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湖北省文化厅、湖北大学、通山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李自成归宿问题学术讨论会”于十月底至十一月初在通山举行。会议代表来自京、豫、陕、湘、鄂等省市,近七十人,与会代表就李自成殉难于湖北通山九宫山还是为僧于湖南石门夹山寺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1956年,《历史教学》就通山县一位小学教员对历史教科书上说李自成战死于通城九富山所提出的疑问展开了论讨;《历史研究》也发表了有关文章。郭沫若同志还发表申明,更正了《甲申三百年祭》中李自成牺牲于通城九宫山的旧说,赞同李自成牺牲于通山九宫山的说法。1977年,武汉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在通山进行调查,然后在《武汉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了《李  相似文献   

2.
姚雪垠同志所撰《九宫山麓吊李自成墓》一文(《文汇月刊》1983年10期和11期),文内断言:“李自成死于通山境内的九宫山北麓牛迹岭下,是确凿无疑的”,并一再强调“李自成在湖南右门夹山寺为僧”只不过是一种“传说”。 闯王李自成最后归宿究在何处?这一问题必须用事实来回答。 事实是,一切关于李自成死于九宫山之说,都来源于当时的两个官方奏报:一个是奉命征剿李自成的清靖远大将军英亲王阿济格的,一个是南明湖广等五省总督何腾蛟的。  相似文献   

3.
弄清李自成败退通山之线路,是对李自成最后归宿问题的一个佐证。关于李自成败退通山之线路问题,大顺军从武昌乘船东下的方向是一致的,但具体记载并不一致。李自成沿大江东渡至九江,不少史书多有记载。然而,李自成至九江又是从哪里进入通山的呢?三百多年来,一直是个谜。  相似文献   

4.
《中文信息》2008,(4):124
九宫山位于湖北东南部通山县境内,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横亘于鄂赣边陲的幕阜山脉中段,与黄山、庐山、峨眉山在同一条轴线上。九宫山距通山县城58公里,距武汉市178公里,是长江中下游植被保护最完整、珍稀动植物最丰富的自然保护区。已划定的核心风景区由九宫山镇、森林公园(即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5.
读《李自成殉难通山新证》张海瀛李自成(1606-1645),这位身系明、清两朝存亡的顶天立地的农民领袖,是怎样死,的何年何月死于何地,由于史籍记载不同,成为史学界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1984年,李自成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在当地老乡的热心帮助下,在湖...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明末农民战争史上的几个重大问题,均依据当时人、当事人所写的第一手材料,进行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考证,得出了与成说相反的结论。作者指出,李自成自崇祯七年六月从兴安车箱峡突围之后,即在陕西活动,八年、九年、十年、十一年均未出关,不在河南和安徽。因而,以李自成在会上排解马守应与张献忠之争、提出分兵定向战略为重要内容的河南荥阳大会,应属子虚乌有;李自成也根本没有参加和领导攻凤阳、焚皇陵、围滁州的几次战役。作者还指出,李自成很早即是一支独立部队首领,并不是高迎祥的部将,即令曾为高的部将,为时恐怕也是很短的。说高迎祥牺牲后,李自成统率其众,遂自称闯王云云,全不可信。  相似文献   

7.
46九宫山     
九宫山位于幕阜山脉中段,湖北省通山县境内,与江西省相邻,与通山县城直距28公里。因集九层山峰,形似八卦九宫而得名,是道教御制派本山,钦天瑞庆宫是御制派的主要宫观,始建于南宋。主峰海拔1656米。主要道教宫观建筑在古时九宫八景之一的“屏列三峰”之两翼。  相似文献   

8.
明清之际的历史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生玺 《文史哲》2006,(3):132-137
在三方角逐的明清之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呈现出多种可能性并存的多元化走向,明王朝、李自成和关外的清军,都具备成为胜利者的历史机遇。历史最终以满清定鼎中原而尘埃落定,明朝和李自成多次错误的主动的历史选择,发挥了相当的关键性作用。清军原先是愿意和明朝议和的,但崇祯却错失了这个机会。在李自成向北京进军时,崇祯在调吴三桂援京或者南迁问题上又再失时机。李自成进入北京后若与清方谈判或者固守北京,也很可能取得胜利。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归根到底要通过主观能动性的正确选择方能得以具体体现,这就是明清之际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北京天安门,是无人不晓的伟大建筑。我们不说天安门的历史,单说天安门前,金水桥南边的那两个石狮子,为什么它们肚子上都有枪扎的一道深坑呢?这还要从闯王李自成进京的故事说起。  相似文献   

10.
明朝政府从正统以来设置广东巡抚,从景泰开始设置两广总督,但终明之世,广东专职巡抚不常设,多以两广总督兼理巡抚。本文就督抚产生的原因、设置情况及其历史地位作些论述。一、广东巡抚明代,巡抚之名起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命懿文太子巡抚陕西①,而巡...  相似文献   

11.
日本对中国明末农民战争史的研究,大都侧重于华中、华南地区的抗租运动和“奴变”,而对于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直接推翻了明王朝的北方农民战争的研究却很薄弱。在中国,对北方农民战争的研究,对比日本的情况,虽然成果远为丰硕,但其中关于李自成和大顺政权的却占其大半,而对于曾经称雄一方的张献忠,则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有关张献忠研究未得开展的一大原因,是崇祯十七年到顺治三年期间张献忠占据四川这一问题,没有得出定论。因而对如何评价张献忠及其历史地位,就很困难。张献忠占据四川,前后总共不过两年多时间,却出现了不少很难索解、甚至堪称“奇闻”  相似文献   

