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赵步阳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8(1):44-49
当代中国的诗坛上,云南诗人于坚的诗歌写作与诗学观念都是非常重要而独特的存在,而他的诗歌写作与其诗学观念之间也有着紧密的关系。本文在发掘出于坚诗学中一系列二元对立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于坚二元对立的诗学观念对其诗歌写作的深刻影响,同时也指出了其诗学观念存在着的先天缺陷和危险的偏执倾向,以及其诗学观念难以回避的一种尴尬。 相似文献
2.
董迎春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4-31
当代诗歌的语言本体意识与当下以口语写作为中心的写作现象自然地保持了距离,通过语言对虚无性的深度体验与精神探索,构成了当代诗歌书写的可能,李心释所具有的语言学家、诗人双重身份,使得他的诗歌书写有效地深入到诗的语言内核,对当代诗歌写作、诗歌史的诗学建构、以及诗歌突破文体边界走向当代社会与生命意识的建构,均产生了较为重要的话语启示。 相似文献
3.
钱文亮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24(4):14-19
在当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中生成并演变的“先锋诗歌”,并非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其内部之间的差异不一而足。当我们在今天来谈论“先锋诗歌”这一概念时,不能不考虑当代中国20多年来变动不居的历史文化语境问题,也就是说,1980年代的“先锋”在1990年代以后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有可能已经不再具有先锋的意义与价值,面对一个更加复杂、矛盾和相对主义的时代,对“先锋”的理解与张扬有一个如何重新开始的问题。也许,真正有意义的话题是,诗歌如何赋予匮乏的时代以启示或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代口语诗歌过度叙述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立群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4):82-84
"过度叙述"是当代口语诗歌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回顾口语诗歌的历史,辨析口语诗歌过度叙述的几方面表现,解读口语与诗歌之间的关系,思考口语诗歌的限度和发展途径,不仅是一个历史性的话题,还是一个现实性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6.
当下诗歌写作:从反讽到歌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迎春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7(6):686-690
“口语写作”因过分强调反讽策略与反叛意识,过分关注诗歌“话语权”的斗争,不断消解了诗歌的诗意、诗性。海子、昌耀等诗人开启的“大诗”写作方向,践行了艺术本体的“歌唱性”,让诗歌回归艺术,回归内心。 相似文献
7.
易彬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6)
写作之根既由当下现实所培育,也由漫长的诗歌传统所塑造.柳宗宣称不上是一位传统型诗人,但借助传统这一对照性视角,可以发现个人经脸、当下现实生活在他诗歌写作中所产生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8.
对当代诗歌语言转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雪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26-29
诗体的更迭变化,诗歌精神的转型,都伴随着诗歌语言的变革而发生.当代诗歌在不断探求将诗歌传统与现代观念、现代审美情感衔接的过程中,极力伸张诗歌语言的表达能力,并以此推动着新诗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士强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14,(1):82-88
20世纪末、21世纪初对于“新诗”、“现代汉语诗歌”中语言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成为创作和研究界一个重要的话题。论文对其中三个问题进行评述,一是关于“现代汉语诗歌”与汉语语言变革问题的反思,二是诗歌口语与口语诗歌问题,三是“字思维”问题。世纪之交这场关于诗歌语言问题的讨论深化了人们对相关问题的认知,引发了诸多有意味的话题。 相似文献
10.
当下网络诗歌对诗歌精神的建构与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诗歌以虚拟空间里的精神自由为旨归,张扬着众生和谐的人伦理想;以多维创作中人性的共鸣为目的,真实地呈现出人际关系的复杂样态;以诗作内容上的时代现实为内蕴,具体历史地传承着当下的道德伦理状态。同时,消费至上的欲望化写作、网络技术掩藏下的“无主体”特征、虚拟空间个性极端叛逆的精神内质,集中体现了网络诗歌对诗歌精神的无情解构。 相似文献
11.
论诗味理论的源起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悦宁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范畴是丰富的,“味”也是其中之一,比及其他范畴,其历史更悠久,运用更普遍,影响也相当深广。然今天的古诗、文论研究,对“味”却不及“境”、“气”、“韵”等那么重视。本文试对诗味理论的源起与发展线索及时期进行勾勒划分,并从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的角度对不同时期的特点作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12.
