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哲学界都肯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主体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而分歧的焦点只在于:在主体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中,究竟哪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乃至最高原则?在我看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出主体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的根本不同之处。 (一) 这里首先要明确:所谓“原则”,不是事物存在或运动的普遍规律,而是主体根据内在需要和客观实际为自身所规定的“活动准则”。从“活动准则”这个意义上说,只有相对于活动中的主体才有意义。就是说,这两种原则都是主体为自身的活动而规定的准则,而不是主体或客体本身所固有的。 相似文献
2.
3.
认识客观性的属人特点——兼与钱时惕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客观性的追求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根本目的之一。现代认识论研究表明,认识的客观性是通过主体的认识活动而实现的。客观性与主体有一定的相关性。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对认识客观性的重新思考。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一些学者对认识的客观性的属人特点持否定的态度,甚至提出了排除认识客观性属人特点的构想。这是我们所不能赞同的。 相似文献
4.
劳动的属人性与非属人性是指劳动内在地包含着相互冲突、相互削减的两极力量。具体来讲,劳动既有促进人以人的方式存在的一面,也有将人变成以非人的方式存在的一面,是属人性与非属人性的并存和统一体。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劳动是人的感性的对象性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人的本质。这使得在劳动过程中劳动的属人性得到展现。但同时,劳动的非属人性也会在劳动中展现出来。于是,劳动的属人性和非属人性之间就会呈现出此消彼长的矛盾运动关系。二者之间的矛盾运动形成一种推动人朝着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方向发展。新时代劳动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劳动中秉持劳动精神,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劳动创造力,超越物性和动物性,消解非属人性,以人的方式存在,获得属人的幸福。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西方管理史上五种重要人性假设理论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而对中西方新出现的人性假设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概括,并对人性假设的发展趋势做了进一步的展望。 相似文献
6.
科学认识的基本原则是客观性,这是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文中重要的思想。这是因为自然科学不是纯粹人为的作用手段,自然科学理论本质上是外部自然界的正确反映。那种认为列宁所阐述的反映论思想是机械的直观的反映论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强调认识的主体性不能离开认识的客观性。在今天,我们必须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原则和认识的客观性原则。 相似文献
7.
法是人的创造物,法与人性之间必然地具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在阿奎拉看来,法的目的是共同善。格老秀斯认为,有人性然后有自然法,有自然法然后有民法。祁克指出,个人法是从主体的自由出发,规范个人相互平等对立的关系的法律;社会法是从对主体的拘束出发,规范有组织的全体成员的法律。庞德指出,对人的内在本性进行法律的社会控制之必要性,在于人的本性所包含着的扩张性、欲望与社会本性的矛盾。严复说,“治国之法”一定要合于“天理人情。”“天理”就是“自然之律”,“人情”就是“天赋之人性”。我认为,人性始终是难以实证的假定,性善、性恶、性善恶兼有、性个人性或社会性等都是基于不完全归纳的例证的抽象甚至纯属主观唯心的假设,反映了思想者对人之本体的追问和对人性或善或恶或杂或无或个别或整体性等的描画。性善论者珍视人的美好品质,性恶论者强调对人后天的教化和规范。个体性论者看重人的个体权利,社会性论者侧重社会、国家控制的必要。无论性善或性恶论者还是个人或社会性论者大多不反对法律的规范。法律当要合人性,尊重人之为人的自由和权利,而不可成了悖人性、灭人性的恶法。民法作为平等主体的市民或私人权利保护的最基本的法律当坚持合人性的市民之权利本位。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在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指引下,国内哲学界在积极吸收国外有关认识论的研究成果、努力概括当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掀起了对主体性问题的研究热潮,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令人高兴的是,近年来有关主体性问题的哲学研究已取得了长足进展,表现在深化了对“反映”概念的理解、提出并研究了主体认识的结构、对实践标准进行了深层分析、探讨了认识主体性与客观性之辩证关系,从各个方面深化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理论,这是应该首先肯定的.但是,也应该正视,在这股热潮中,不同程度表现出唯心主义(特别是实证主义)思想的影响,以至提出了诸如:“观察结果依赖于主体的测量方式的观点引起了一次认识论的革命,那就是将一个关于不依赖于主体的大自然的经典图景换成了一个以观察者为 相似文献
9.
真理不是独立于认识者之外的,它的存在是与人们的认识相联系的,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类型(详见拙作《走出真理问题的迷宫一论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真理观》,载《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等都必须与科学认识的目的与性质联系起来才能理解。近年来,我国少数学者紧步西方哲学否定认识论的后尘,提出了所谓的“主观真理”之说,这是违背事实的。本文试图通过对科学认识的目的与性质的阐述,为真理的客观性辩护。一、科学认识的目的科学认识与科学活动究竟是为了什么?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科学哲学家的亚里士多德,一开始就意识到了科学… 相似文献
10.
11.
强调事物、感性世界的客观性本质,强调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一句话,坚持客观性原则,是哲学史上包括马克思哲学在内的一切唯物主义所共有的精髓和实质。但是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无论是在这一原则的理解和把握上,还是在这一原则的实际贯彻和运用上,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这些缺陷影响了他们对唯物主义的坚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导致了他们背离客观性原则而异化为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2.
13.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1)
推动人类科学认识发展的动力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一些研究者着重从经济因素方面进行考察,这无疑是合理的。但如果片面把社会生产看成是科学发展的唯一动力,不能辩证地看待科学与生产之间的“面向”和“依靠”的关系,否认科学认识发展多种因素的推动作用,就不能正确地说明科学发展现实过程无比生动丰富的原因,也不利于指导我们制定正确的推动科学发展的方针政策。恩格斯在谈到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时指出,那些把经济因素看成是社会历史“唯一 相似文献
14.
引言:一个左右中国人命运的游戏规则 一个社会就是一群人按照特定的"游戏规则"集结而成的,或者说,社会是由"游戏规则"来定义的.当然,这种规则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一整套"或多维的,但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其中总有一种最一般、最有普适性或覆盖力、最具"特色"标识性的规则.而纵观古今,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应试"制度恐怕就是这样一种游戏规则. 相似文献
15.
庄子认为 ,人性是素朴的 ,人的知识、情感和欲望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明损伤破坏了它 ,人应该返回和保持素朴的人性 ,自由和充分地表达它。 相似文献
16.
17.
随着引渡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一系列引渡原则.政治犯不引渡原则是其中重要的原则之一,它是现代引渡制度诞生的主要标志,对保护引渡客体的人权、保障国际刑事司法合作意义重大,但它自身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同时又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而发展.它自身的发展又促进着引渡制度的发展.我国《引渡法》和中外双边引渡条约也确立了这一引渡制度. 相似文献
18.
19.
20.
人和动物有共同的属性,但人的生存和动物的生存不一样,人类有"希望",动物没有"希望"。劳动是生存的手段,人的根本属性应根据劳动的目的来定义。关于生存、尊严、名誉、亲情、合群、自由、发展的人性分析与唯物史观内在一致。人性是习得的,并且是变化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