12.
明末农民革命战争的杰出领袖李自成,祖居陕西米脂县(今横山县),但他开始举旗起义是在甘肃省榆中县(时称“金县”).崇祯元年(1628)冬季。李自成因交不起当地官僚地主艾举人的高利贷,被县令晏子宾“械而游于市,将置之死”①,由人解救出狱后,杀死艾举人,同侄儿李过于崇祯二年(1629)二月来到甘肃甘州(今张掖)②。当时,梅之涣任甘肃巡抚,杨肇基任甘州总戎(即总兵),王国任参将(即参戎,位次副将)。李自成叔侄就在“杨肇基麾下”王国营中当了兵。不久,李自成升为把总(时为三大营职).是年冬季,满州兵入关,包围了北京,明王朝急调西北各镇兵  相似文献   

13.
王兴亚 《中州学刊》2007,(4):179-182
明末李自成军中的李岩,是一个长期争议的传奇人物,而材料的不足,使之成为难以破解的一个悬案。康熙五十五年《李氏家谱》的发现,使得处于停滞状态的李岩研究再次活跃起来。谱中有关河内唐村李岩的记述,不是取之于社会上各种不实的传闻,而是取材于与李岩同时加入李自成军为将的父辈,以及当年唐村李氏族人的口述,撰者亲见李岩之祖父、父亲、兄长及其妻室,因而真实可信。这些记述的动机,不是为着开展学术研究,更不是为了光宗耀祖,而是为让子孙后代了解他们的先人,这是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关于吴敬梓未赴鸿博廷试的原因何在,由于过去一些记载不十分明确,因而历来有所争论,并进而影响到对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的评价,所以弄清这一问题,也就十分必要。吴敬梓的友人程晋芳在吴敬梓死后写有《文木先生传》,传中说:“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荐,竟不赴廷试”。关于吴敬梓应征辟的问题,这段话提供了两点消息:第一,是安徽巡抚赵国麟推荐的;第二,吴敬梓却未赴廷试。但“竟不赴廷  相似文献   

15.
甘肃是李自成活动的主要区域。这一历史,往往被人们忽视,一般不见于现在刊行的有关书籍。这也许有两个原因:一是明末以前,陕、甘同省,简称“秦”。旧史书上讲甘肃地区时,也用“秦字”称之。现在读史,在一个“秦”字的掩蔽下,往往把甘肃地区忽略了。二是缺乏对李自成在甘肃活动的系统研究。 李自成在甘肃的活动,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正月进攻洛阳前,后一段是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襄阳会议后。  相似文献   

16.
明末清初的历史上,有个以大巴山脉南北为主要活动舞台,纵横捭阖垂二十年之久,影响两度及于当时斗争全局的贺珍。贺珍何许人也?当时人费密在《荒书》中说:“(樊)一衡尝为陕西边道,(赵)荣贵、贺珍皆在部下。一衡还蜀,二人亲送之,有旧恩。”樊一蘅是在崇祯十二年宁夏巡抚任上被劾丢官回四川老家的,这说明  相似文献   

17.
关于满族的起源———发祥之地 ,从三百多年前的康乾时代起就有不同意见。归纳起来有长白山区、黑龙江流域、三姓 (依兰 )三种说法。康熙皇帝于 1 678年派内大臣武默纳祭祀长白山 ,宣称有“东方乔岳”之称的长白山是其皇祖发祥之地。并说泰山是长白山之回脉 ,他祭祀长白山犹如历代帝王祭祀泰山。但康熙皇帝仅仅说长白山是其皇祖龙兴之地 ,而未说是整个满族的发祥之地 ,这是很明智的。其他两种说法也因有其片面性 ,难成定论 ,遂成历史悬案。然而 ,近年来有学者认定满族发祥地为松花江和牡丹江汇合处的依兰县城郊马大屯 ,其理由或根据如下 :一…  相似文献   

18.
明末清初,清朝统治在全国的建立,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机遇,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有的同志认为,明朝末年,清王朝统治在全国的建立,是历史的必然。我看未必尽然。当时,国内主要有三股政治势力,即明王朝,李自成农民军的大顺政权和满族贵族的清政权。已经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明王朝,代表着一股腐朽势力,它将被新的政治力量所代替。而李自成的农民军和满族贵族的清政权,各代表着一股新的政治势力,当时它们都有取代明朝建立全国统治的条件和可能。因而不能说,明末清初,清王朝在全国建立统治,已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次巨大规模的农民革命运动。在这次斗争进程中,李自成农民军提出了“均田免粮”的战斗纲领,为寻求解决土地问题作了勇敢的尝试。 如何看待李自成的“均田”及其历史作用,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课题。有的同志认为史书中所载李自成的“均田”,片言只语,不足为凭,即有其事,也不过是个口号,并无多少实际意义。有的则认为“均田”等土地政策的存在和实施是事实,它的革命意义应当予以充分肯定。因而有必要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孙奇逢是畿南容城一位颇有头脑的封建文人。他从明末社会诸多不正常的现象中,便预感到明朝行将灭亡。面对农民革命风暴,他曾出面组织封建武装,对抗农民起义,最终亲身经历了明王朝大厦坍塌、清王朝定鼎北京、土地为从龙诸贵圈占而扫地出门的极大痛苦。他反思历史,认为“明不亡于逆闯而亡于逆珰。”在其总结的历史经验中虽有不少感性的东西,但也有颇多理性色彩。比如,他恨透了李自成农民起义,却不把朱明灭亡归罪李自成农民起义,而是透过李自成亡明的历史事实,正确地问罪于明朝皇帝,问罪于明朝的专制统治,他的确不失为是历史上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 一、“与民为仇者,民必胜之” 在封建社会,没有哪个皇帝不想一世万世地统治下去。但是主观愿望代替不了历史的客观发展变化。孙奇逢说:“从古无平而不陂之理。”天下事“总之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夏峰集》)103页、258页)这是不以人们的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