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郝增 《百姓生活》2011,(1):58-58
1949年9月的一天,“代总统”李宗仁特地打电话给宣布下野后已移居到广州的蒋介石,约他单独就目前的局势谈话。李、蒋二人在二楼的会客厅落座后,李宗仁对蒋介石说的第一句话便是:“今天我是以国家元首的地位来对你谈话!”李宗仁的用意十分明显,蒋介石独裁专制数十年,已养成了一套“一言堂”的家长制作风,只有他颐指气使地拍案训斥别人,断无人敢对他疾言厉色训斥。  相似文献   

2.
在太平洋战争后期,美国对华政策重心转向政治目标——扶持中国成为大国。为实现这一目标,美国从政治、外交、军事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蒋介石在中国的统治力量,力图实现中国的统一,使中国成为能在战后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国”,以服从于美国战后世界的规划与安排。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美国政府放弃了对华政策中的现实主义成份,无条件地支持蒋介石政府,与腐朽、反动的蒋介石国民党政权捆绑在一起,从而奠定了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基调,也埋下了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失败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张小满 《南都学坛》2009,29(6):28-31
1949年蒋介石第三次下野后,在国民党内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反蒋派李宗仁及亲蒋派一些人物从不同立场出发都劝蒋介石暂时出国。蒋介石视出国为亡命,坚决拒绝出国。其原因在于:顽固的蒋介石确实放不下反共的"责任";根深蒂固的蒋桂矛盾使蒋介石不能释怀,不忍离去;立足国内,易于操纵周旋;必要时退守台湾,寻求美国支持,等待国际形势变化,以图东山再起。  相似文献   

4.
太平洋战争前,美国对华政策主要是绥靖日本侵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实行与中国结盟共同抗日的对华政策,但在开罗会议后,美军开始调整对华政策,对蒋介石政府由无条件支持转向有条件支持,而加紧对国共关系进行调处,由压蒋联共发展为扶蒋限共。1945年赫尔利使华后,美国对华政策演变成扶蒋反共。  相似文献   

5.
1936年9月开始,伴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和下降,蒋介石与李宗仁之间又经历了一次合作与分裂。期间分为“合中有分,以合为主:分中有合,以分为主”二个阶段。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蒋介石是掌握中央实权的大军阀、英美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主要代理人,李宗仁却是广西地方实力派、桂系军阀的首领。各自不同的社会政治地位,使他们在面临日本帝国主义要灭亡中国而共同抗战时,仍不忘发展实力,相互倾轧;当他们为争权夺利而激烈冲突时,仍能一起反共。这是蒋介石与李宗仁错纵复杂关系中又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史上,伴随着政治风云的变幻,蒋介石与李宗仁之间的关系也经历了多次变动。其中1926年5月到1930年冬,蒋、李之间的第一次合作与分裂,是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央派与李宗仁为首的广西地方实力派之间错综复杂关系中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一、在国民革命旗帜下的第一次合作为了拯救国家、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打倒窃国大盗袁世凯及其之后的北洋军阀政府,孙中山多次倡导、组织了北伐,并以国民革命为号召,聚集了大批有志之士。蒋介石和李宗仁就是在国民革命的激流中登上政治舞台,并开始他们之间的第一次合作的。  相似文献   

7.
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在先欧后亚战略指导下的对华政策充满着矛盾,与蒋介石政策发生了根本的冲突,最终导致了史迪威的离华。文章试图以当时美国对华政策为背景,对其加以分析,从而探讨史迪威事件对于美蒋矛盾以及双方的关系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以后 ,国内外形势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美国决策者从其全球利益出发 ,以冷战思维开始推行全力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的对华政策。这一政策失败的结果深刻地说明 ,主宰中国命运的是中国自身的历史发展规律和中国人民的意志 ,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美国决策者反其道而行之只能是自食其果 ,难逃厄运。这一历史的启示对今天中美关系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美国特使赫尔利赴华调处国共关系时期是美国对华外交史上备受争议的阶段,综观赫尔利使华的全貌可以说没有脱离罗斯福总统所确定的对华政策轨道。赫尔利与驻华外交官和国务院中国问题专家之间在建立"国共联合政府"上是一致的,他们争论的实质是采取"压蒋"还是"压共"的方式实现联合政府。由于赫尔利本人对中国政治形势的错误认识,走上了无条件支持蒋介石的道路,这使美国的对华政策失去了灵活性而更加僵化。以致走上了片面扶持蒋介石政权的道路,这就为不久后美国在华政策的彻底失败预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0.
蒋介石逼张学良下野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学界一般认为蒋介石在热河失陷,全国人民极为悲愤的情况下,只好将丢失热河的责任,完全转嫁到北平军分会代委员会长张学良的身上,逼张下野。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椎的。马克思认为:“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是从发展过程完成的结果开始的。”根据马克思这一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对张学良易帜到张学良下野这段历史进行全面考察,就会清楚地看出逼张下野是蒋介石的既定政策。这种政策是从张学良易帜开始实施到热河失陷而完成的。  相似文献   

