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5 毫秒
1.
从抗战到20世纪40年代末的12年,是中国话剧的辉煌一纪:话剧运动持续开展,成为战时社会动员的有力手段,话剧艺术也在普及的演出中获得全面提升,话剧创作迎来了全面的繁荣.除了成就显著的历史剧外,左翼剧作家的写实剧在人性开掘和社会讽喻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浪漫剧则拓展为传奇的情节剧和抒情的情调剧,为在战火中坚守苦熬的观众们提供了多样的美感.  相似文献   

2.
话剧文学的艺术魅力是通过其语言实现的。从语言入手考察政治思维定势对中国现代话剧艺术形态的影响,具有不可或缺的必要性。中国现代话剧语言形态,大约可以分为宣传说教型、情绪宣泄型和动作——性格型三种,其中宣传说教型占总比例的绝对多数。宣传说教型语言,主要见之于政治剧。它是作为政治思维定势运行极致的政治思维对中国现代话剧文学的决定性影响在语言上的表现。政治,可以分为观念形态与实际运作两个层面。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认为,在同一政治集团内部,一部分人是作为该集团的思想家而出现的,他们是这一集团的积极的、有概括…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国话剧史可以划分为四个大的阶段。前三十年为第一阶段,是话剧输入并在遭受到文明戏的挫折之后以"爱美的戏剧"的形式获得初步发展的时期;此期,新、旧剧之间的关系虽有了初步的接近与融合,但总体上也还处于相互拒斥与争锋的状态中。30—40年代,是第二个阶段,有三条发展线索:一是话剧职业化及正规化的进程,二是戏剧大众化运动的兴起及其向着提倡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的发展,三是新、旧剧之间进一步的相互渗透以及电影与话剧之间的相互影响。从1950—1976年,是第三个阶段。艺术与物质的矛盾更加淡化了,而艺术与政治的矛盾则更为突出。与实用目的淡化相一致的是,产生了一种更高层次的民族化,亦即使话剧中国化的努力;"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方针得到了全面而强有力的贯彻,并强化为工农兵占领文艺舞台的问题。从"文革"结束到20世纪末,是第四个历史阶段。80年代展开了戏剧观的大讨论,探索话剧兴盛。小剧场运动占据了中心位置以及独立制作人制的兴起,则是90年代中国话剧运动的主要标志。制作人制、演出季制与小剧场运动,正在向着21世纪延伸,成为21世纪中国话剧运动的起点。  相似文献   

4.
<正> 1985年10月7日至12日,由中央戏剧学院、南京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十一个单位发起的“中国话剧文学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期间,曹禺和夏衍讲了活。曹禺认为,话剧首先是艺术,艺术的价值不等于政治价值,因此,有时候话剧不一定跟政治太紧,有些已经被作过不少宣传的题材,里边不一定有多少艺术价值,不必急于把它们搬上舞台。他认为话剧应该有争议,允许有争鸣,争议有时需要靠时间和观众才能得出结论。夏衍同志在闭幕式上说:“现实主义是中国话剧文学的传统,中国现代话剧历来都是与人民生活,与现实斗争密切联系着的。但是后来受‘左’的思潮的影响,没有处理好政治与文艺的关系,以至过分强调了话剧的宣传作用,使  相似文献   

5.
社会剧代表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话剧创作的主要成就.在对于香港现实关注与思考的本土意识、戏剧叙事写实基础上的拓展与开放、探进人的个性与心灵和形象塑造等方面,社会剧的探索促进了香港话剧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19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的香港话剧创作,以"大专戏剧节"和校协戏剧社为主体的校园戏剧占据主流。当代香港话剧终于直面现实,翻开了创作剧的新的一页;这些话剧在写实基础上揉合现代主义,在戏剧艺术上又有了新的创造。  相似文献   