道德与价值评判:当下神性诗写的一个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仲义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8(4):20-24
神性诗写以极端强硬的立场,抵抗当下写作的垃圾化、娱乐化,成为反对后现代主义与兽性写作的“中流砥柱”;倡导“向上、尖锐、有益”的精神指标,坚守道德与价值评判,形成“高诗歌”与“低诗歌”两厢对决的另一极写作标高。不过,神性写作自身也存在一些软肋:过分的二元对立思维和凌驾一切的企图走向偏激,尤其是神性诗写如何挺进盲区,进入日常生活与庸常事物,取得普遍意意义上的艺术成效?是其由观念到作品间的一个瓶颈。 相似文献
13.
我国语言测试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英语水平考试,桂诗春先生对中国语言测试做出了具有开创性的学术贡献。我国语言测试学者探索了一系列新理论、新技术与新方法,从测试内部问题入手,稳步提升语言测试的科学性。语言测试在理论层面的研究呈现出明显的跨学科特征,认知科学、教育测量学、心理学及隶属于应用语言学范畴的二语习得均为测试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思路。进入21世纪,学界开始转向对语言测试外部因素的关注。在深度融合教学与评价的过程中,未来学界需要继续探究如何提升语言测试的科学性、如何有效应用《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以及如何对考试的社会性予以关切。 相似文献
14.
跨文体写作的出现 ,是后新时期中国文学的重要现象。本文从文学自身的特性、后现代的社会图景和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影响、创作主体的自觉性追求等方面 ,探讨和论证了跨文体写作的合理性及其在后新时期出现的必然性 ,展望了跨文体写作的总体发展趋向和前景 相似文献
15.
王彩云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1):71-75
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音分平仄是我国古典近体诗歌的基本要求,也是形成诗歌语言“整饬”特点的重要原因。从意义节奏和韵律节奏的对称、句式特点以及虚词使用等语言的三个方面对孟浩然199首近体诗进行穷尽性研究,发现孟涪然近体诗在语言形式上并不完全呈现“整饬”的特点,而是“整饬”之中蕴含着“疏淡”之羡,从而证明固定句数和字数,讲求押韵和平仄并不是形成近体诗歌语言特点的全部依据,意义节奏与韵律节奏的对称、句式特点以及虚词使用情况也是形成诗歌语言特点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17.
姚弘芹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5(3):289-293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快速是举世瞩目的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观的独特性也是尽人皆知的。反思中国社会发展观的理论来源 ,在当代是非常必要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观来自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的理论创造 ,而当代世界社会发展理论的参照作用也可当做一个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8.
语言的诗性与诗的语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世英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1)
日常语言一般皆有诗性 ,即具有暗指未说出的东西 ,从而使个人独特的东西得到他人理解的特点和功能。诗的语言在语言中最具“思辨性” ,最大程度彰显了语言的诗意本性。从中国古典诗作中我们可以解读出诗的语言具有如下特点 :言约旨远 ;象征性和暗喻性 ;画意性 ;音乐性 相似文献
19.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0)
毛先舒是明清之际杭州诗人群体中成就较高、影响甚众,且颇具特色者,在明末清初诗坛占有重要地位。清初宗唐、宗宋之风此起彼伏,毛先舒受云间及西陵宗唐复古风气影响,且身经丧乱,仕途偃蹇,其诗多有效仿汉魏杜诗、沉郁悲凉的一面;同时又有追摹齐梁及晚唐者,绮思华藻、艳而不冶、丽而不俗。毛先舒诸体兼擅,以绝句成就最高、清新流利、情韵兼胜,赢得了清初诗学家的高度认可。 相似文献
20.
汉语的异质性与传统诗学话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小元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2(2):91-97
"想像一种语言就是想像一种生存方式."作为孤立语的汉语明显地异质于作为屈折语的西语,中西传统诗学话语也明显地异质于西方诗学话语.汉语不注重形式逻辑的语法规范,这表现在其词法的高弹性和其句法的自由性两个方面.汉语重意会、重气韵、重具象等,具有极强的人文化和风格化的色彩.这些特征都必然而当然地吻合于传统诗学话语方式.与西语不同,汉语所展开的精神世界,对语言本身抱着根深蒂固的怀疑,特别表现为对语言的知性功能的警觉.由此,传统诗学话语就为自己开辟出了"次"于知性的感性直观(韵味)和"超"于知性的精神直观(妙悟)两个向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