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定宇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3)
鲁迅和胡适是同时代的人,都经历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阶段。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他们都是文学革命运动的倡导者和健将,以后又以各自的思想、学识与成就,吸引和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在我国现代思想史及文学史上,有各自的地位。“五四”以后,他们抱着各自的理想,走上两条不同的道路。鲁迅 相似文献
2.
王宁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11(6)
胡适倡导的以白话代替文言的语言变革最终导致了新文学运动的发生,他进行的语言研究对现代语言学说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普迅凭借其崭新的、独具内蕴的现代文学语言观念,成为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文章通过语言本质论、语言目的论、语言建设论三个方面分析胡适及鲁迅二人的语言观,并试图窥探中国现代文学语言观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李永青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3)
文化大师鲁迅和胡适,不仅有丰富的教育经验,而且有独特的教育见解,他们的教育理论无论对当时还是当下都有重大影响,不过他们的侧重点并不一样.鲁迅以立人救国为目标,关注全民教育,强调教育者的奉献精神;胡适的教育观带改良的性质,关注对象集中于青少年,强调教育设施、制度和管理方法的作用.他们的教育思想代表了知识分子对民族进步的思考,对其进行比较认识对新世纪教育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杨天宏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
胡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暴得大名之后,成为中国现代史上影响最大的资产阶级学者之一。他早年对于科学与民主,自由与人权的热情的讴歌和执着的追求,曾一度塑造了他正面的自我形象,使不少信仰科学民主的中国人将他视为现代化的旗帜。然而,30年代以后,这位留学归国之初曾发誓20年不谈政治的学者,毕竟还是深深地介入了政治,成为“过河卒 相似文献
5.
赵娜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9(6)
采用了分析学的方法,通过对胡适宗教思想的考察,认为他是位无神论者.他以无神论思想为基础,对东西方宗教进行了批判和总结.借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理论,并结合中国特殊的时代背景,提出了社会化意义的新型宗教观,在晚年又强调了宗教宽容思想. 相似文献
6.
芮常木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0(2):41-43
胡适承继杜威实用主义,重视“行”,更有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突出“知”即“思想”的价值层面。其“思想”论。说白了是“方法论”,的核心就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里有杜威的影响,更有胡适自己的创新,“思想”论的意旨也是很明显的:为再造文明之故,“思想力”的训练在胡适看来是再重要不过的事了。 相似文献
7.
胡适宗教思想刍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游修庆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1(5):41-44
胡适在留学期间和基督教团体的成员有过密切来往,但是胡适最终拒绝了基督教。胡适把科学和基督教之间的关系理解为一种对立的关系,在五四时期中国的知识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却是对二者之间关系的简单化处理,有着历史局限性。胡适吸收佛教文化中的牺牲精神并加以改造,使之成为建构自己的人生观的积极文化因素。胡适以非信仰者的立场进行禅宗史的研究,把佛教研究纳入现代学术的努力,标志着近现代佛学运动的转型和佛学研究新范式的出现。胡适把儒家的三不朽论转化为社会不朽论,提出了自己的新宗教思想,说明他看到了宗教对于现代民主自由社会的积极作用,在这一方面作出了可贵的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青龙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了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首先脱颖而出的启蒙知识分子、作家胡适和鲁迅的经历与思想发展的异同点,并论述了他们对中国现代白话文的理论倡导、实践尝试。 相似文献
9.
刘敏慧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6):53-56
作为一个学者,胡适的思想理路不仅体现在他的学术著作中,同时,更多地体现在他大量的报章文字和报刊编辑实践中,编辑报刊成为他与现代中国命运紧密相连的特殊方式,他以启蒙立场关注社会现实,以自由主义的理念构建公共论坛,以负责任的态度发表见解. 相似文献
10.
王洪岳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2)
胡适和鲁迅同为五四时期文化思想战线上的开路先锋。到后来他们分别代表了两种思想文化和两类知识分子,成了现代中国文化战线上对峙着的两面旗帜。 如果我们比较一下胡适和鲁迅两位文化巨人的婚姻生活,并从中发现时代的投影在我们的先驱者身上留下了怎样的历史印迹,将是不无裨益的。 下面,拟从三个方面,也即他们婚姻生活的三个阶段,谈一下胡适和鲁迅的婚姻观及其婚姻状况所显现出来的异同。 一、家世(尤其是母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木将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4)
鲁迅一九三六年病逝前曾说过:“他自从一九○六年,二十六岁中止学医而在东京从事文艺起,迄今刚刚三十年.只是著述方面,已有二百五十余万言,拟将截至最近的辑成十大本,作一纪念,名曰《三十年集》.”这三十年就其思想创作的发展说,我们认为应当分作三个时期,那就是:一九○七——一九一七,十月革命前的时期,这是早期;一九一七——一九二七,五四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是前期;一九二七——一九三六,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是后期. 相似文献
12.
13.
鲁迅一生对史学亦颇有研究,他在学史用史方面主张多读史书,但要不为史书所惑,要尊重历史的本来面目,实事求是,学以致用。鲁迅关于“历史是发展进步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改革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以及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等史学思想尤为可贵,对深化鲁迅研究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吴乃华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2(2):42-45
立人思想在鲁迅早期思想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也是了解鲁迅思想发展的钥匙。20世纪初,鲁迅从历史与现实多角度透视了国民精神素质,指出自大、自私、观望和奴性等国民劣根性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因此,国民价值准则、伦理道德观念的更新和国民性的改造就是近代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赵秀明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鲁迅丰富的翻译理论思想,虑远思精,鞭辟入里,启人疑窦.当我们回顾鲁迅的观点和思想时,发现鲁迅的翻译思想科学而完整,对于我们今天学习、融会西方译论,建设自己的翻译学体系,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胡适教育救国思想论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二持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1)
本文系统地概述了胡适重视发展教育、以教育为救国之根本的教育救国思想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对胡适贯穿一生的这个教育救国思想的若干特征作了概括性的理论描述,指出它在现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中的积极意义及其历史上的局限。 相似文献
17.
哈九增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5)
中外文化碰撞中的鲁迅与胡适哈九增中外文化的碰撞始于中外民族的交流,因此中外文化的碰撞及相互吸收也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事。在鲁迅看来,一个民族越强大,越有民族自信心,就越有吸取外来文化的气魄,如中国的汉唐时期;相反,一个民族到衰弊陵夷之际,对外来文化就因畏... 相似文献
18.
在目前水平上研究鲁迅的人道主义思想,至少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鲁迅人道主义思想确切的理论形态到底是什么?二、这种形态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它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性质是什么?三、鲁迅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有什么特点,他通过什么样的具体理论途径扬弃人道主义而走向马克思主义?四、鲁迅人道主义思想形成、发展以及扬弃的道路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宝贵启示?本文拟以鲁迅思想发展线索为序,就这些问题谈些意见。 相似文献
19.
20.
叶树声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6):8-11
论说了胡适对目录学性质和作用的认识,以及他所从事的编目实践活动及其取得的成绩。胡适是一位被长期埋没的目录学家,他的目录学思想,以及他所从事的大量目录实践活动及其取得的丰硕成果,应该在中国目录学史上记上一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