7.
微型剧是特殊样式的话剧,需要在遵循一般话剧艺术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包括典型、精准等多层面的独具表现力的艺术方法。《出征之前》在情节、人物、表演、舞台氛围、舞台情境、舞台布置、舞台调度等诸多方面颇为独特的创作设计和表现,产生出极强的时空张力和情感引爆等艺术效应,较好地诠释、丰富了微型话剧的艺术手法,拓展了基层文艺团体的发展视野,促进了区域和谐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8.
袁联波 《社会科学战线》2007,148(4):123-125
话剧最先被作为与传统戏剧对立的启蒙武器引入中国,然而,为了赢得观众,最初却不得不向中国民众所能接受的传统戏剧的表演方式靠拢。五四某些学者对民间传统可以转化为现代性因素的看法,使中国的话剧对民间传统的吸收成为可能。在现当代文学史上,中国话剧创作者们对民间的态度是复杂的,对民间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在当代,民间强烈的反叛精神,自在的原始文化精神,使话剧有意无意地回避着政治意识形态的思维定势,对中国话剧现实主义艺术品格的建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下中国话剧只有以开放兼容的艺术胸怀,在与民间文化艺术精神的交融之中,才能在目前的危机中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9.
回顾中国话剧百年史,中国话剧运动将现实主义等同于社会问题剧,从一开始就违背了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现实得只有现实而没有艺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曹禺的创作实践和美学思想,他的神话般崛起和迅速湮没,他的"现实主义,不能那么现实"的原则,才成为中国话剧兴衰成败百年沧桑的历史见证,成为今日中国戏剧至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0.
刘平 《学术研究》2007,6(3):125-131
中国戏剧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化,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密切相关。其原因,一是政治上的激发,二是戏剧人的觉醒,三是观众的选择。其变化与发展分两个阶段:戏曲改良时期和新剧(话剧)的产生。二者相互影响、学习、借鉴,逐步形成民族化的艺术形式。建国后,政治的需要向戏曲提出更高要求,现代戏应运而生。艺术不得不向政治靠拢,其发展受到束缚与限制。改革开放时期,戏剧创作获得了向本体回归的机遇。  相似文献   

11.
论"国剧运动"对"五四"戏剧改良的反思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祏元 《江汉论坛》2004,5(6):110-113
在"五四"戏剧改良中,<新青年>派对民族传统戏剧进行了全面地批判、否定,不顾国情机械移植西方戏剧,无视戏剧艺术本体特征,把戏剧变革政治化、工具化,导致了"问题剧"的风行泛滥."五四"以后,"国剧运动"派对"五四"戏剧改良和"问题剧"进行了审视、反思,开始了话剧民族化的理论思考,提出了民族传统戏剧有它独具的价值、戏剧要以自己的艺术去真切地表现社会人生、戏剧变革要立足国情去创建一种"由中国人用中国材料来演给中国人看的中国戏",开辟了传统戏剧从民族的平台走向"中西合璧"的道路,揭开了探索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戏剧艺术的序幕.  相似文献   