11.
罗斯福对蒋介石的态度和他的对华政策息息相关。他执政时,日本已经开始侵华,一段时间里他对蒋政权作出援助的道义姿态,而主流是对日姑息。随着战事的发展,尤其是珍珠港事件之后,作为资产阶级政治家的罗斯福结合当前实用的短期目标与设想的长远目标,开始极力维护蒋介石作为中国领导人的形象,除1944年一段短暂时间里由于在战略方针和军事指挥上出现分歧而导致罗斯福对蒋介石采取压力政策外,大部分时间里基本上是无条件支持蒋介石。  相似文献   

12.
奥巴马上台后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以重塑美国的领导地位。这种调整必然带来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美国对华政策展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其总体特征是“积极接触+多方位合作+战略遏制”。对于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的新态势,中国应该积极加以应对,维护本国利益。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前期,苏联推行援华抗日的政策。使中国坚持抗战,拖住日本,以避免日本对苏联的进攻,是这一政策的基本目标;依靠国民党来实现这一目标,是苏联援华抗日政策的鲜明特色。苏联为实现其对华政策目标,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反共活动未能起到应有的制约作用,客观上鼓励了蒋介石集团在反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苏联为了其对华政策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中共以斗争求团结政策的执行,从而使中共未能有效地阻止蒋介石集团发动大规模的反共行为。因此,皖南事变的爆发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大量材料所组成的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 ,认为 1 947— 1 949年的美国对华政策 ,要在如何对待蒋介石政权、如何对待呼之欲出的新政权、实行什么样的对台政策等方面做出选择。选择的结果并不取决于美国某一位对华政策的制订者与国民党政府的私人恩怨 ,而是美国的全球战略和是否最大限度的符合美国利益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执行了怎样的对华政策?它是否自始就在积极支持蒋介石打内战,以便用武力消灭中共及其人民武装呢?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不能简单化而应置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加以具体分析和探讨的问题。现谨就此略抒浅见,以就教于同行。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标志着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开始,在战争中掘起了具有强大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美帝国主义,它凭借自己实力优势,推行建立“美国世纪”和反共反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末期中国共产党与美国有过一段短暂的外交接触与交往,但后来却未能遵循双方的初衷发展下去。本文回顾了当时美国对华政策扶择失误的历史事实。在抗战期间特别是抗战末期,中共和美国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利益和合作的机会,但由于美国对中国事务和中国共产党的无知、对共产主义的偏见以及对苏联势力扩张的担忧,导致了它对华政策抉择的失误而错过了合作的机会,使双方开始走向对抗之路。文中对中共务实、灵活、进取的对美政策和美国对华政策的矛盾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揭示了美国对华政策失误的主观和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7.
约翰逊执政时期表面上美国对华仍然推行传统的遏制和封锁政策,但是实际上随着新的国内外局势的变动,美国原有对华政策的公共观念的一致性遭到破坏.要求改变对华政策的思想逐渐成为主流,而约翰逊政府也开始重新审视对华政策,特别是“遏制但不孤立政策”的提出,正是美国试图改变对华政策的一种努力。尽管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在行动上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但却为尼克松政府实现重大调整做了思想和政策的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18.
美国新政府上台后,对华政策明显强硬,做出一系列损害中美关系的举动,但对华政策的核心和基本原则并没有改变.新世纪的中美关系将在美对华"围堵性接触"政策作用下,在斗争和协调中曲折发展.  相似文献   

19.
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经历了对中国进行政治孤立、军事包围、经济封锁,到改善中美关系利用中国制约苏联,再到既维持美中关系基本框架及诱压中国进行“和平变革”两者相结合的政策等几个阶段。克林顿上台后重新调整美中关系,谋求与中国接触,加强与中国在诸多领域的合作,但克林顿政府在对华政策实施中也存在许多阻力如政党政治、台湾问题等。  相似文献   

20.
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看到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已经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手段加以阻止,就积极策划“和平”阴谋,以此欺骗人民,争取喘息时机,妄图挽救其垂死的命运.这时(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到一九四九年二月),由湖北省参议会发动的“和平运动”,震动全国.当时华中各省市纷纷响应,蒋介石被迫发表元旦求和声明,随即“引退”,当时驻汉口的华中剿总白崇禧利用“和平运动”,逼蒋介石下野,拥李宗仁上台;而湖北社会贤达发动“和平运动”则顺应了人民渴望和平的善良愿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发生了一定的政治影响,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一湖北“和平运动”,是社会贤达顺应湖北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利用蒋、桂之间的矛盾,通过民意机构发起的.一九四八年冬,随着人民解放军辽沈战役的胜利和淮海战役的胜利发展,国民党在战略上已宣告失败,长江以北全线溃退,长江以南无力组织防御力量,人民解放军百余万饮马长江,南京已微闻枪声.此时,国民党内部更加分崩离析,蒋、桂之间矛盾尖锐,国民党反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