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历代神仙通鉴》的作者与成书《历代神仙通鉴》的作者不只徐道一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戴不凡《小说见闻录·历代神仙通鉴》推断:“就题署及序文视之,书之作者应为徐道,生年不详.仅于自序可知此书成于乙酉,盖即明亡后一年。”这一推断有误。春风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明清小说论丛》第三辑刊张颖、陈速《通俗小说书目补遗及其他·历代神仙通鉴》谓“作者徐道,生卒、里居不详。……据自序,此书实成于顺治乙酉二(1645)年。”同样失误,失误在没有仔细考察全书。  相似文献   

2.
南宋中后期的江湖诗派是当时极为重要的诗歌流派。赵汝鐩作为江湖诗派之一员,有《野谷诗稿》传世,存诗近三百首,于时颇负盛名。本文拟对其生平略作介绍,并初步探讨其诗歌创作,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学人对赵汝鐩其人其作的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3.
《慵石室诗钞》系潮州现代诗词名家石维岩诗词作品集。饶宗颐系石铭吾后辈,1994,饶宗颐教授特为《慵石室诗钞》作序。他的序文,以文言为之,字凝句炼,感情深厚,见解精湛,人伦情怀与诗学思想交相辉映,不仅在饶宗颐的序跋中据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而且还是一篇重要的诗学文献,极具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一) 1982年,苏州大学图书馆从常熟市文物商店购得《怀古堂诗选》手钞本一册;分二卷,为清初遗民画家杨补所著。《诗选》前有钱谦益、金俊明所撰序文各一篇,徐枋撰《杨隐君传》《隐君杨日补先生六十寿序》各一篇,陈继儒、董其昌、钱谦益题《杨无补先生象赞》四首,《诗选》后附杨补所撰《游黄山记》一文。钞本序文首页下题“己未冬昆山王德森写并校”,并钤有“铎斋”“许玉成印”“昆山王德森藏”三枚朱印。卷末钤有“昆山  相似文献   

5.
孙樵著作,据中和四年(884)作者《自序》,共三十五篇,辑成十卷。但《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为《经纬集》三卷,《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通志》、《文献通考》同。只《直斋书录解题》作《孙樵集》十卷,与《自序》同。此外,宋尤袤《遂初堂书目》、种放《退士传》、王象之《舆地纪胜》等亦提及此集,但未言卷数。由此观之,宋代流传的本子,大概只有三卷,十卷两种。  相似文献   

6.
一九七九年八月,中国地理学会在秦皇岛开会,会后,我承天津人民出版社之邀,顺道去津访书数日,而竟在天津市人民图书馆获睹小山堂钞本全谢山五校《水经注》.不禁踌躇满志,喜出望外.据慨允阅读的黄钰生馆长所告,此书历尽艰危,始得幸存,所以弥感珍贵.当时,拙稿《论水经注的版本》已收入《中华文史论丛》一九七九年第三辑正在印订,因而无法补入,爰借此略叙此书大概.小山堂五校钞本共八册,中无残损,有四明卢氏抱经楼藏书章.第一册首列参校版本,计柳大中本等二十五种,后云:“戊午夏篁庵病翁五校毕漫志于首”.戊午当是乾隆三年(一七三八年).按谢山生于康熙乙酉(一七0五年),则是年三十三岁.卷首并刊郦氏原序,由此益证戴震“诸本皆佚,亦唯《永乐大典》仅存”之谬甚.钞本之篇  相似文献   

7.
《华戎鲁卫信录》,我国宋代伟大的科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外交家苏颂编撰。全书正篇28篇,正篇中附4篇,书后附4篇,共计36篇。详细全面地记载、收录了宋辽交往的史事、及珍贵的历史文献。此书初为正副两部,正本呈宋神宗,其副本送枢密院。然而,此书亡帙,后人关于此书书名说法有三,卷帙议论不一,本文以史料考证此书名内容等,从而说明《华戎鲁卫信录》是一部极有价值的宋辽关系史。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王水照教授主编的《宋代文学通论》近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此书由绪论、文体篇、体派篇、思想篇、题材体裁篇、学术史篇及结束语组成,对于宋代文学中的一些研究热点、难点和焦点,作了颇为全面、深人的论述。以下一组文章,即就《通论》及宋代文学研究中提出的若干问题进行评述,以期对宋代文学的研究能有新的促进。宋代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诗、词等传统文学样式已臻极至,并不断融化出新,话本、杂剧与南戏已初露端倪。就文学内部衍化规律而言,雅与俗交融,尊体与破体互动,抒情向叙事转…  相似文献   

9.
《苕溪渔隐丛话》是宋代三大诗话总集之一,《沧浪诗话》是宋代三大诗话别集之一。胡、严二人都对宋代诗学进行了全面总结和深刻反思。他们的诗学观既有相合处:如推崇诗骚、汉魏、晋、盛唐,追求诗歌的整体美与含蓄美,注重创新等;也有差异处:对宋诗的批评态度不同,二人提出的师法对象有别,以体派论诗的精深度有别等。他们促进了宋代诗学批评理论体系自身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一)历代出现的南宋江湖诗集本子很多,今可考知者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南宋书商陈起在宝庆初年编刻的《江湖集》;第二种是明代《永乐大典》引录的江湖诸集;第三种是清代乾隆年间由两淮盐政采进的《江湖小集》和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江湖后集》。研究江湖派,本来应当利用第一手的原始材料,即陈起《江湖集》,可是这个集子早就亡佚了。在这种情况下,《永乐大典》中的江湖诸集去宋代最近,是无可争议的善本而弥足珍贵。由于过去《永乐大典》是帝王的御用品,深藏禁中,一般人很难寓目。所以,从清代以来人们只能依靠转贩了多次的资料——《江湖小集》和《江湖后集》。按理说,《江湖小集》是从民间收集来的,来龙去脉尚不清楚,有所怀疑是难免的话,那么《江湖后集》是从  相似文献   

