两方面的文化整合;充分肯定中国管理“人心”的作用,指出“人心”的人我互动具有很强的社会治理功能,并阐述“人心”理念的基本涵义、运作机制、感通法则、感应能力以及道德的作用和特征。传统文化“专利”的“人心”原理作为一种深刻的管理机制,越来越显示出其主体性的文化意义,既成为中国式管理,也成为现代人文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儒商虽然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但是直到明代中后期才出现意义与之相当的"儒贾(商)"和"(儒)士商"概念。儒商是以儒家思想作为经营管理准则和生活指导,有良好品德和专业知识,并在商业经营上取得成就的商人。中国古代儒商和儒商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儒商初步形成,儒商文化随之出现;宋代儒商得到新生,儒商文化开始复兴;明清时期儒商发展走向兴盛,儒商文化成为主流商业文化。传统儒商文化是中国古代儒商把儒家思想与商品经济法则相整合所形成的经营理念、管理思想、行业准则和行为规范,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传统儒商文化为当代儒商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0.
文化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这需要我们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反思、整合旧文化,推陈出新.中国传统文化表现为以“关系本位”为基础的血缘伦理,而非更有利于市场经济发育的契约伦理;维护社会正常运转是靠“官本位”,而非民本;传统社会的基本精神为实用主义,而非实践标准.以上三点成为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中的“文化阻滞力”.只有坚持传统文化的“破旧”与“立新”相结合,才能够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