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海外华文文学的第一个文学实体———南洋地区华文新文学,既是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在国境之外的第一个文学分支,又开始具备自己独特的人文品格和文学特点;既吸收继承了其母体的文学与文化传统,又及时积极地学习借鉴了西方文学的先进经验与艺术手法。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具有意识流手法雏形的作品,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2.
由我校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所与暨南大学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中国年鉴研究会、银龙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上海万邦置业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儒商精神与市场经济暨蓝海文诗歌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5月18日在上海延安饭店召开,来自海内外各界人士近百名参加了会议。大会就“儒商精神与市场经济”、“蓝海文新古典主义诗歌”展开了热烈的讨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末,海归文学如一夜春风从海外吹回了祖国大地。查建英、王小波、阎真、严歌苓、虹影等一大批海外华文作家陆续回归祖国,热闹非凡地进行文学创作活动,成为中国跨世纪文坛一道亮丽的风景。海归文学虽然概念崭新,但成就巨大,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代海归文学既发扬了20世纪初期海归文学的优秀传统,又吸收了海外华文文学的独特精神,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语境下 ,作为东南亚地区的非主流民族文学 ,“双重文学传统”使东南亚华文诗歌在现代与传统或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冲突中超越了单一维度 ,呈现出繁复的面貌。世界性、本土性与中国性集结纠缠在一起 ,凸显了东南亚华文诗歌的民族性与独特性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以中国大陆为中心的世界华文诗歌,以五四时期诞生的新诗为主体;提倡诗歌革命并首先实践的是留学生,他们是从19世纪晚期开始的中国走向近代化过程中的一支特殊的先导的知识分子群体;倡导诗歌革命乃是他们倡导中国文化、思想革命的一部分;他们善于借鉴外来诗歌文化,继承中国诗歌传统,从而成为五四以来新诗运动中最有影响和成就的代表者;台湾的诗歌是20世纪华文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留学生诗人也是台湾华文诗坛的主要弄潮儿,大陆,台湾诗歌的此起彼落,正好构成了20世纪中国诗歌发展的一条完整轨迹  相似文献   

6.
中华文化与海外华文文学母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外华文文学始终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底蕴,形成了围绕着中华文化核心的几个基本母题。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乡土与故园、祖先与家族、接续传统与文化认同的冲突、兼济与独善的忧患意识都是海外华文文学历久弥新的基本母题。分析与理解这些母题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海外华文文学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7.
九叶诗派是中国现代重要的诗歌流派 ,它的主要特色之一是大量借鉴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艺术经验 ,体现出明显的现代主义特征。但是 ,作为中国的诗歌流派 ,它同样与中国诗歌传统保持着密切关联。九叶诗人在艺术探索中批判地接受了诗歌传统的影响 ,尤其是在文体建设方面 ,他们注重诗歌的音乐性 ,追求诗歌的含蓄蕴藉 ,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8.
尽管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注意西方诗歌"外来影响的接受",西方诗歌的很多历史经验和创作方法也至今是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中非常活跃的因素,但中国传统诗歌的艺术经验及其表达策略仍然是现代主义诗歌的根基,是无法回避的内在的艺术资源.  相似文献   

9.
从文学地理学批评的相关理论出发,以海外华文文学中的湖北籍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探讨他们作品中所体现的浪漫主义精神及其来源。主要讨论了以下四个问题:地理记忆与海外华文文学中的时间叙述;地理感知与海外华文文学的审美意识;地理思维与海外华文文学的空间建构;时间和空间距离与海外华文作家艺术构想之间的联系。海外华文文学所取得的成就与作家的地理来源、地理记忆有很大的关系,浪漫主义思潮与古老的楚地、楚文化具有内在的关联性,极大地影响了海外华文文学的整体格局。  相似文献   