11.
唐诗和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格局 ,后世常有宗唐和宗宋之争。这种“唐宋之争”最早出现于金代 ,本文主要沿着这个线索来谈金元诗的发展。本文是作者应人民文学出版社之约所编选的《金元诗选注》之前言 ,提前交由本刊发表 ,有所删节。  相似文献   

12.
《全宋诗》著录诗人九千余人,卷帙浩繁,出之众人,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重收诗现象。对此,学界已做了不少修订工作,如陈新等人编著《全宋诗订补》、张如安《〈全宋诗〉订补稿》。近来,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全宋诗》所收僧人名下还有不少重出诗歌,诸如释重显、释仲殊、释道行等十六人,这些重出诗大多为一人名下两见,但也有一部分是《全宋诗》编者在据他书辑佚时产生,如《舆地纪胜》《宋艺圃集》诸书。  相似文献   

13.
《唐宋诗醇》是由乾隆皇帝授意、梁诗正等人编定的一部唐宋六大家诗选。此书贯彻了乾隆以忠孝论诗的诗学观念,在清代诗选中占有一席之地,其影响力一直持续到民国。之所以如此,与其较强的实用性有很大关系。《唐宋诗醇》在科举考试中充当着诗题“考试大纲”的角色,日益成为书院教育中必备的“通行教材”。上至翰林、下至普通学诗者,通常将其作为应付科举考试和研习诗学的重要参考,其经典性地位是其他诗选无法比拟的。可以说自成书时起,《唐宋诗醇》就开始了经典化之旅,这是由官方追求命题的合法性和大众追求应考的实用性等因素共同促成的。  相似文献   

14.
《事物纪原》是宋代高承编纂的的一部小型类书。该书内容丰富,分门别类搜录了天地万物的起源来历,保存了大量的民间风俗,对民俗学的学术研究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万历《严州府志》、顺治《州志》载范仲淹《送邵炳赴召》《眉寿堂劝农》两首;乾隆《济源县志》载苏轼《题傅钦之草堂》其二、《重阳登灵山》两首,《河南通志》载苏轼《登啸台》一首,道光《吉水县志》载苏轼《龙济寺访友云禅师》、黄庭坚《寄南冈寺惟信大师》两首,《大明一统志》载黄庭坚《龙眠山》一首,嘉靖《长沙府志》载黄庭坚《古云山寺》一首,光绪《湖南通志》载黄庭坚《题灵岩》一首。十首诗皆不见于三人本集及《全宋诗》,可予辑补,并与作者生平相印证。  相似文献   

16.
国内学界一致认为虎关师炼?济北诗话?受宋代理学影响较深,其以“适理”、“雅正”论诗就是典型例证。但作为一个佛学修养高深的禅僧,虎关从深层上更倾向于以禅学论诗;其论诗须“自得”“醇全之趣”实质就是禅宗发明本心之回响。虎关“适理”论中含蕴理学与禅学两种思想影子,更接近于融汇禅学、心学于一体的严羽诗学。  相似文献   

17.
一般认为,明代的前后“七子”尊唐诎宋,而胡应麟在《诗薮》中更进一步,全盘否定了宋诗。实际上,胡应麟基于其盛衰相继的诗史观点,认为“衰世”也蕴含了勃发的生机,对宋诗在否定中又有所肯定,对宋诗的代表黄庭坚诗歌也多有论评,特别对其学杜与用事进行了多向度的考察,较早地打破了明代对黄庭坚诗歌“缺席审判”的坚冰,直接导引了明末的宗宋诗风。  相似文献   

18.
《荆楚岁时记》作为一部重要的民俗典籍 ,它的作者与注者都有相当的知识储备与文化条件。作者、注者对公元 6世纪南北民俗的记述 ,为我们保存了当时中国岁时民俗的真实面貌。本书自南朝著作完成之后 ,流传于隋、唐、宋时代 ,元初已经亡佚。明人重新辑佚成书 ,清代有多种刻本传世。  相似文献   

19.
苏轼作为宋代最著名的文学家,一生写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不但他的文学作品文体形式多样,而且他的批评文体也呈现出多样的形态.他的批评文体主要体现为论诗诗、序、题跋、书、尺牍、祭文、记等形式.苏轼的批评文体明显呈现出中国古代批评文体的传统特色,其批评文体特征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批评文体的文学化与多样性、语言的美文化和风格的抒情化.  相似文献   

20.
"兴"是中国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该文综合分析了"兴"在先秦文献中使用的情况,并从<周礼>职掌"六诗之制"的"大师"一职设置的时间、职能,探讨其教授"六诗"的大致时间最早也应在春秋晚期.又从先秦其他文献对"六诗"各个概念的使用情况,探讨了"六诗"诸义项产生的先后次序,发现"六诗"之中,风、赋、比、雅、颂的使用时间均早于"兴"."兴也"最早见于战国帛书,"六诗"的称谓也仅见之于<周礼>,故"六诗"及"兴"诗概念的产生及应用大致应在战国中晚期,而<周礼>"大师"教授"六诗"的时间也应该在此稍前的一段时间.至秦汉之际,以"兴"说诗的现象开始较为多见,成为毛诗以"兴"解诗的前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