12.
抗敌演剧队是为宣传抗战而组建的话剧团体,这个团体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将话剧这一新的艺术形式带到了战火纷飞的前线和广袤蔽塞的乡村,为抗战动员做出了重要贡献。抗敌演剧队组建初期,由于演出条件简陋,民众文化程度偏低,以及观众群体的分散性和流动性,导致已有的剧本无法达到演出的宣传要求,出现严重的"剧本荒",他们通过自创剧本、即兴表演或改编已有剧本,克服了无剧可演的困境;在演出过程中,为了达到宣传效果,又普遍出现了"过火表演"的状况。尽管如此,抗敌演剧队仍然为我们留下了众多有一定艺术质量、宣传效果极佳的作品,这些作品激越嘹亮的高亢音调,成为民族抗战动员的最强声音。在国难当头之际,抗敌演剧队一切为了抗战、一切为了宣传的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在中国话剧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3.
小剧场戏剧在新时期剧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中国戏剧家对小剧场戏剧的艺术特性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导演和舞美的艺术创造,着力于建构观演共创、共享的剧场空间和戏剧空间;演员与观众的观演关系,追求舞台假定性与表演真实性的结合,演员直接面对观众进行心灵的对话和交流,以及观众参与所形成的观演互动;剧本创作贴近现实人生,在简练的剧情结构中,与观众心灵产生互动。小剧场戏剧也以其审美的独特性,从导演、表演、舞美设计、剧本创作等方面,对中国戏剧艺术的变革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探索中的不足,也为今后中国小剧场戏剧的发展提供了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14.
在"五四"话剧创作中,以西方近现代戏剧文学为文本参照的模式剧与译编剧是重要组成部分。从时代与现实背景上看,这是中国戏剧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也是当时"五四"剧作家群体主客观局限性的现实折射。从具体的创作趋势上看,基于"五四"剧作家创作热情与反映现实的可操作性的考虑,它又经历了从对西方话剧进行部分移植的模式剧向全盘借鉴模仿的译编剧的转变过程。"五四"模式剧与译编剧创作一方面反映了对西方戏剧积极、开放的文化心态;一方面在技术层面上为"五四"话剧的原创性创作起到了有益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话剧创生期两次“裂变”和“引进”同时进行并得以成功,宣告了中国现代戏剧文化的形成。“引进”的是外来的艺术形式和某些思想,“裂变”是传统戏剧文化内容之转换。独特艺术个性形成的障碍是传统的意念化、类型化、程式化。创生期话剧的两大不同风格流派是两大不同观众群体使然。  相似文献   

16.
澳门话剧始于辛亥革命前后,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在长期受到西方和香港的文化艺术影响的同时,在地缘、人缘、文缘上与祖国内地有密切联系。半个世纪以来,澳门话剧从沉寂到复苏、从传统和单一化到探索和多元化,曲折而顽强地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17.
胡星亮 《学术研究》2005,(12):140-144
“实验剧”是20世纪80年代台湾话剧发展的主潮。这场以“实验剧展”为中心而展开的戏剧运动,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的深刻影响,但另一方面,实验剧又继承民族戏曲传统进行艺术探索,其戏剧创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8.
抗战爆发后,重庆戏剧界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积极创作和演出救亡图存的话剧,并以戏剧为武器,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重庆开始成为大后方抗战戏剧的中心。重庆的抗战戏剧创作,就其题材的时代分类而言,主要有反映抗战现实生活的现代剧和取材历史、影射现实的历史剧。它们都具有一些相同的特征:戏剧矛盾冲突异常尖锐,时代精神浓郁;题材单一到主题深化,人物性格由外向内发展;在传统戏剧基础上不断创新。中国现代戏剧,经过抗战的洗礼,在重庆形成了以现实主义的政治剧、社会问题剧和伦理剧为核心的创作与演出体系,标志着中国现代戏剧黄金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9.
基督教文化对中国话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意义上的基督教文化, 是部分中国话剧作家的思想文化资源之一。1. 基督教文化对中国早期话剧的影响, 集中在话剧形式: 只说不唱的演法, 与话剧观念: 追求真实的、生活化的表演观念与方法两个方面。2. 基督教文化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影响, 比较广泛。这时的翻译者、改编者, 从注视与基督教文化有关的剧本, 过渡到注视圣经题材剧。使中国既出现了一批反基督教精神的作品,也出现了一批客观上有助阐明基督教精神的作品。3. 现代剧作家经历了一个从注视与基督教文化有关的剧本, 到注视基督教文化内涵的变化过程。基督教文化与中国话剧的“汇合”, 成为中国话剧蜕变、发展的一个条件, 也使中国话剧剧作更加多彩  相似文献   

20.
话剧是"舶来品".这种崭新的戏剧样式被移植到中国舞台时,人们并不熟悉它的艺术规制.以话剧在中国的艰苦蝉蜕为背景,本文认真分析了早期话剧在创制台词和对话艺术过程中的初步探索,总结了我国话剧在成型时期运用台词和对话的基本特性和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