10.
信息与文化产品传播的不足,导致部分西方媒体和公众对中国的认知滞后,华文教育、华文传媒、以及华人社团等海外华社文化平台,特别是它们与各国主流民族的联系,将有助于推进中外了解与文化交流,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西方绘画以写实到写意的转变,印象派既是过渡,也是开始。印象派艺术家一方面强调真诚面对自然,另一方面,他们摆脱了单纯的再现,呈现更加自由的创造状态。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印象派艺术家突破传统体裁的局限,注重表现生活情趣和主观感受;印象派艺术家重意,其作品呈出现中国传统意象审美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本土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一方面借鉴了外国艺术歌曲的表现手法,另一方面则更加注重与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族气质和民族情感表达方式相契合,将中国诗歌文学、民歌与中国传统音乐技法、欧洲传统音乐技法、现代音乐创作技法等进行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和风格的艺术歌曲.本文主要从歌词、音乐语言、结构安排等方面入手,管窥中国艺术歌曲极其显著的特征之一--本土性.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散文诗是中外文化契合的产物。在五四自由诗运动时期,我国一方面从西方译介了大量散文诗,另一方面很多作家和诗人参与了散文诗的创作,使我国散文诗迅速完成了由自发向自觉转变的文体成熟进程。20世纪20年代初中期是我国散文诗进入自觉状态后的第一个创作高峰,涌现了一批独具风格的作家作品,而且形成了比较粗略的艺术流派。  相似文献   

14.
象征主义作为一个曾经风靡欧美的文学流派,对中国新诗有着巨大的作用与影响。西方象征主义与中国诗歌意境的亲合性,以及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相互渗透与融合,开拓并丰富了中国新诗的艺术视野与艺术表现形式。象征主义在中国的被引入、影响及嬗变,绝不是偶然的,是纷繁多样而又错综复杂的中西文学思潮相互碰撞与整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与戏剧、诗歌、小说等艺术样式的创作者所遭遇的情景不完全相同——在电影和电影知识分子"被大众所化"的语境中,蕴含着很深的原罪意识。电影在中国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的谱系中,其地位就显得十分尴尬——它不是民族文化艺术的"亲子",最多只能算作一个外来的"养子",而且是"来路不正"!只是因为,电影不仅是西方现代文明的产物,而且从一开始就是商品经济"唯利是图"的产物,其原罪之深重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6.
特有的多元文化背景与现代处境,使海外华文现代诗在意义上,表现为以典雅传统内容为主的多元混成。不仅包容中华传统文化题材思想,还融入西方文化思想和本土的文化观念,使其内容在生存画面、人文心态、文化内涵以及精神底蕴等方面呈现为多元文化冲击下的二难困境以及为突破困境而作出的有前驱意义的世界视野的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17.
艺术程式是存在于艺术活动过程的技术格式和形式规范,规范化、标准化和审美化是艺术程式必备的三个要素。艺术程式在中西方艺术的存在,因为中西艺术不同的思维起点而形成鲜明差异,中国艺术程式以近乎纯技术、纯形式的抽象程式为主体,呈意象化特点;西方艺术程式以真实再现自然的系统程式为主体,呈科学化倾向。艺术程式既是对艺术创作过程实践部分的经验总结,又是艺术家艺术形象再创造的出发点,并固定地承载了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作为艺术活动过程不可或缺的一环,艺术程式与艺术创新也有着深刻的关系。规范性、可塑性与排外性是艺术程式的三大特点,排外性突显了艺术程式的自身价值,成为规定艺术创作本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文化必然通过文学去求得充分的体现泅为任何文学内容和艺术方式都有文化的投影,诗歌也不例外。作为诗学中的重要美学要素,意象一方面受制于文化,有文化的投影;另一方面,也会反映文化。本文从艺术的“真”、“意”的稳定性以及能否构成意境等三个方面比较了中西诗歌的意象,通过文学现象去返观文化,通过比较中西诗歌意象的不同特征去透视中西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对外传播的艺术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造型艺术走向世界,可以借助传统表演艺术、艺术设计及影视艺术等艺术路径实现对外传播。音乐、舞蹈、戏曲等表演艺术的创作从传统造型艺术中汲取灵感,生成新的作品,面向海外传播同时,必定带动其中传统造型艺术信息的跨文化传播。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传统造型艺术元素,也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向域外推广的重要艺术路径。文化遗产纪录片、古装影视剧和动画艺术片等影视艺术包含丰富的优秀的传统造型艺术元素,是易为海外观众所接受的传播路径。中国传统造型艺术扩大海外影响力可以考虑更多地利用艺术的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20.
'并置'是随着西方反理性主义的思潮而出现在艺术领域中的表现手段。美国现代主义诗人庞德的'并置'诗学因吸收了中国古诗之精髓并受汉字美学的启示而得以拓展,成为开发诗歌能量、革新英语诗歌的有效途径。海外华人学者叶维廉又将庞德的'并置'导入中国诗学语境,引领国人反观中国古典诗歌的特性。考察'并置'从西方到东方的这一迁移,将为我们在比较语境中探讨中国诗学特质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